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校报包书之我见

2017-11-11 09:42 | 作者:喜闻乐见 | 散文吧首发

对 校 报 包 书 之 我 见

在省老年大学读书今年巳是第三个学期,估计在今年5-6月的时候,我又可以收到学校发给我的第三张校刊报纸。校报刊登的都是同学们的学习心得体会、保健知识、生活经验之谈,学校发展新闻动态等。从中可以学到好多知识。报纸凝结了同学们的心血和编辑的劳动成果。应值得大家的尊重。一年才二张报纸,珍贵得让我不释手。

记得去年当校报发下来时,人手一份。有的同学看都没看,立即将它折起来包了书,没有书的便作了歌本的封皮。我觉得有点可惜,就问一位在老年大学读了好多年的老同学:“怎么同学们把校报用作包书呢”?他这样解释说:“校报包书蛮适宜,一是纸张质量好,版面不很大,包一本a4开纸张大小的印刷书不用剪栽;二是它是彩印的,有一些人物、山水、花画作品非常漂亮,那本书便是包得好看;三是文章不是很长,有的看了标题大致了解内容,用不着费力去读,要看还是可以看的”。

这种说法,让我想起张爱玲的一篇小说,封锁中所描述的一样:华茂银行的会计师,吕宗桢将报纸包了包子,包子上印了铅字,字都是反的,像镜子里映出来的。然而他有这耐心,低下头去认了出来;“讣告…申请…华股动态…隆重登场候教…”。都是些得用的字眼儿,不知道为什么都转载到包子上,就带点开玩笑的性质。然而他从包子上的文章看到报纸上的文章,把半页旧报纸读完了,若是翻过来看,包子就得跌出来,只得作罢。他在这里看报,全车的人都学了样,有报的看报,没有报的看发票,看章程,看名片。任何印刷物都没有的人,就看街上的市招。他们不能不填满这可怕的空虚——,不然,他们的脑子也许会活动起来。思想是痛苦的一件亊。

我想那些将校报用来包书的同学,这个小动作,是否代替了当时的思想,将这张内容丰富的校报包书,上课带来带去,可以方便反复研读,空闲时想读另一版,折来折去损坏的只是这张发绉的报纸,而不是传授更多知识,获益匪浅的那本书。我又庆幸,学校控制成本风险恰到好处,每学期出版一张报纸,给同学们包书足矣。如果多出版几期,又不知道他们将拿它作什么用途,包出什么花样和名堂来。总不致于在买早点时,没有了食品方便袋,应急时拿出来包什么馒头、油条、烧买…之类的食品,在边吃早餐时边读完了报纸的内容。不会奢侈得浪费眼前的一分一秒。

我又仔细一想,用校刊包书,没有什么可非议的。人们只不过舍弃了一种文化,保护了另一种文化而巳。书是可以保存的,不会随便丢掉,订的报纸到了一定的时间,人们都会把它作废品处理掉。将校报用作包书,这张报纸却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人们爱书同时也爱惜了这张报纸。书是可以传代的,只要这本书保存了下来,这张报纸比他的主人活得更久远。说不定这张报纸尘封了几个世纪以后,书的主人发现他拥有这张报纸,便拥有省老年大学历史文献的一页。

如我的父亲,给我留下了几本书,红楼、水浒全传等。只不过书是用牛皮纸包的,封皮上只间单地写着书主人的名字,购书的年月。现在再拿这几本书来读,书中曾留有父亲的气息,缅怀时感到蛮亲切。如果他用当时的报纸或其它印刷品包书,留了下来,我的儿子和孙子也可以了解到外公时代的那点历史信息。

我仍然在省老年大学学习,每学期可以得到一张校报,我不会用它来包书,会把报纸保存下来。如果身体好,学这学那读个十年八载的,将收集的校报装订成册,我便有了省老年大的一本历史文献。独坐凝思时,拿出来翻一翻,用心一读,你会发现惊人的一片光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