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少帝陵

2017-06-07 16:46 | 作者:纸船 | 散文吧首发

五一期间因工作原因滞留深圳,就寻思着去哪里消遣一下无聊的时光。偶然,在百度贴吧崖山吧里发现一篇文章,游宋少帝陵,原来这位我认为古典中国最后一位皇帝竟然葬于赤湾,于是就有了目标,何不去少帝陵拜谒这位悲剧少年天子呢。

乘坐地铁二号线到达赤湾站,一出地铁口,热浪滚滚,打开手机地图导航发现少帝陵在不到2公里处,本打算骑共享单车前去,然一路全是上坡,骑行大概500米后放弃,遂改为步行。

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跋涉,到达少帝路,前面不远处可以看到黄旗飘飘,应该就在前面。然而,此时我的脚步却越发的沉重。我的脑海里一直出现这样的画面,大宋王朝,这个中国历史上最富裕的王朝,这个文人士大夫阶层最受尊敬的朝代,在野蛮的蒙古帝国的打击下,到处是被屠杀的人民,屠城,屠城,屠城,到处都是鲜血,江山破碎风飘零。抗争,不屈的抗争,是死守襄阳的勇气,是独钓中原的霸气,是岳麓书院全部书生战死的志气,是二十万人齐蹈海的骨气,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上则为日星,下则为河岳,不自觉的就吟诵这首正气歌。

进入陵区,首先看到的是一块石碑,深圳市文物保护单位宋少帝陵,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政府立,稍微有些欣慰,终于有人记起这里还葬着一位天子呢。回头是一座雕塑,一座悲壮的雕塑,陆秀夫负帝殉海像。陆秀夫,宋末三杰之一,在那场崖山海战中背起年仅8岁的少帝,纵身一跃,葬身于波涛大海之中。悲夫,悲夫!在日本作家的海啸文中这样写道,元军逐渐逼近龙舟,年仅8岁的天子独坐在龙椅上,对面大臣陆秀夫上前道,陛下,您是大宋的正统后裔,应该断然作出不辱没您血统的决定,少帝神情超然道,我明白了,你没有背弃我,并且自始至终侍奉我,太感谢了。据记载,崖山之战后几日,帝骸漂流至赤湾海域,由渔民见之,衣服异于常人,而此时山后天后庙一橼倒塌,众人始知是帝,于是用天后庙倒塌的橼为少帝做棺葬于山前。又记载,少帝遗骸漂流至赤湾,有群覆于其上,众僧见此异象,上前视之,见帝骸面色如生,而衣服又异于常人,众僧始知是帝,于是将帝葬于山前。

少帝陵有几株参天大树,遮天蔽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栽的了,或许是众僧或者渔民在埋葬少帝的坟茔上做的标记,毕竟残暴的元军还在搜寻少帝的遗骸。

在望前看,就是少帝的陵寝了。天哪,这是什么陵寝,或许这是世上最小的帝王的坟墓了吧,就是一堆黄土,试问现在那个富商巨贾的坟墓也不止这么简陋了吧。我想,一抔黄土掩风流,历史源于黄土而又终归于黄土,或许这就是最好的解释了吧。在少帝的陵寝前,立着一块石碑,崖海潜龙,赤湾延帝。二十万军民,跟随着年仅八岁的少帝,这是一个王朝最后的希望,也是一个民族最后的希望。有人说二十万军民还可一战,为何败的如此凄凉,可是你可知道这二十万军民有农民,有书生,还有妇孺,能战者又有几人,而且屡败屡战的士气又怎么能和烧杀抢掠的元军相比呢。崖山一战,一切都成了云烟,崖门海角一线斜,从此也不属中华。

战后全国死节之士数不胜数,据传仅浙江一地就有两万书生自杀殉国,我在想象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每天都在翘首以盼,四处打听王师的消息,多么殷切的希望眼光的尽头突然出现打着大宋王旗的军队收拾旧山河,可是传来的却是王师一败再败的消息,终于希望变成了失望,失望又变成了绝望,当崖山帝王殉国的消息就成了压倒这一切的稻草,这会是多么的绝望,精神崩溃。我想他们在殉国的时候一定是向南而泣,一拜再拜,默念我的陛下啊,我的大宋啊,我来了。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文天祥临终前曾写下绝笔:孔曰成仁,孟悦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或许这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吧。

黄宗羲说:“夫古今之变,至秦而一尽,至元而又一尽,经此二尽之后,古圣王之所恻隐人而经营者荡然无具。”王夫之说:“二汉、唐之亡,皆自亡也。宋亡,则举黄帝、尧、舜以来道法相传之天下而亡之也。”宋朝之亡,不仅仅是一个王朝的覆灭,更是一次超越了一般性改朝换代的历史性巨大变故。用那个时代的话语来说,叫做“亡天下”;用今天的话语来说,不妨称为“文明的中断”。

美国历史学家墨菲说:“在很多方面,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激动的年代。后来的世世代代历史学家批评它,是因为它未能顶住异族入侵,而终于被他们痛恨的蒙古人打垮。但宋朝却从960年存在到1279年,长于300年的平均朝代寿命。”他认为宋朝中国“完全称得上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生产力最高和最发达的国家”。

宋朝覆亡,崖山海战中国整个精英阶层全部殉国,一脉相承数千年的中华文明由此产生断层,其影响深远延续至今。宋朝在经济、文化、科技、农业、工商业、手工业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其成就超过了之前的隋唐和之后的明清,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抑制工商业的朝代,并且极力发展对外贸易。虽然不断的纳贡称臣,但国库岁收依然充裕,终宋一世,只爆发过几次小规模的农民起义,这应该是有其原因的。汉文明在宋朝时候,领先世界,富有人文精神,科技发达,也具有抵抗精神,在蒙古横扫欧亚大陆后,独立支撑数十年。蒙古军队占领中国北方时,其种族灭绝手段极为恶劣。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屠城记录。蒙古屠杀造成了中国北方人口大量减少,其程度令人触目惊心。在北方有4500万以上登记人口,而在各地屠城以后,还不到700万,而且这个数字一直保存到元末甚至明初。不排除有几百万人口逃到南方,以及死于瘟疫,饥饿的人口,那么也至少屠杀了80%以上,据记载,宋人到中原后发现,中原地区千里无人烟,白骨遍地,井里塞满了死尸而水不可饮。蒙古军队攻占长沙时岳麓书院的数百名书生全部壮烈战死,但3百多年后,崇祯皇帝吊死煤山时身边只有一个太监,更别提什么陆秀夫般的忠臣了…..可以说中国的精英尽丧蒙元之手。此后汉文明再也没有振作起来,市民社会的发育,新型商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创新都无从谈起,中国丧失了最好的发展机会。虽然百年后汉人复国成功,但继起的明王朝还是受到蛮族很大影响,大开历史倒车,无视生命价值,抑制商业贸易。汉人在遭遇北方骑马民族的重创后,开始变得保守,其统治阶级相比较宋朝统治者而言也更残暴,此后的数百年,面对外侮,大多数的汉人精神麻木苟且。中国文明垂世而独立,可以说是除西方基督教文明外最大的原创性文明,在游牧民族的入侵和打击下,在南宋末年,崖山之战后,整体性亡于蒙元,我们文明的发展的积累被破坏,可以说,崖山之后,已无中国。时常想,古中华遗风,究竟会有何等的团结与彪悍,连相对柔弱的南宋,都有十万军民自发跳海殉国,这样的气节,何时能再次拥有?

以上三段皆节选自其他文章,关于引用未经过原作者同意,表示道歉,再说了我也不认识原作者啊,但是我们的观点基本相同。蒙古帝国的入侵是中国整体亡国。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这句话不是说野蛮的民族占领了中国,我们就称之为中国的正统了,而是对文化的融入,对文化的认同。试问,元清两朝何时将融入汉文化了?蒙古人把汉人当做低等的四等人,鞑靼人对汉人剃发易服,文字狱种种。如果说蒙古的入侵不算做亡国的话,那么假如抗日战争整体亡于日本也不能算亡国了,那样的话我们是不是说沾满同胞鲜血的东条英机、谷寿夫也可以算作英雄了,甚至可以整天歌颂日本裕仁天皇了。

一直想写一篇小说,虚拟一个悲剧人物,一个文弱书生投笔从戎,从襄阳坚守,到崖山海战,到文丞相英勇就义,仍不断抗争,终悲剧一生。然而这段历史很多细节不是太熟悉,再说个人又不是作家,能力有限,至今只是空想,没有落实。

明末诗人钱谦益《后秋兴之十三》: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 。更无鱼腹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嫦娥老大无归处,独倚银轮哭桂花。还是让我再哭一会吧!

纸船

2017年5月于深圳

另附诗二首

题少帝陵

崖海潜龙何处寻,赤湾延帝柏森森。

沧海有幸葬忠骨,顽石无辜刻佞文。

家国百年终成,谁人收拾旧乾坤。

二十万人齐蹈海,读史今日双泪痕

谒少帝

今日赤湾谒少帝,陵前古树几时栽。

十万袍泽齐殉国,谁道华无男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