浦江儿女天山情(第五章10)

2018-04-10 06:49 | 作者:王龙生 | 散文吧首发

(十)电台成立总编室

1992年12月,探亲回来刚上班,电台党委书记赵建华找我谈话:“经广电厅党组和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批准,电台成立总编室,下设宣传科、节目管理组、记者管理组、汉语通联组、维语通联组、汉语播音组、维语播音组、资料组等八个科组,由电台副台长于尧宾兼任总编室主任,你和吐尼亚孜、陈亮任副主任。”在电台总编室首次全体职工大会上,我诚恳表态:“服从分配,搞好团结依靠群众,努力工作,决不辜负电台党委和全体职工的期望。”在成立总编室党支部时,我被推选为党支部书记。

不久,于尧宾病退,电台党委决定由我主持总编室工作。我深感责任重大,更加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任劳任怨,尽职尽责,努力完成电台党委交给自己的各项任务。为了加强边远地区和部队的宣传报道,根据电台党委决定,我主动联系,在各地州和军区、武警、空军中陆续聘任了二十多名特约记者。这样,我这个兼任记者管理组组长的工作量成倍增加,每天要修改、审定、签发大量驻站记者和特约记者的来稿。

驻疆空军特约记者刘发忠送来一篇一万多字的通讯《英魂铸昆仑_介绍驻疆空军某场站政委高华瑜的先进事迹》。我用了一天一晚上的时间,下功夫精心删改、编写,压缩到二千八百多字,经赵建华书记审定后,在电台晚联播和早新闻节目中分四部分连续播出,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驻疆空军政治部将广播录音磁带和其他资料一起报送中央军委。

在驻站记者和特约记者中,既有主任记者,又有助理记者,业务水平参差不齐。我联系编辑工作实际,针对记者来稿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撰写了《记者要善于自己发现新闻》、《要重视广播新闻的导语写作》、《广播新闻改革之我见》、《怎样使广播新闻新而》、《正确处理节目创优与创收的关系》等业务论文,先后在《视听天地》、《新疆新闻界》杂志上发表。一些记者看到这几篇文章后,纷纷给我打电话或写信,称赞文章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对他们很有启发、帮助。

近几年来,社会风气每况愈下,“金钱至上”、“一切向钱看”、“以权谋私”等不正之风泛滥成灾。面对金钱的诱惑,我坚持严格要求自己,保持清醒头脑,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工作,从不搞“有偿新闻”,不拿红包,不写不编不发“关系稿”,不记“人情分”。1993年召开“乌洽会”时,某驻地记者送来一箱啤酒,我实在推辞不掉,就全部让给了司机和其他同事。某驻地记者来电台办事,给我捎来几公斤杏干,我硬要按价付款。有一次,我和一位同事去五家渠皮革厂联系联办节目事项,厂领导提出要给我们每人赠送一双高档皮鞋,我婉言谢绝。

为了增加总编室创收节目时间,除了原定的“联办节目”外,在不增加人员、经费、设备的情况下,创办了“广播医院”节目,我兼任节目组长,同索红月、纪中、文萱等同事一起,齐心协力,办好节目,抓好创收,使节目越办越好,深受广大听众的欢迎。这一年,我被广电厅评为优秀党员。

1994年下半年,广电厅人事处派人来电台总编室搞民意测验,现有三个副主任中,推选一个主任。当时,绝大多数群众推荐我为最佳人选。后来,不知何故,电台党委将天山经济广播电台副台长林一奇调来任总编室主任。听到这个消息,我和大家一样,都感到很意外。许多同事为我愤愤不平,都说我太老实了,只知道埋头苦干,不会走上层路线,太吃亏了。我虽然也想不通,又不好意思找电台领导。心想:自己不善言辞,笨嘴拙舌的,领导几句话就把你顶回来了,何必自找没趣,自寻烦恼?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