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和远方

2017-07-24 06:18 | 作者:散文吧网友 | 散文吧首发

今天去医院给我老妈买药,听一医生说,今天来了一个很奇怪的患者,被医院确诊为三级烫伤,原因是在去上班的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地面烫伤的,我听了不以为然,大抵是我常常出门就是开车,去到公司或者回到家就是空调,真心不能理解。正午的时候,我便特意走去街道上买水,无意间看到远处的柏油马路,在太阳下路面如同有水波在荡漾,有蒸汽在升腾,我才真的觉得太阳温度太高了,想想医生说的也许是笑话,但也许有真实的原因在里头。我四处看了下,还有那些没有完工正在建筑的楼房上,正在工作的塔吊和钢筋工,他们还正在努力工作,我翻了翻这几天的气温,平均39度,那么路面温度应该有五十多度了吧。而所有正在这高温下工作的人群,只是为了生活而已。这是不是对于生活的苟且呢?

一座城市,所有人每天都在忙忙碌碌,只是为了购买那么一间小小的鸽子笼;在乡村,所有的乡民都在太阳下劳作,为的只是吃饱穿暖。除去这些劳作的时间,他们有多少时间去享受生活,有多少时间去补充自己的精神粮食呢?而这一切,便是生活的现实,这样的生活就是生存,而这种生存是否是苟且的生活呢?我知道,在农村有许多人终其一生,也没有离开过生养他的土地,终其一生也没有读过高晓松的诗,当然也就不能理解他说的:生活不是当下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而我的理解里,生活的苟且便是生活的历练了。

在许多的作家中,毛是我极为喜欢的一个人,她选择了诗和远方,选择了想和旅行。她在不同的国度里播种着中国文化,在不同的种族里传播着方块的汉字,在不同的环境里散发着中华民族的谦逊、包容、善良的友好分子。就是因为她有着这样高贵的灵魂,所以三毛暂的一生却收获着满满的幸福和自豪,也收获了旅行带给她最奢华的享受。所以,生活最好的诠释,便是向往和希望。

“生活不是眼前的苟且,需要诗和远方”。今天,在遥远的川东通江县广纳镇长兴村就有这么一位可的人,第一书记宋俊鑫鸿,他带领着全村人民,组织社团,创办绿色生态农业合作社,他把以前那些传统农业的农民剥离开来,把长兴村当做一张铺开的画卷,就这样对着画卷泼墨挥毫,笔触之下便是波光粼粼的鱼塘,时有鱼儿跃出水面,笔触之下便是绿油油的西瓜地,极目望去,便如一颗颗绿色的翡翠,笔触之下便是大片大片的绿色混合着黑红的桑葚林…那些当年被闲置的山坡上,多了各种果树,多了羊群牛群。这时候再把以前游走在变革和观望边缘的农民,加入进去各个绿色生态农业的画卷之内,让他们感受和参与。而这些变化,也给在外漂泊的游子一份大展宏图,回乡创业的机会。也许又一个生态农业旅游大村就这样产生了。而拿着画笔作画写诗的,却变成了那些质朴的农民,他们在尽情用笔触描述着自己的土地和生活。面对着当今这浮躁的世界和快餐化的生活方式,宋俊鑫鸿扮演着教父的角色,带领着村民创建诗意的田园生活,不再固守在传统农业的“一亩三分地”上,让这些农民有很强烈的“时代感和成就感”,那么,长兴村新农村建设也就“水到渠成”了。而这,是农民生活的苟且呢还是农民生活里的“诗和远方”?在这块土地上,高晓松说了不算,农民用自己的方式阐述了他们的理解:生活没有苟且,人生路上处处都是诗和远方。

海德格尔在《人,诗意地栖居》里曾说,所谓栖居是指人的生存状态,所谓诗意就是获得心灵的解放与自由。诗和远方,本来就只是一个精神的概念,我喜欢诗,但我不能因为诗歌而停下远行的脚步;我喜欢旅行,但我也不会因此而放弃诗歌的行吟,我于是便喜欢在旅行中写诗,我觉得那是一种极好的感觉,那时候便把自己融入了自然之中,我便可以和自然对话。而我知道融入自然最完美的人,一定不是我,而是我的农民兄弟,他们不懂诗歌,也没有去过远方,但他们总把自己融入在画中,融入在生活的诗意里。夕阳西下时,那淡淡的红光铺满在房子的白墙上,男人们犁地的剪影斜斜的在泥地里铺开;麦子黄了,金黄的色调和着人们丰收的颂歌,秧苗插了,绿色的嫩苗承载着人们的希望。而这些,便是他们的梦想和希望。而这些,也便成了他们吟诵在路上的诗歌!

七堇年在《被窝是青的坟墓》里说,我们要有最朴素的生活,与最遥远的梦想 ,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远马亡。这就是生活全部的含义了。生活有着不忘初心的苟且,它让我们在最朴素的时间里探寻生活本源的秘密;生活也有着灵魂升华的梦想,一生哪怕只有一次做梦的机会,我也一定不会放弃远行的向往。三毛说: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而我要说的是,生活的苟且,便是诗和远方的土壤。

文/吴柳杉

2017年7月23日于重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