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大雁塔——大唐盛世留给现代的遐想

2019-07-15 13:35 | 作者:孙成岗 | 散文吧首发

原创】文/摄影:孙成岗

大雁塔位于西安市大慈恩寺内。一般寺院,通常是塔因寺而有名,但在这里,比起寺院来,大雁塔的名气似乎要大得多。因为它是大唐盛世留给人们的遐想,更是中国文化交流史上一位伟人的化身。

大雁塔的南广场上立有一座高大的玄奘青铜立像。法师手持锡杖,身体微微前倾,象征着他在求法道路上始终一往无前的坚毅。慈祥的目光略呈俯视,体现了法师毕生普度众生的决心。

玄奘精通经藏、律藏、论藏等几乎所有的佛教经典,因此被后世称为“三藏法师”。他是唐代佛教界的杰出代表,以至于后人把他称为“唐僧”。他意志坚定,历时17年,历访110个国家,到达心中的圣地。在异国他乡,被奉为先知,在佛陀诞生的地方,获得“大乘天”和“解脱天”的最高称号,是大乘和小乘佛教公认的智慧化身,就连他脚上穿的僧鞋,也被当地信徒视为圣物。然而,当功成名就之时,他却放弃了所有的荣耀,带着在印度收集抄录的657部佛经,毅然决然地踏上归国的旅途。

回到大唐之后,又多次谢绝了太宗和高宗两位皇帝让他还俗做官的要求,用了19年时间,翻译佛经47部,共1335卷,与真谛、鸠摩罗什和不空一起并称为中国佛教史上的四大翻译家。不仅如此,他还是古代伟大的旅行者,是现代探险家的先驱,他记录西行途中110个国家风土与文化的《大唐西域记》,不仅对大唐王朝经略西域做了重要贡献,也像一把火炬,照亮了古印度的历史。有了他的著作,印度人才有了重建自己古代史的可能。然而,到了近代,他的这部著作也成了欧洲探险家斯坦因从印度和中国盗走大量文物的向导,这也许是大师在奉旨撰写此书时始料未及的。

他的成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然而如此伟大的一位圣僧,却慢慢被人们拉进了神话,他的光芒渐渐被一只猴子遮掩,留给人们的只是《西游记》中那个优柔寡断、性格懦弱的唐僧。这也许是时光带给这位圣僧的不公。

与大雁塔高大的雄姿相比,大慈恩寺的山门显得过于矮小。然而在唐代,它却是长安城内规模最大的寺院。公元648年,大唐帝国达到了鼎盛,先后打败了高昌、焉耆[yān qí],又使龟兹[qiū cí]和于阗[tián]归顺,并把西域都护府从高昌迁到了龟兹,大汉王朝之后长达300余年混乱的丝路秩序得到了彻底恢复。世界各国使节来到这里,长安开始成为国际大都会。就在这一年,太子李治为了给生母长孙皇后祈福,修建了这座楼阁重重、殿堂相望的大型寺院。太宗皇帝亲自任命玄奘为大慈恩寺首任主持。玄奘一生都在致力佛经翻译,他在哪儿,哪儿就是翻译的中心。于是这座辉煌的皇家御用寺院自然就成了大唐王朝的国立佛经翻译学院。1300多年后的1951年,西安外国语大学的前身——西北俄文专科学校把校址选在雁塔附近,不知是刻意为之还是冥冥之中的注定?

精通佛法的玄奘深谙世事无常的道理。由于印度当时无纸,所以他在印度收集的657部佛经,全部抄写在贝多罗树叶上。树叶极易着火,一旦遇到火灾,后果不堪设想。他必须为这些用生命换来的佛经寻找一个远离火灾的庇护场所,以便他九死一生换来的佛经能够永久流传。652年3月,他上书高宗,请求建一座石塔以保存经像。高宗认为石塔工程浩大,难以速成,所以建议改用砖造。

玄奘在印度期间,曾到过摩揭陀国,那里有一座叫做互娑[suō]的佛塔,深深地铭刻在他的记忆深处。当时那一带的寺院信奉小乘佛教,可以不忌荤腥。据说一天空中飞过一行大雁,一位僧人见状便说,今天无物果腹,菩萨应知。话音刚落,头雁便坠落面前。僧人大惊,以为是如来在教化他们,于是便在大雁坠落之处,以隆重之礼埋雁造塔。大雁在古印度语中叫“互娑”,这座塔基埋有大雁的佛塔就叫做互娑塔。互娑塔有劝导人们不要杀生的意思,这与大乘佛教的理念相符,于是,玄奘就根据互娑塔的形状设计了佛塔,这就是今天的大雁塔。

施工期间,年逾半百的玄奘亲负畚箕[běn jī],担砖运石。历时两年,终于完成。佛塔落成之后,他从印度带回的贝叶经和佛舍利、佛像都转至这里保存。当时建成的佛塔砖面土心,不可攀登,共有5层,层层都藏有佛舍利。

大雁塔建成后不到两百年,公元845年,大唐帝国便发生了大规模的灭佛运动。在那次劫难中,全国约26万僧尼被迫还俗,4600多座佛寺被捣毁,而大慈恩寺因为大雁塔南门洞两侧嵌有太宗与高宗撰文的石碑,侥幸被保留下来,成为当时长安城内仅存的两座寺院之一。

大雁塔在唐代是长安一景。科举考试后,新科进士们都会相约来到雁塔附近的曲江池,仿效古代曲水流觞的习俗,饮酒赋诗。酒至酣处,便来到雁塔脚下,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大雁塔的墙壁之上。这些进士中后来有人成了卿相,他们的名字还会被人用朱红描上一遍,以示醒目。这就是唐代风光无限的“曲江流饮”和“雁塔题名”。雁塔题名对文人来说是极大的荣耀,以至于后来成了进士及第的代称。据说白居易27岁便中了进士,是同科进士中最为年轻的,于是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之后进士越来越多,空间有限的墙壁渐渐成了花脸,于是,在唐武宗时期,并非进士出身的宰相李德裕看不惯进士们的嘚瑟,便下令禁了曲江流饮和雁塔涂鸦,并把过去所题之名尽数铲去。这其中虽有嫉妒的成分,但对保护文物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我忽然想起,一些国人喜欢在名胜古迹写上“到此一游”,是否也与唐朝进士们在雁塔题名时有着异曲同工的虚荣?

历史上大雁塔经过4次改建和修缮,最后一次是在明代万历年间,即公元1604年,在唐代塔体的外表用砖头砌了60厘米厚的保护层。经过历代的改修,最初的天竺窣[sū]堵坡形制逐渐演变为典型的中原仿木结构建筑。这种形制的变化实际上也是佛教中国化的演变。

在近代,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大雁塔一度出现了倾斜。进入本世纪后,当地政府开始在大雁塔周边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特别近10年来,采取了封闭水井、人工回灌等办法,促进地下水位回升,使大雁塔的倾斜得到了有效控制。现在塔身已基本“改邪归正”。

今天我们看到的大雁塔是一座楼阁式仿木结构砖塔,塔高64.5米,塔身呈方锥形,融合了印度佛塔与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塔壁之上,用砖砌成细长的檐柱和栏额,每个檐柱顶端,各饰有一个栌斗,乍一看和卯榫结构的木塔毫无二致。

进入塔内,有一楼梯盘旋而上,直通塔层。二层有一尊明代的释迦牟尼佛像,是大雁塔的镇塔之宝。三层中间供奉着一颗佛舍利,是印度玄奘寺住持所赠,据说这位住持的原籍就是西安。四层供奉着两片贝叶经,当年玄奘从印度带回来的经文原件,在时光流水的冲刷下,如今只剩下这两片了。(因为装在玻璃管中,反光太强,无法拍摄,只拍了边上的经书)。

每层在东南西北各开有一个观景窗口,可以眺望西安市的街景。东侧近处是酒店和曲江晓园,远处是高高耸立的西影大楼。西侧靠近塔底的地方是牡丹园。极目远眺,雁塔西路在阳光的映照下,如同一条玉带,向远方延伸。北侧便是玄奘三藏院,据说北广场上还有亚洲最大的音乐喷泉。向南看,大慈恩寺的建筑尽收眼底,进入山门,钟鼓楼分列两侧,由南向北,东侧依次是客堂、伽蓝[qié lán]殿、甘露殿、财神殿;西侧依次是云水堂、先觉堂、示现堂、观音殿。中轴线上,大雄宝殿和兜率殿一字儿排开,直逼雁塔而来。

放眼远处,雁塔南路两侧唐代风格的建筑鳞次栉[zhì]比,大雁塔南广场、贞观广场和开元广场等三大广场宛如三颗明珠,镶嵌在长约1500多米的街道中央。这里已经被开辟成“大唐不城”,每当夜幕降临,无数穿着唐朝服饰的人们穿行其间,不时会有各种文艺表演和行为艺术映入游人眼帘,古色古香的建筑在霓虹灯的装饰下,把一幅幅炫美的盛唐画卷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光影中荡漾着浓郁的唐风古韵……

【原创】文/摄影:孙成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