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窑院记

2018-02-03 11:15 | 作者:文生 | 散文吧首发

羑河记实之六十七

老窑院记

文生

老窑院依村里的黄土大塬而建,是先辈最早过来时住的,岁月悠久,老窑院不单独存在了,前面盖起了大、小谷院和各种平房。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以前,村东头还有单纯的老窑院存在。

我们那里的窑房一般不做门脸装修,年久失修之后,把窑门脸重新整一下,窑洞继续往深里挖一下就是,同时把窑房前的地面也拓宽了。窑前有了地面,就慢慢起盖房子。窑前盖了房子后,窑房就作了畜牲住的地方,也作了杂物间。

有很多人,年轻时不肯住窑洞,但到了老年后,喜欢起窑洞来,以至于还要象先人那样,没了后还要长眠在窑洞里,所以我们石林黑塔村里有不少窑坟。最早一批窑坟,因为地势和历史原因,慢慢成为空中窑坟。本人写过一篇《空中窑坟》的小文。

住窑洞的人,人老辈份高,说话的份量就和别人不一样。传说,清朝同光期间,村里水旱交替。某年青黄不接之时,村人多逃荒,众住窑洞老人见状不忍,听人们哭诉之后商议,找到小谷院的文人,让他们写倡议,建议让大谷院里的人出钱粮,小窑院的人出智,其他院的人出力,把村里因水受损坏的泰山庙修复,上可达求祈之情,下可达济民众之困。于是村里的泰山庙得以维修。

上世纪人民公社生产队时期,住窑洞的除了守旧的老人外,大多为成份不好的人家。我们二队有几户人家住老窑院,占了村里大多数的老窑院。老窑院指除了窑洞房外没有其它房屋。其中有的成份是地主,被赶到窑院里;有的成份倒是好,因为得罪了村干部,被分到老窑院里;也有分家时分到的。

而这几家,偏偏是人丁兴旺。孩子们在村里也算有名。其中一家,生产队时期就有人开上了队里的拖拉机,分地后和几个弟弟陆续养了车。另一家,老大后来当了兵,在部队上入了党,回来后成为村干村,其弟率先出去打工,曾到北京。还有一家,分责任田时把以前被没收的老房子赎回来了,因为兄弟们年纪都老大不小了,没房子不中,可有了老房子办事还是难,这是人们有了新的追求,得盖一排五间砖房的大院才中,其中有的居然还信了教。

曾经在老窑院的窑房里和家住老窑洞的同学一块学习过。窑房不大,靠窗户的炕台之外,放不下更多有东西。我们就在坑上放的小桌子上学习。

记着那个老窑院里有一株桃树,桃树开着粉红的花,绿色的小叶在花下伸出,远处的南岗在细雨中朦胧。

那会儿学习的我们是众兄弟中的老大老二两对兄弟,本来是为兄的一个年级,为弟的一个年级,相隔两个年级。后因为休学原因,到了上中学时,分属三个年级了。其他弟弟们在上小学,那会儿作业不重,就玩儿去了。

学习累了后,就闲谈。

我觉着中学的课程和小学的课不一样,很难把握:一大堆的大小括号各种运算让人无所适从,和小学时学的不是一回事儿。比起小学来,多了正负号,总是让人拐不过弯来,不小心就会算错。明明是加的要按减法运算,明明是减的要按加法运算;还有乘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结果要反复演算和验算才能确定算对了。

道理你懂呀。

懂是懂。可题做起来实在太难做了。

其实简单的题也让人头大。

一加一等于二多简单。

一加一等于二简单?陈景润为了证明一加二等于几费了十几年功夫和一房子草稿呢!说罢,自个儿笑了,大家也跟着笑了。

别打岔。这不是一回事儿。陈景润证明一加二不是为了证明等于三,而是一个比喻,说是任意一个偶数能不能成为两个质数之和,是一个什么哥哥的提出来的猜想。陈景润证明了一个充分大的偶数可以表达为一个质数和两个质数的乘积之和。

叫哥德巴赫猜想。证明还不简单,一加一等于二,一加三等于四,三加三等于六,一加七等于八……

要真是那么简单,还用古今中外的数学家前赴后继的证明?别的不说,对于一个大的奇数,能证明它是不是质数,就是个难题。

不说这个了。一就是一,干啥分成正一、负一?

就是。咱们从最简单的做起。正一加负一等于零有啥说道?为啥有时要等于二呢?你算术好,举个例子说说。

这儿到的南岗狼沟起码一里多吧。

差不多有二里多。

简单点,按直线距离算,一里吧。

从这里到南岗狼沟是正一里,然后从南岗狼沟到这里是负一里,走了一个来回后,等于在这里没有动,所以等于零。

好象不对。明明是走了两里路吗,为啥等于原地不动?

那是你不会算。正一里的绝对值加上负一里的绝对值就等于二,也就是走了两里路。

本来就不明白,这么一说,更让人一脑门糨糊。

这好象说的不是一回事儿。

啥?

一个说的是结果,是走到那儿了?是不是回到这儿?离这儿有多远?一个是说回到这儿走了多少里路。

俺明白了,不管你从这儿到南岗狼沟来来回回了多少回,走了多少里路,只要是回到这里,结果就是零?

对的。

那啥,正一和负一依据什么来确定?

从这里到南岗狼沟是正一里,从南岗狼沟到这里是负一里。

好象不对。这里是零点,从这里到南岗狼沟是正一里,从这里到北面的铁路才是负一里。

不对不对,应该是从南岗狼沟到这里是负一里,这样才能计算。

那不等于说南岗也是零点了。这个零点会走路?

真是让人弄不清。

两对兄弟中小的念初一,对于这些话并不完全懂,说:你们满口零的、正的、负的,是什么回事呀?

到一边去,我们在学习呢。

你们不好好学习,到南岗狼沟去找什么大尾巴狼替你们开窍。

当兄的脸上挂不住,说:做你们的作业去!俺刚才要说什么来?对,你说这正、负数有什么用呢?

肯定有用,方便计算。

举个例子。

比如说队里打了很多粮食,装在了袋子里,一个个地过称,每袋都有差别,如果按正负数算,就容易多了。

队里能打多少袋粮?从来都是一袋袋相加得出总数,还用正负数?

不说这个了。听老师的话,让你咋算就咋算,多多演算就会了,别说这么多没用的。

可是,话不说具体,真的难懂。

刚才受了哥哥们抢白的初一生们说:你们真是个书呆子。

我们啥啦?

要都是这么具体讲,老师能讲的过来?学生能学的过来?要了解铁,就得把打铁讲上半天?

你们这是在抬杠,不和你们说了。咱们说别的。

于是哥哥们谈起《曹刿论战》了。

肉食都鄙,日子过的好的人看不长远,就象有关系的总想走后门,没关系的反而努力学习一样。那么咱们住老窑里的学习要比那些住大小谷院里的人好多了。

不对,要是这样的话,住草院子的学习更好。

那到我家去学习,我家就是草院子。

草院子在西头,你家在东头。

反正我家原来的草顶房子,后来才改的平顶,现在还是泥坯房。

初一生们说:如果这话对,那么没房子住的人学习不更好?学习好和住什么房子没关系。

不管住什么房子,就得一鼓作气,坚持下去,不然就是再二衰、三而竭了。

初一生们说:你们在说什么呢?

我们在一鼓作气学习呢。你听,

这样的题要移项,使结果为零……

这样的题,要先规定结果为一,才能计算……

初一生们说:欺负我们不懂是不是?其实任何起点都可以是零点,任何结果都可以为一。

聪明!哥哥们赞叹。

后来,我们一度效颦,在房顶上学习。

说老实话,我们学习成绩一般,考出去的才一个。

多年后,才明白课外讨论的好处,很多富有哲理的话,在不经意中说出。

羑河记实系列均为原创

2018年元月20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