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

2019-02-14 19:18 | 作者:千里马 | 散文吧首发

时候,我最喜欢的是过年,因为过年有好吃的,有新衣穿,还能得到压岁钱。

在农村,进入腊月,就开始准备过年了。首先是过腊八节,吃腊八粥。俗话说,“吃了腊八饭,来把年货办”。赶年集办年货最要紧的是榨油。在大集体时,吃油一般都是油菜籽油和棉籽油,尽管吃着没有芝麻油香,但是过年每家每户出油锅炸油条炸肉丸或面丸子等还是离不开它的。榨油就是把家中的油菜籽、棉籽整理干净后, 赶集到十里开外的机榨处排队榨油。假若没有菜籽油、棉籽油,也要在杀年猪时把猪板油买下来,经过烹炼,最后制成猪油。家庭条件差的,也有专门割肥猪肉炼油的。有了这些油,才开始出油锅、炸油条炸面丸子什么的。我家很少杀年猪,一般猪肉都是先赊账买本村别人家的,那时候平时见油水少,就趁过年多割一些肥肉,一是可以解馋,二是 炼油好出油锅。

其次是过小年。腊月二十三是祭灶之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扫灶,打扫卫生,里里外外收拾得干干净净,然后在灶台上摆些供品 ,请老灶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小年过后是大年,一天紧似一天。

腊月二十四、五杀年猪。家里有肥猪的,最迟也要二十五杀掉,猪主人除留足自家的,还要给亲友邻居留一些。杀年猪一般是请屠户来杀,胆小的杀不了。只见屠户用锐利的尖刀对准猪脖子狠劲往下通,割断了猪喉咙,鲜红的猪血就会喷涌而出,开始猪还挣扎尖叫,随着一股股鲜红的血液喷涌,猪最后断了气,就不再叫唤。然后,是用铁棍从一只后腿割开的小口处插入往里通,边通边用嘴吹气,越吹越大,仿佛气球一般,整个猪身都膨胀起来。再用大铁锅烧滚水给猪褪毛、开膛,肢解成一块一块的。这个时候,看热闹的男女老少都来了,特别是我们小孩子,围的像吃蜜似的,开膛后大人们是为了买肉,小孩子就是为了抢猪尿吧,吹饱气玩,杀猪场里,嘻嘻哈哈,非常热闹

\

腊月二十六、七出油锅。出油锅也是很讲究的,小孩子一般不让在跟前,一来怕多嘴多舌,影响干活,二来是小孩子嘴馋,见到炸熟的食品都想吃,谁家出油锅都会先把小孩子支应开,然后再出油锅。出油锅就是炸油条、炸麻花、炸面丸子、炸肉丸子、炸麻叶子等,一年仅有一次。炸的油条、麻花是为了年后走亲访友,炸丸子、麻叶子是为了自家吃和待客吃。出油锅最麻烦的是炸麻花,需要的人多,技术性强,往往是请技术高的邻居来帮忙。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北方人最吃面,吃馒头,发面就是为了蒸馒头、蒸枣花子馍、蒸包子。发面就是用酵母做面头,摻水和面、醒面,使其发酵膨胀,然后用手做馍,馍中包有一粒红枣,或是红薯粒,蒸熟以后会吃着筋道爽口瓷实耐饥。枣花子馍是用红枣点缀于圆馍之中,有丰富多彩的造型,如枣山。包子也有两种,一种是白面做皮,粉条、萝卜摻猪油或肥肉做馅,这种包子好吃。另一种是杂面角,馅是萝卜英子等黑菜摻豆腐渣做的,这些留着自家人过年吃。那时穷,过年白馍吃的少,主要是招待来客,像那种杂面角我每年没少吃。

杀年猪、出油锅、蒸馒头一切都是为了“吃”,而腊月二十九则是为了精神层面上的事忙活着。写联。现在生活富裕了,对联都是彩印好的,可是在改革开放前由于家穷,不舍得花钱买对联门神,家家户户都是用红纸黑墨写春联。春联也叫门对子,花上一毛钱买上一张红纸,找有文化的人给写一写,过年就可张贴了。买门签。就是用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花纸裁剪成摞长方形的纸片,上半截空白,下半截用刻刀刻成“新年快乐”等字样,一摞几分钱,到过年时张贴在门楣窗棂上,花花绿绿,烘托出过节的热闹气氛。买鞭炮。这是各家各户必不可少的,有钱人买一万个头的大盘炮,还放起花,没钱人家也买几百或上千个头的,老话说,“有钱没钱,放炮过年”。图的是喜庆,图的是热闹,图的是一家人高高兴兴!

真正的过年是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大年三十叫“除夕”,正月初一叫春节,这两天从早忙到晚,是人们最忙碌、最高兴、最娱乐的时刻。除夕的上午,离家再远的亲人也要赶回家吃团圆饭,一家人热热闹闹,其乐融融,有古话说:“三十上午吃顿扁(扁食,也叫水饺),一不呼歇二不喘(寓意健康)”。这天上午要贴春联,贴门签,晚上要张灯结彩,饭前祭神拜祖,燃放鞭炮,饭后边包饺子边守岁。守岁时晚辈给长辈磕头,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小时候家穷,父母一般没有给压岁钱,像我只有认了干娘的,才会得到一元的压岁钱。我记得在干爹那里过年,只是每年吃他家一顿饭。有了新衣服,守岁时才穿上。自1983年以来,家中有了电视机,一家人才边看春晚节目边包饺子边守岁。到了深12点,守岁人就开始燃放鞭炮,然后放开门炮。一夜间炮声隆隆,接连不断,有的干脆一夜不睡,叫熬“棉袄。”

此时此刻,正是古人所说:“一天增两岁,一夜是二年”。守夜守的是吉祥,守的是纳福,是对来年美好生活的期盼。 正月初一天不明就起床,祭祖,早早吃饭,摆上瓜子糖果,第一件事就是拜年。一般是晚辈给长辈、弟给兄先拜年,然后是男男女女到庙上去烧香拜佛,祈求来年风调顺,国泰民安,全家幸福。现在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电话拜年的,有信拜年的,有微信视频拜年的,内容都是一些吉祥如意的话:比如“祝你新年快乐、合家幸福、猪年大吉、万事如意”云云。拜年的对象无非是亲朋好友之间、同事同学战友之间。

正月初二至初五都是走亲访友。在农村,初二是走新亲,新女婿看望岳父岳母大人,女儿回娘家,外甥看望舅舅,北京还有地坛庙会,这是约定俗成。初三、初四、初五都是走内亲,初五又叫“破五”。初六以后走外戚、舞狮子耍长龙等。外出工作的人们从此算是过罢年,可以返回工作岗位了,做生意的人们也可开张了。亲人离家时还要放一小挂鞭炮,意在崩崩运气。农村人认为,真正过完年是正月十五以后,也就是过罢元宵节,已经进入早春时节

在中国,尽管不同的地区过年的习俗不同,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为了庆祝春节,纳福吉祥。在世界上,只有中国的五千年传统文化根深蒂固,无论是庆祝的深度、广度、影响力,没有哪个节日敢与春节文化像比拟的。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春节文化也在吐故纳新,与时俱进,比如已经举办30多年的文化大餐春晚,最具有时代性、娱乐性、大众性,已成为十四亿中国人民 过年须臾不可离的文化盛宴,我也正是过年看着春晚长大的。这真是春节年年过,岁岁人不同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