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三人外传(三)

2019-10-09 16:10 | 作者:巨石 | 散文吧首发

计划经济粮食凭票供应,人人要吃粮,都想吃细粮,粮食部门是红火单位。改革开放相当一段时间,粮食迟迟不能放开,说明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仍然是头等大事。作为一名副业工,有机会在粮食部门工作,比文化馆有社会地位。吃粮不存在问题,有广泛的社会关系。

几年后,全国工作的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宣传没有那么重要,师三人被安排干外调工作。所谓外调相当运输大队,粮食来源是政府计划好的,他想办法把粮食运回来。粮食部门没有车队,自己想办法找车,车的来源就是从辖区单位调用。各单位都不敢得罪粮食,师三人一句话,就得提供车辆。一时候变成了红人,任意调用单位车辆,令人眼红不已。

没有几年,粮食系统出现双轨制,国营粮站日子也难过了,为了精简机构,组织安排他到基层红旗粮站。红旗粮站是红旗手表厂粮站,具体工作开票记账。当年的蝴蝶手表是奢侈品,手表厂也很牛。他每天和职工群众打成一片,还是放不下心的美术事业。节假日就去秦岭写生,茶余饭后拿起笔临摹。他的山水画,远看风景万千,近看惟妙惟肖。小流水人家,山峰层连叠嶂。把秦岭表现的独具一格,被美院大师称为师派画法。能自成一派,画出个人特色,是每个艺术家想追求的。

九十年代初期,粮食作为最后一个国计民生行业,全面实行开放政策。基层粮站面临解散,职工自谋出路,说散就散伙了。副业工走人没商量,师三人又一次被推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面对失业,是从事美术事业,还是继续在粮食行业谋生,拿不定主意时,决定走出去看看,看看发展趋势,看看书画市场。

他来到南院门,当时书画市场刚刚起步,书画店铺林立,门店一家挨一家,顾客寥寥无几。几个同行劝他不要轻易涉水,令师三人犹豫不决。

接下来有一件事,对师三人触动很大,改变了他的想法。他和孩子从书院门出来,逛骡马市时候,卖烤鹌鹑的门店故意吹出香味吸引路人,孩子闻到香味,忍不住要吃鹌鹑肉,他却囊中羞涩。师三人认识到,有饭吃才是硬道理,他决定开店卖粮,搁置心爱的书画。再说,粮食政策放开,意味着市场化。在粮食系统轻车熟路,有人脉,有关系,可以少走弯路。盲目迈入书院门,万一失误赔不起,毕竟有一大家人要靠他吃饭呢。

认准方向,说干就干。师三人在表厂门口,租了一间门面,利用人脉关系和信用,进了米面油。经过紧锣密鼓的筹备,师三人的粮油店开张了。

开张初期,顾客不了解,对粮油店持观望态度,粮油来源,级别品质如何,客户心里没底。生意并不尽人意。他又留恋书画美术事业。一有空,就拿起笔画几笔。顾客讽刺说,把艺术家糟蹋了,干起了粮食买卖。师三人听了,犹如打了五味瓶,酸辣苦甜不是滋味。

随着时间的流逝,他诚信经营,凭个人信誉,给顾客吃了定心丸。粮油品质价格,得到了顾客的认可,经营逐步走上了正轨。最旺的时候,一个礼拜销售一车面,一个月销售一车油。有了生意,他把画画的事忘的一干二净,整天忙着应付顾客。

二十多年来,凭一间门店,守诚信经营,师三人供三个孩子上完了大学,个个成家立业。他骑着三轮车,天天忙着上门送面,楼上楼下的跑,浑身上下粘满面粉,就像当年的清砂工,衣服没有干净的时候。他忘记了自己曾经是个艺术家,是个舞墨弄笔的画家,是个塑造美术的工程师。

如今师三人年过花甲,仍然不放弃经营,一个人守着粮店,天天开门迎客,新老顾客就是他的上帝。闲来无事,唱几句乱弹,拉一会儿秦腔。再没事就闭目养神,回想自己离奇的人生路。

从小生在西安,却与城市无关。小时候,失去了上学机会,却不甘心命运地安排,总想跳出农门。曾经幻想登台唱样板戏,也曾想过当工人。后来又想去甘肃当教师,像城里人一样,吃上商品粮。没想到最后落了个画画的,人称艺术家。本以为画画可以走完人生路,谁知道半路又变成了卖面的。一辈子都想吃商品粮,没吃一口,却卖了几十年商品粮。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就是你我他,他在前头,你追我赶,永远都在奋斗路上。(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