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儿女天山情(第六章41)

2018-07-09 04:54 | 作者:王龙生 | 散文吧首发

(四十一)故地重游伊犁河

2008年7月中旬,我们陪同陈仙仙一家人重返伊犁,故地重游,又一次见到了心中的伊犁河。

一天上午,我们去伊宁市开发区看望老友卫靖华。老友久别重逢,有说不完的知心话,不知不觉到了午餐时间。老卫女婿请我们下楼,开车带我们去伊犁河对岸一家度假村饭庄用餐。汽车在宽阔平坦的公路上奔驰,一会儿驶上了伊犁河大。老卫介绍说,这是新建的第二座伊犁河大桥,比第一座大桥漂亮多了。我从车窗里向外望去,发现此段河面水量不大,两边河床裸露,与河岸连成一片。来不及仔细观赏,汽车就越过大桥,将伊犁河抛在身后,心中不免有些遗憾。

伊犁河是伊犁人民的母亲河。它由上游特克斯河、巩乃斯河、喀什河三条支流组成,自东向西流出国境,注入哈萨克斯坦的巴尔喀什湖。以前,伊犁河水量丰沛,居新疆众河之首。河流两岸地域平旷,土壤肥沃,降水较丰,气候湿润,美丽富饶,盛产粮油瓜果,河里有各种野生鱼类繁殖,被誉为“塞外江南”。

7月17日,老友严平、王虹的儿子带我们去伊犁河畔水上公园游览,饱赏伊犁河美景。这里河面宽广平静,缓缓流淌的河水清澈见底,蓝天白云和两岸绿树芦苇的倒影随风荡漾,偶尔有几只野鸭在水面上浮游,悠然自得。远处横跨河面的伊犁河大桥是几十年来连接两岸交通唯一的桥梁,穿梭往返的车辆行人络绎不绝,成为伊犁河的一道独特风景,凡是来伊犁出差、旅游的人,都要前来一睹大桥雄姿,拍照留念。

记得六十年代刚来伊犁时,伊犁河上还没有架桥,车辆行人过河全靠渡船摆渡。渡口由一条很粗的钢丝绳索连结两岸码头,渡船依靠铁链滑轮和河水冲力在钢丝绳下的河面上滑行。那时候,我们这批上海支边青年分配在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工程处木工厂工作。工厂就在伊宁市郊的伊犁河畔,厂里做门窗、家具的木材,大多数是天山西部林场砍伐的原木,编成木筏,推进伊犁河,顺流而下,停靠在河边。每次木筏一到,我们就跳入冰凉刺骨的河水里,将粗长的原木一根根抬到岸上。

1964年8月12日晚,木工厂的防洪堤坝被突然暴涨的河水冲垮了,严重威胁一号机厂房的安全。我们和全厂干部职工一起抗洪抢险,连续战斗两天两,筑起了第二道防洪堤坝,终於保住了机器、厂房。后来,上海支边青年男生留在工厂车间当木工,女生分到伊犁河对岸不远的副业队当农工。我在厂部办公室担任文教,经常乘船摆渡去副业队送书信报刊,收集好人好事。那里没有钢索牵船的渡口,只能坐在小船上顺流飘荡,划向对岸。只有到了寒季节,河面冰封,坚如石板,马车、行人在冰道上放心行走,安全便捷。冬闲时,我和一些喜欢唱歌跳舞的年轻人一起,编排文艺节目,举办文艺晚会。节前夕,我们背着乐器、道具,顶风冒雪,踏冰过河,到对岸的副业队去慰问演出。演完节目,又连夜摸黑过河,返回厂里休息。我和老伴就是在那时候结识的,开始书信往来,悄悄相

岁月如流,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伊犁河畔度过的两年多青春年华的火热生活,至今历历在目,难以忘怀。再见了,心中的伊犁河,再见了,我的第二故乡伊犁,何时还能回到你的怀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