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明月总关情

2017-08-11 05:49 | 作者:梧桐秋雨 | 散文吧首发

清风明月总关情

——我读《苏轼》

记忆中,初次接触苏词正值秋天,一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成为了走近苏轼的媒介,后来又读到了“……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后,每每于文字间邂逅苏轼,自然而然就想起了清风多情,明月有意。

清风明月•手足情

熙宁四年,东坡因与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合,自求外放。熙宁九年,任密州太守,此时他与苏辙已阔别七年。东坡兄弟一生手足情深,他在官场中颠沛沉浮之时,苏辙为了营救他自请贬谪。苏辙说苏轼“扶我则兄,诲我则师”,苏轼认为苏辙“岂是吾兄弟,更是贤友生”。是年中秋,兄弟二人不能团圆,连中秋月也珊珊来迟,只有借着大醉,怀念往昔时光,感慨万千,挥笔写下了千古名篇《水调歌头》。

首句化用李白的诗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问青天为何月未出,进而欲超脱于天上,升入月宫中,然而又怕天上月宫严寒,不能适应而陷入矛盾中。将天上与人间相比,终是依恋凡尘,觉得人间有趣。这几句虽是奇思妙想,但终究是现实的反映。

圆月终出,银辉洒地,斗转星移,月影渐缺。月不能长圆,人不能长聚,自古如此。月光穿过“朱阁”,照进“绮户”,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眠的东坡,也照彻了苏辙以及中秋佳节难以入眠的所有离人。由思念推出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离愁难弃,唯把祝福托付清风明月,缠绵悱恻的离愁别绪,诗情画意的境界,真诚美好的祝福,富于哲理语言,都具有无尽的柔情,无不渗透出东坡的浪漫主义情怀。

一阕《明月几时有》终成千古绝唱。

清风明月•结发情

除却兄弟情深,对妻子的在苏轼的作品中俯拾皆是,譬如那首人们称为千古第一悼亡词的《江城子•记》。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阵阵凉风中恍然若见王弗的灵魂驾着一弯冷月翩然而来,梦中夫妻相会,王弗“小轩窗,正梳妆”,犹如结缡未久的少妇,流露出新婚燕尔的闺房之乐,而宦海浮沉、南北奔走的东坡却“尘满面,鬓如霜”。两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对恩爱伉俪阴阳永隔,无限哀痛。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松冈。”东坡用明月、松冈象征王弗不灭的魂灵,设想年年这个伤逝的日子,在那清冷的月明之夜,在那荒寂的短松冈上,亡妻都为自己柔肠寸断,泪洒滂沱。阴阳相隔,两心相通,蕴含了东坡对王弗的哀思惓惓不已。

东坡用明月象征亡妻之灵,描写清风明月渲染凄清、悲伤的氛围,从中寄托对逝者的无尽的思念和沉痛的悼念,一个七尺汉子心中的柔情又怎能不令人泪眼婆娑呢?

千古明月•东坡情

清风明月在东坡的笔下成为了有形有象的精神寄托。东坡命运坎坷, 一生迁徙八州,始终穷而弥坚,奋发蹈厉。清风明月的清淡空明与他的人生际遇相近相融,他借清风明月抒发生命感悟和人生追求,酝酿出清幽空寂而又旷达飘逸的“东坡风格”。

《记承天寺夜游》中一个随心随性的性情东坡跃然纸上。透过文字,我们看到了庭院中一池空灵的月色,看到了一个漫步于月色中的飘逸身影;寥寥数笔,可谓钩魂摄魄,精炼得无以复制。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简简数语,摄取了一个生活片断,感慨深长。它包孕着作者宦海浮沉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余甘。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名句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东坡用圆月比喻满弓,表明自己虽仕途受挫,鬓发染霜,却仍希望能像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赫免魏尚一样,委以重任,奔赴边关,弯弓搭箭,抗击西和辽的侵扰,显示出大用于世、保家卫国的英雄豪气。

一轮明月,一个东坡。在月的阴晴圆缺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闲情雅致、高洁志趣的东坡,看到了一个凄凉愤懑、寂寞悲伤的东坡,看到了一个荣辱偕忘、旷达超然的东坡。所谓的“今人不见古时月”,实际是在说“今人不见古时人”;东坡已驾清风奔明月而去,万古明月中,定有一抹月色是“东坡月”。

在苏轼的作品中,山水之风月蕴含着对亲人、朋友的无限情思,风月之山水承载着对人生哲理的深沉思考,他笔下的清风明月关乎亲情友情、家国之情,成为士大夫超越现实的人格化身,体现了一种飘逸明澈的理想风范,使清风明月染上了岁月的风霜,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