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田沧海话汾阳【文史篇(下)】

2018-05-27 21:52 | 作者:神龙 | 散文吧首发

作者/山西冯恩启

形体阔大的吕梁山,南北绵延800多里,东西横亘200余里。重峦叠嶂,奇峰竞秀,峭壁林立,河川众多。险关要冲锁阴东西,古城古镇隐逸其间。

兵家建营筑城池,勇士挥刀闯关山。一曲曲英雄的赞歌在这里,高唱;一首首扭转乾坤的史剧在这里,上演。谁占据了吕梁,谁就能扼控陕甘宁蒙,谁拥有吕梁,谁就可挥马晋冀鲁豫。

吕梁是古代草原游牧民族和华农耕文明的交汇地。吕梁历来是东进西出的战略要地,图谋天下的大本营。纵观华夏几千年的文明史,无不与吕梁相关。吕梁是黄河文明与汾河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吕梁抱怀着汾阳,汾阳紧挽着吕梁。世世代代,不离不弃,荣辱与共,从蛮古走向盛今。

汾阳地处吕梁中东部地区,把吕梁文化和汾川文化挽在怀中,孕育了独特的汾阳文化。让世人无不惊叹。我们从遍布汾阳境内众多的城堡和庄园可以看出它昔日的辉煌与壮阔,尽管发生在这些城堡和庄园里的故事我们不得而知。面对那些塌墙断壁,碎砖破瓦,古坟残存,我们可放飞自己的想象,去追寻先人们在血与火中奔走的足迹,悲风泪中苦苦挣扎的生活情景。

历史很多时候超乎想象,不是我们认为的那样。汉武帝励精图治多少年,才积蓄了强大的军事力量。他任用卫青、霍去病等,把凶猛的匈奴赶到了漠北,拥有了水草丰美的宁夏、内蒙河套地区。汉武帝为了防止匈奴南下,在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分上郡北部设置了西河郡。治所在平定县(今鄂尔多斯东南),置县36个。但匈奴族从未放弃对汉朝北方边境的侵扰与掠夺。到东汉顺帝永和五年(公元140年),强大起来的匈奴单于句龙王车纽,东引乌桓、西收羌戎及中北亚诸胡数万人反叛东汉。可虚弱的东汉却无力对抗,于是,东汉北地的并、凉、幽、冀四洲被占领。得胜的匈奴,便把西河郡向南迁徙至晋西离石境内。美稷城也迁徙至兹氏县(古汾州府西北)境内。于此同时,南匈奴王庭也迁徙到离石境内,筑左国城(今房山县南村)一带。

刘姓匈奴从此在晋陕黄河两岸,吕梁大山之间,广阔的土地有了自己的根据地。这些迁徙进来的游牧诸胡(主要有匈奴、鲜卑、羯、羌、氐)原始、落后、野蛮、残暴,毫无人性可言。对汉朝形成了长期的严重威胁。汾阳处于吕梁诸胡东进汾川的军事之地,在历史上起着重要作用。

历史真的就像演戏,看似应该这样发展,却偏偏出人意料的那样出现。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东汉无力平叛,匈奴羌渠单于派其子于扶罗援助东汉平叛。羌渠单于被杀后,于扶罗接单于位。于扶罗趁董卓乱朝之际,出兵劫掠了太原、河东。于扶罗死后,其弟呼厨泉继位。并任命于扶罗之子刘豹为左贤王。刘豹就是成汉的第一个皇帝刘渊的父亲

公元216年,建安21年秋,曹操趁呼厨泉单于拜见之际,扣押了呼厨泉单于,并把进入内地的匈奴划分为五部,分别派人监管,并封刘豹为左部帅,统领匈奴五部帅。“左部居太原兹氏(今汾阳),右部居祁(今祁县),南部居蒲子(今隰县),北部居新兴(今忻县),中部居大陵(今文水)。刘氏匈奴虽分居五部,然皆居于晋阳汾涧之滨”(《晋书 ·刘元海载纪》)。”也就是说,当时五部匈奴遍布山西先进农耕文明的中心地带。由于,匈奴以游牧为生,好多农田被毁坏而成草地。以种地为生的大量汉人无法生存而被迫南迁。造成了十室九空的局面。

西晋末年,刘渊趁“八王之乱”(291一306)之际,于公元304年,在左国城(今房山县南村)称王,建立汉国。这也是中华历史上最为黑暗“五胡乱华”的开始。刘渊以吕梁大山为坚固的根据地,出兵汾川,南征北战,相继占领了汾河沿岸的所有城镇。《汾州府志》记载:刘渊遣将乔嵩攻西河。在府城东北十五里处筑八门城。因城的形状像个罗盘,因此,俗叫罗城。在介休西北十八里有板城。《方舆纪要》记:“板桥城在县西北十八里。……其城阻水,以板桥为渡,因名。”《郡国志》记:“刘渊击刘琨于此”。刘琨时为并州刺史。闻鸡起舞说的就是祖逖和刘琨年轻时,听到鸡叫就起来读书和练舞的故事。

公元318年,刘渊的养子刘耀登帝位,改国号为成。因而历史上把汉、成合为成汉。从304年到北魏439年统一北方,135年里,华北地区,战火不断,王朝更替频繁,先后建国十六。历史称为“五胡十六国”。真可谓“乱纷纷,你方唱吧,我登场,我登场,转眼又灭亡。”的混乱局面。人民饱受了战乱之苦。

公元439年,鲜卑统一了华北,建北魏。华北地区才逐步安定繁荣起来。北魏为防止离石诸胡进入汾川之地,派兵镇守汾阳。北齐时为防止吕梁山杂胡的叛乱,多次派兵镇压,剿灭。北齐贺鲁将军在汾阳峪道河马刨神泉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时期。北齐为防止吕梁诸胡的侵扰,在吕梁山修筑了南之黄栌岭,北至朔州的四百里长城。另外,在汾境内的吕梁山区,筑有南广城、北广城、南偏城、北偏城、张家堡,六壁(六个城堡)等多个城堡,来扼控离石杂胡的东进。汾阳杏花村酿制的汾清酒,在得到北齐武成帝高湛(公元534一公元565)赞美,从此,杏花村汾清酒,走进了皇家宫殿,名扬四海。

隋文帝杨坚平南灭北,结束了南北分裂。华夏重新归为一统。杨坚于公元581称建立隋朝。在外流亡了几百年的汉民族,重新回到自己的故地,开垦荒地,种植庄稼,建造家园。仅仅几年时间,山西汾川之地,重又呈现出繁荣景象。隋炀帝杨广北巡,被汾川盛景迷住了。于是在汾阳古文湖东北岸,文水和汾河交汇处建造了豪华的汾水行宫。汾水行宫,巍峨壮观,极尽奢华,临水依州,气势磅礴,是汾阳古代八景之一,后人多写诗吟咏。

唐朝开国皇帝李渊,从太原起兵反隋,路经汾阳之地,受到了汾阳人民的热情款待。献西河城,送美酒好肉,犒赏三军将士。因此,李渊高兴之余,赐驻扎过的地方为普惠村(今汾阳城东南20里)。随着大唐盛世的到来,汾阳之地,成了并州路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商贸的重要之地。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力挽狂澜,拯救了大唐社稷。于是被封汾阳王。让郭子仪来镇守、建设、发展汾阳。可见,汾阳在当时李家唐室的心中有多重要。郭子仪在汾阳城建王府,迁子孙来汾阳居住、繁衍、生息。汾阳子村就是郭暧的食邑地。近年来,汾阳为了传播郭氏文化,开发建成了汾阳王酒厂,又在汾阳文湖景区修建了汾阳王府。汾阳郭氏文化像一道亮丽的景象,把汾阳推向海外,展示辉煌;把游子请回了家,寻根认祖。

安史之乱后,唐朝逐步走向衰落。大唐朝政一直被太监把持。雄才大略的郭子仪,多次被罢免,又在多次危机时被启用。汾阳作为郭子仪的封地,理应借助皇家权威好好的建设。但唐室控制外将的势力政策,使得汾阳在唐朝时无太多的辉煌。从公元907五代开始,一直到公元1368年元朝灭亡的三百多年里,汾州古城在战火中千疮百孔,破烂不堪。汾阳王府也随之消亡。为此,在元至正12年(即公元1352年),汾州修筑了周长4522米,高10多米的土城墙。

十几年后,元蒙亡国,退回蒙古草原。汾州回到了大明朝的怀抱。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和他子孙们,一直采用“高筑墙,广积粮”的策略。不仅修筑了万里长城,而且对全国的各个府、州、县城进行改造修筑。汾州古城在这个大背景下,古城的发展,进入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

公元1569年,明隆庆三年,对古城墙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在原来的基础上增高加厚并首次包砖。当时修复的汾州府城墙为:下底宽14米,高16米,上底宽6米,周长4522米。城门上修有雄伟的城门楼。“东门名曰‘景和’;楼额‘汾水环流’;南门名曰‘来薰’;楼额‘秦晋通衢’;西门名曰‘宁静’,楼额‘盘峰耸翠’,北门名曰‘永泰’,楼额‘锁钥雄镇’。”城墙四个角各有一个角楼。城外有四关,城内有府、州、县三级衙门,东西两大王府的恢弘景象。

从一个四关拱卫,气魄恢弘的汾州府“五朵莲花城”的整体布局以及门名和楼额来看,汾阳古城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宁静安泰的佛道兼容的文化理念。而从东邻的平遥古城来看,平遥古城是一个“龟城”。城墙上有垛口三千个,象征孔子的三千门徒,敌楼72个,喻示孔子有七十二个贤人。平遥古城体现了一种儒道合一的文化理念。

汾阳唐朝王府文化和明朝王府文化,互相渗透,交融汇合,在汾阳大地上落地生根,深入人心,对汾阳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以及老百姓的衣、食、住、行、节日、祭祀,红事,白事,儿女婚嫁,为人处世,工作作风,性格思想等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汾阳人好面子,重义,大气,崇尚时尚,往往是精神追求大于物质追求。因而,很多旧的东西,被汾阳人像扔垃圾一样丢掉了。平遥人重利,求实,守旧观念重,常常是物质追求大于精神追求。因而,好多旧的东西,被平遥人当宝贝保存下来了。

当平遥在修补古城的时候,我们汾阳在大规模推到古城进行新城建设。当修补好的平遥古城,走向世界的时候,我们有着四千年酿酒历史的杏花村汾酒,却在世人的质疑中,指出杜牧诗“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杏花村不在汾阳。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清香型白酒汾酒,不该在汾阳杏花村酿制。

生态保存完好的苍儿会,面积345平方公里,汾阳现在面积的三分之一,原属汾阳,后这块争议了多年的地方被文水争取,最后,这片生态保存完好的地方,文水县开发成了生态旅游景区,在国际上大力宣传,文水有多美。我在这里不主要说,苍儿会归属那个区划。汾阳大体就有这样的一种心理,汾阳太博大了,丢一些东西,无所谓。“自大心理”在汾阳人的脑海里,一直占据着主要位置。

近年来,弘扬传统文化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利用传统文化开发、建设旅游业的形势一片大好。汾阳市委、市政府也把保护、开发传统文化旅游业放到了重要位置。汾阳的好多有识志士捐款集资,极尽全力去开发文化建设。汾阳文化人也奔走呼号,写诗论文,提建议,献计献策。我相信,在转型产业结构,振兴汾阳经济的艰难历程上,汾阳一定会建设的更加美好

2018一5一12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