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处

2017-07-14 05:51 | 作者:心蕊 | 散文吧首发

离开校园已将近一年了,闲来有时还回想一下学校中那些有趣的同学、那些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这一年的生活变得规律、简单,抹去了那些学生时代的壮志豪情,静静地观察生活细节,体会细微情感波动。用心生活、感受生活并记录生活成了一种乐趣。

天,每天下班后顺手抄起座位靠背上的羽绒服套上,边穿边走出办公室。从办公室出来后,天色暗沉,城市的灯光已经点上,照明工作人员匆匆回家的路。上班之后,很少像在学校那样,三三两两奔向食堂,而是各回各家,各找各妈,而回家再也再每天跑到附近的饭店顺便吃点完事。

由于没有跟公司其他同事住在一起,每次出了公司大楼,就一个人沿着马路边的林荫大道慢悠悠的走向公交站。拿出自己的耳机套在耳朵上,放着手机里很久都没有更新的歌曲。这个时候深深的呼吸一口新鲜空气,才感觉浑身舒畅。办公室空调笼罩下,整天都会口干舌燥,空气夹杂着空调特殊的味道。

听歌其实并不是在乎歌词中的某个情节,某段撕心裂肺的情感。现在听歌只是一种习惯,习惯戴上耳机,屏蔽掉车辆经过后的簌簌风声,屏蔽掉等待公交焦急的抱怨声,屏蔽掉卖场各种甩卖和音乐交杂的声音。这些声音交杂在一起,是这个城市快节奏的节拍,是这个社会浮躁的音符。

我喜欢纸质的书籍,但是公交车上永远与书是不协调的,我也不愿意去打破这种潜规则。无论是怕别人说你做作或者还是怕公交车上太挤,我还是喜欢在车上拿出手机看电子书或者闭上眼睛休息。公司到家的路很远,需要一个小时,但是幸运的是不用换乘。如果运气好碰上有座位,那心里一定要好好感谢一番,坐着休息一个小时,下车后精力就恢复不少了。

菜市场就在回家的路上,下公交之后过一个红绿灯,就能看到菜市场。每天这时菜市场都很热闹。这个时间点混迹菜市场的都是下午下班后需要自己做饭的年轻人。菜摊上摆着鲜红的西红柿、红萝卜、红椒;嫩绿的青椒、生菜、芹菜;紫色的茄子、白色的萝卜、黄色的菜瓜……每个小摊前面都有老板熟悉的那些顾客。当某个顾客觉得哪家的菜不错,就会一直在哪个菜摊买菜,如果跟老板熟了以后,老板还会送点小菜。但是,这个点买菜的年轻人不太习惯讲价,问清每个菜的价格后,都会照老板要的钱一份不少。买的多了,哪个菜涨价了,一看总价都能猜出来,生活也就跟着买菜经验走上了正轨。

已经记不清第一次做饭是什么时候,也记不清毕业之前的最后一次做饭是什么时候,只记得自己好像有这份技能。当毕业后第一次做饭才明白,自己并不是会做饭,而是保留了做饭的基本功,保留了加盐的手感,对菜熟的程度的基本判断,切菜的基本手法和刀工,但缺乏对正确流程的理解,因此做出的菜的味道总是不尽人意,或者只能算熟了。经过一年的锻炼,回家只是按照习惯做好米饭和菜。打开电脑,打开下载好的电影或者电视剧,边吃着自己炒的菜,边看看电视。已经习惯了没有人分享情节中的喜怒哀乐,但这种条件下,就可以放声的笑,失声的哭,尽情的放纵自我的情感。

上班以后,电话也闲下来了。不知道是工作解放了人际,还是微信解放了通话。无论是哪种原因,跟家人的通话都还是照常进行。听着电话那头嘘寒问暖的声音才能感觉到这个世界真实的存在,才是一个有自己存在的空间。近几年,回家的次数比较少,每次回家待的时间也不长,跟家人接触时间总是那么紧巴巴的,跟家人的联系就靠着这无形的微波。家里每次谈话都有一些离不开的话题,“吃的怎样”,“上班辛苦吗,顺利与否”,“个人问题可以放在心上了”。这些话题或许在不同朝代重复着,不同人身上重复着,但是它还不会继续重复下去,伴随着人类的繁衍生息。

洗漱完,坐在书桌前或者躺在床上,拿出自己买的喜欢的小说散文或者其他书籍,翻上几页,品味着作者笔下精彩的人生、疯狂的行为、沉重的叹息以及执着的追求。《霍乱时期的情》呈现了那时期的爱情的不完美,正好反映了生活中的爱情缺陷美。 《瓦尔登湖》 中那种生活状态,洗去了心中的浮躁,给独处的心一个定心丸。《文化苦旅》 呈现出东方文明的魅力,出去走走,或许另有一番天地。

床头灯熄灭后,又一个独处的一天结束了……

中或许还徜徉在想象和虚构的一团和气之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