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有“云瑞”的历史秘密

2017-09-25 10:19 | 作者:曲辰 | 散文吧首发

黄帝战蚩尤,由于运用了很多科学知识于具体的战场摆布、兵力部署、作战措施、战斗方法等,这就给后世留下了许多令人疑惑不解的历史谜团。秦汉时期,由于谈神弄鬼的社会风气弥漫,人们凡对黄帝史事中迷惑不解、感到神秘者,便添油加醋,神化黄帝;事物至极而反,宋代以来,辨伪之风大炽,又依据因人们不解古史而行神化历史之实,简单地否定黄帝史事。这,就是在主观唯心论的思想指导下,在研究解释历史问题上所存在的两个极端。

轩辕黄帝以“因天之杀也以伐死”①的思想指导,在涿鹿之战中利用了涿鹿一个地方性小气候变化规律,用强大的自然之力以杀敌,就涉及到了不少人们弄不明白的历史谜题,“景云之瑞”就是其中之一。

“景云”,是指桑干河山间断陷盆地中央之熊耳山经常出现的一朵白云。因为它是一个地方性小气候变化过程中所出现的自然景观,所以,涿鹿县自古将其列入“八大奇景”之一,唯其如此,就称之以“景云”。后世述史释事者不知原委,就有了种种猜测性的说法。《古今注》曰:“涿鹿之野,常有五色云气,金枝玉叶,止于帝所,有葩华之象”②;《经援神契》云:

———————————

① 《黄帝经•经法•君正》。

② 《日下旧闻考》辑引。

“王者德至山陵,则景云出”;而杜预、应劭则言“黄帝受命有云瑞”①;张晏又说:“黄帝有景云之应,因以名师与官。”②

黄帝因为利用了自然之力于涿鹿之战而取得了重大胜利,掌握此自然变化规律,靠的就是其标志性的“景云”之变。因此,才有后来的合符釜山、肇造国家之制的开国庆典,故,对此景云亦称作“庆云”。《前汉书•天文志》说:“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囷,是谓庆云。喜气也”;孙氏《瑞应图》称:“景云者,太平之应也。一曰非气非烟,五色氤氲,谓之‘庆云’”③;《前汉书•礼乐志•郊祀歌》也有“甘露降,庆云集”句。

亦正是因为这样的具体历史原因,黄帝才以云名而命官。《左传•鲁昭公一七年》记:“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如此,人们又将“庆云”引申作位显或尊长之代词。例:《楚辞•汉•王襃九怀•思忠》:“贞枝柳兮枯槁,枉车登兮庆云。”注曰:“‘庆云’喻尊显也”;《文选•晋•潘安仁(岳)•寡妇赋》:“承庆云之光覆兮,荷君子之惠渥。”注曰:“‘庆云’,喻父母也”。

黄帝既以云名而命称公卿,人们自然又将景云称以“卿云”。《史记•天官书》说:“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囷,是谓卿云”;《竹书纪年》曰:“帝舜元年己未即帝位,居冀。十四年卿云见,命禹代虞事”,舜以歌《卿云》,寄意黄帝所开创之基业永祚,其歌

———————————

① 《史记•五帝本纪•集解》注引。

② 《史记•五帝本纪•集解》注引及《绎史•卷五》辑录。

③ 《太平御览•卷八》辑引。

曰:“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①。正因为如此,《西京杂记》就说:“瑞云曰庆云,曰景云,或曰卿云。”②

景云之现,在涿鹿县城西北熊耳山东峰黄阳山巅。黄阳山,即古籍所载“舜牧牛于潢(黄)阳”③的黄阳山。在涿鹿,自古则称此自然景观曰“黄阳笠”:“黄阳山,在州西北二十里,……有香峰寺、卧云刹基址,苍峦耸秀,云发则雨”④。“黄阳雨笠:每云覆其上,民谣谓之‘戴帽’,则必雨。”对于“黄阳雨笠”之景,历代文人墨客诗赋极多。如明代工部侍郎、江宁织造周天成在题为:《黄阳雨笠》的诗中写道:“崱屴覆桑干,黄阳映日寒。云笼山似霂,风拂草如鬟。峡里行人问,溪边游子看:俨然遮雨笠,遥指在巑岏。”⑤

那么,这“景云”也好,“黄阳雨笠”也罢,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具体自然景象和变化过程呢?现在,笔者依少年牧牛于笔架山、青年时耕耘于千儿岭的长期观察,以叙其全过程:

景云之现,在桑干河流域的山间断陷盆地中,只出现于盆地中央的山间地垒山地熊耳山,尤以熊耳山之最东峰——黄阳山,、秋两季最为常见。

景云出现之前的两三天,这个桑干河山间断陷盆地中必是大雾弥漫天气。是时,若站在高山观看,盆地中雾海茫茫,平平展展,一动不动,也不向空中飞起一丝一缕;盆地周围,西

————————————

① 《尚书大传•虞夏》。

② 《太平御览•卷八》辑引。

③ 见《公孙尼子》。

④ 《保安州志•山川》及《名胜》志。

⑤ 《保安州志•艺文志》。

北的阴山余支大马群山,东北的燕山,东南的军都山,正南的太行山、西南的恒山将这盆地中的白色的雾海围拢起来,与盆地之外隔绝;盆地中央,只有熊耳山诸峰露出雾海,形成白色“大海”中一群“小岛屿”;白茫茫的雾海下面,覆盖着一个喧闹的“世界”:远处传出的是京张铁路火车哐哐咚咚的奔跑声、以及京张公路上汽车的鸣笛声;近处传出的是鸡叫声、狗咬声、乃至人们的说话声……而在无雾之时,是听不到有如此清晰的声音的;在这雾海之上,则蓝天如洗,一望无际;空中没有一丝丝风,烈日高照,有如喷火,直烤得百草低头,闷热得使人全身冒汗、喘不过气来。大约各种类也受不了这种闷热,停止了往常的鸣叫,不知躲藏到什么地方歇凉去了。只有那蚂蚱兴许是为了扇出一丝凉风,发出了令人烦嗓的擦腿声……

盆地中大雾弥漫的时间有长有,长时可达两三日之久。当大雾将起之际,先是慢慢地涌动,接着便翻腾起来,像大海中的波涛,如涨潮般开始升起,沿盆地四周高山慢慢地向上爬,当快要爬上山顶之时,就像后悔了似的,又慢慢悠悠地退下山坡,又回归到白色的雾海之中,尔后又再顺着四周高山向上爬,如此不断地反复后,那些翻腾滚动着的白色浪涛犹如接到了一道解散令一般,各向高山聚拢,并慢慢地顺着一道道山沟向山顶爬去。凡是爬向盆地四周高山的,渐次升空,化作蓝天上丝丝缕缕的白云,形状由大到小,颜色由洁白变淡蓝,消失在空中。而顺着四周山沟爬向盆地中央熊耳山的雾气,则并不飞向空中,而是不断地在黄阳山顶聚集,最后形成一朵白云安卧于山巅不动——这就是史书所记的“景云”,民间所称的“黄阳山戴帽”,方志载记的“黄阳雨笠”了。这时候,整个桑干河流域山间断陷盆地,就像揭去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露出了它清晰的本来面容:那广阔的田野中大大小小、星罗棋布的村庄、城镇,一条条铁路、公路,以及一道道蜿蜒曲折的河流、一丛丛树木……犹如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呈现在眼前。

出现在黄阳山顶的这朵白云,存在的时间有长有短,时间最长可达两三日之久。它的变化与升空,一般都是在午后。届时,就像空中有一只看不见的神手抢黄阳山这个白云小帽戏耍它似的:这朵云帽一会儿由大变小,由扁平变高,并慢慢向空中升起。但刚刚离开山头,就又掉了下来,依然安安稳稳地戴回到黄阳山的头顶上。随之,这朵白云由小变大,就如同做豆腐时豆浆冒锅一样,那白云从山顶顺着山坡四下流溢,每当此时,又像做豆腐的人发现了“冒锅”而点入锅中一瓢凉水一般,那正在向四下流溢着的“豆浆”,便急速从四下向山顶收拢,变小,向天空升高……黄阳山顶这朵白云就这样有规律地、反反复复地变化着。直到太阳西移,闷热的天气稍微出现一丝凉意之际,黄阳山上的这朵白云就凝聚、缩小、变高,形成一个云柱飞离山头,并由白变灰,由灰变黑,向四周的天空中舖展开来。当着乌云舖满了半个天空之时,乌云的下面出现丝丝缕缕的白云,急速地翻腾、滚动、引导着乌云扩展的方向:这丝丝缕缕的白色云丝滚动到哪里,黑压压的乌云就覆盖到哪里。随之,一阵习习凉风吹起,接着便是雷声轰鸣,电光闪耀,狂风骤起,暴雨倾天而降,霎时间狂风、暴雨、雷声、闪电直搅得山摇地动……当风声、雨声、雷声稍减后,代之而来的便是千山万壑间的山洪暴发,大小河流涛声大作!

那么,在桑干河流域山间断陷盆地之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地方性小气候变化规律、以及“景云”这样的独特自然景观出现呢?说起来,其道理也十分浅显:

白云、乌云、雷鸣、闪电、狂风、暴雨,是天空中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产生运动造成的结果,它的产生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地面上的地理环境和物质运动条件,是天地相感而出现的变化。

桑干河流域山间断陷盆地,在地理上横跨山西、河北、内蒙古、北京四省区的二市一十六县地,其周围高山海拔都在1800米到2880多米之间;而盆地内的平原,海拔只在400至600米之间;坐落于盆地中央的山间地垒山地熊耳山,远低于盆地四周高山,海拔只有1500米左右,如辛窑子海拔1430米,塔山海拔为1563米;此山间断陷盆地控制了该区域内的水系,使桑干河、壶流河、东洋河、西洋河、南洋河、西沟河、清水河、盘肠河、龙洋河、清夷水等一齐于盆地内先后汇合,尔后才挤出一个军都山中的官厅山峡流出盆地之外。如此,盆地中的水源就较为充沛,气候相对温暖,空气中的水蒸气较多。特别是在夏、秋雨量较大,温度较高,水蒸气蒸发量较大的时候,遇到西北高压槽移入并控制了盆地上空之际,由于气流的下沉,盆地四周高山阻隔所造成的区域封闭,盆地之内大量水蒸气得不到逸散,这就形成了大雾弥漫的实际天气过程;当高压槽缓慢向东南方移出过程中,空中气压有所减弱时,空中气流开始上升,盆地中的大雾就开始升起,顺着山坡爬上山顶向空中散去。由于高压槽与低压槽之间的转换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高压势力减弱而尚未完全退出盆地区域上空之际,盆地中的雾气爬到盆地四周高山上的,就容易散发出去;而顺着盆地中央熊耳山上升的雾气,由于其海拔低于盆地四周高山,高压残余势力对盆地仍存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这一部分空中的水蒸气便不易散发到空中去,这样源源不断从盆地中顺山而升的雾气在熊耳山顶聚结为云,就笼罩于山顶,形成了盆地中的一个独特自然景观——“黄阳雨笠”了。

当着低压冷空气从西北方移入桑干河山间断陷盆地之后,这就是“景云”升空、盆地中聚结的大量水蒸气迅速上升,在空中遇冷凝结为雨,使盆地中出现暴雨过程的原因。

当然,地方性小气候的变化,在总体上还是不能不受制于华北乃至全国性大气候形势的:每当雨水偏多的年份,“黄阳雨笠”这种“景云”出现的次数就较多;而当遇到雨水偏少的年份,其“景云”的出现就少;大旱之年就不出现。

迷信者,迷迷糊糊地相信之谓也。当着人们了解了涿鹿所在的桑干河山间断陷盆地地理环境、自然变化条件,以及“景云”出现的客观原因后,我们再读“黄帝受命有云瑞”,“蚩尤作大雾弥三日”,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等历史记载,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评论

  • 李春霆:顶一下,推荐阅读~
    回复2017-09-26 08:40
  • 李春霆:典故和考证并举,知识和演绎辉映,赞好文一篇,…
    回复2017-09-26 0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