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后的小溪

2017-11-20 06:47 | 作者:文生 | 散文吧首发

羑河纪实之五十八

村后的小溪

文生

羑河从村前流过,但是我们石林黑塔村里的水浇地,主要依靠羑河的一个小支流——村后面的一条小溪。

小溪细细的,从村里(当时叫大队)拨给村小学校的地中的一块地的地头上发源。

村小学的地有一块在村西北部,离铁路养路点(俗称洋房,见《洋房记》)的地方不远,过了汤鹤铁路,下面的众多地中的一块。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会儿讲教育要与劳动相结合,我们这些小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习后,还要到地里上劳动课。我们在上劳动课时,渴了就到小溪的泉眼里用手掬着泉水喝。

小小的溪水流过汤鹤铁路的涵洞,涵洞是大水泥圆管,我们上完劳动课回家时,穿过大水泥管时喜欢对着管壁喊叫,听着大水泥管的回声,觉着有趣。

小溪过了水泥管后不远,旁边有一个水塘,是泉眼冲积成的小坑,后来又挖成了大坑,在洋房后面。记着我们有一次劳动后,女同学回家了,男同学到水塘里洗澡,老师在旁边看着,我在一边和一些不敢去水塘里玩的同学在溪边玩,突然看见老师冲下水塘,原来是老师看见一个同学的狗刨游水动作有点乱,就冲下水扶这位同学,其实塘里的水也没有多深,那位同学狗刨半生不熟,手脚一时不协调,事后也没有人说。

溪水往前就拐了弯,由北向南改为自西向东,有了河床,这时溪旁开了渠沟,引水浇庄稼,同时不远的地方有一口深井。这个深井里的水,抽上来以后,经过小水渠,下穿汤鹤线到一处水塘里,水塘里的水经过水泵往上抽,这样水到二郎山的一个山头上沿水渠流,浇灌了不少庄稼。

溪水继续往前流,过了一个,随后溪的两边种了不少树。往前不远,在村子称为换朝坟的地方,还有一个泉眼,这个泉眼也被打了深水井,井水用来浇上面的耕地和菜地,这时河床收窄了不少。

溪水继续往东流,又是一个桥。原来没有桥时,得拐好长的弯路走溪的浅处才能过来。这个东桥和前面说的西桥,据说都被水冲毁过,可见这个小溪发起脾气来也挺厉害的,也许有了这样的水,才冲出下游的水塘和湿地吧。

过了东桥不远,第一个水塘迎面而来,水塘基本上个圆形,直径大约十多米,水多时是个圆形,平时是个半圆形,象个月亮,所以我们称水月亮塘。我们没有少在月亮塘里玩水,不见水的半月形地方是小卵石地,光着脚在上面走也是好的。我们洗了澡后,经常在小卵石地上寻找薄石头片子,往水面上甩,看谁在石片子在水上飘的多,一般能飘二三下就可以,好的能飘上四五回,玩这玩意儿是有技巧的。

月亮塘上边有一个废弃的水井,井水有时经过井边的豁口子流到塘里。

月亮塘上有一块芦苇地,我们在割草时,也割根苇子玩,苇子是一节节的,去了叶,用镰刀在苇子底部的一个节上部割个小孔,这样一个提水器就做好了,把这样的苇子抻入水井里,水就从小孔中流进去,提上来,把嘴凑到孔上,就可以喝水了。

往东不远就是第二个水塘,这个水塘象个蝌蚪,蝌蚪头部是圆圆的,周边是高高的土岸,头尾相交处有一个突出的平台,是上面砖场的提水台,那会儿的砖是手工做的,先把土从山崖上刨下来,用镢头打碎碎的,再把里面的土核子仔细捡出来,然后从平台上挑水把土泡开,水不要加的过多,把泡开的土和成泥,然后把泥扣到砖模子里,抹平后倒在地上,泥砖半干后一一立起来,之后再一一错开垒成墙,墙基比地面稍高,继续风干、阴干,为的是不占地方,万一下只要把顶部盖好就行。

砖场烧出来的是灰砖。其时公社里也有机制红砖厂,大家说红砖不好,没有闷过,烧的不均衡,有的就烧的过头了,表面上是红的,里面是黑黑的,砖面还有破毁的地方,是砖里的小石子经过火烧后膨涨导致的,这是因为土里面的土核子没有捡出来。大家说用红砖盖的房子没有灰砖好,其实这说的是次品红砖,便宜。红砖比灰砖有竞争力,后来人们多用红砖,这个砖窑就没生意了。用红砖盖的房,要用水泥把墙包起来,这是为了遮丑。那个取水的平台,正好做了我们这些不安生的学生私下洗澡时的跳水台。

过了蝌蚪塘,就是一块大湿地,有数十亩。湿地的水最后是流到羑河里,但湿地有一条土做的的漫水梗,控制着水往羑河流。这块大湿地,平时也不显水,草长的茂盛,西边有好几个抽水房,本村的和外村的,抽上来的水又穿过铁路,再流到一个水塘里,抽到二郎山的另一个山头,浇灌山上的地,让我们村和邻村北面的地大都成了水浇地。这个水塘水多时也有很多水面,有一年,还长出不少荷花来。湿地旁还挖了地道,把水引到地井里再抽上来浇地。

湿地的水有一部分是从羑河绕过来的,具体绕过形式,可以看本系列文章之《丑石》。

这水塘和湿地是我们玩水和打草的地方,也有人曾在塘边看到有人在用小网捞鱼,但为一个叫老成子的同学看不起。这位的同学学习说起来没多好,是孩子们里的一个刺头,打架在孩子们里有名,家里也管不住他,原来也好下河摸鱼,技术很不错,还摸过王八。王八这东西一旦咬交住人的手就不放松,所以一般人是不敢摸王八的,他就敢,因此他在我们眼里很有派头。那时村里盖土砖结合的房子,常常在房顶上盖一个很小的阁子,方便从屋里上房顶,后来又都不建阁楼了,改在院里架梯子上房。他不做农事,也不想上煤窑,就要了几个兔子,在自家房顶的阁楼上养,经常爬树摘树叶喂兔子,养了一段时间后,听人说要磨磨性子才好,于是就用钓鱼方式磨性子,办事时有了稳重的样儿,我们就叫他老成了。

后来这位同学大规模养起了鸡,开启了村里规模养殖的先河,他是用多种办法把养殖场的地皮弄到手的。八十年代初,我们村那一带常停电,一到停电时,他的养殖场就用柴油发电机发电,发电机的突突声在山村里格外响,让人心里痒痒的,于是我们村里很多人仿效,没有去外面打工的,就在种几亩地之余搞养殖。

随着村人在溪边盖房子,延伸到铁路边,后来,铁路北面也盖起了好多房子。于是一个小小的山村,被小溪、铁路分为三截。

小溪养育了村人,村人把她从村外的小溪弄成了村中的小溪,但她依然继续唱小溪流的歌。

对于我来说,少时和大家一样在水塘洗澡、割草、玩闹。中学时,学了孙犁的《荷花淀》后,曾在塘边的芦苇地、长荷花的地方,体会其编芦苇席似在在云彩上编席及幻想在淀上战斗的情影。后过了南岗到石林中学念书,按触了唐诗宋词后,回家时还曾在水塘边踱步看月、吟月。

小溪用尽了自己的力量,使土地能喝上水,庄稼能增收,村人能自给自足,盖房用的砖也仰赖她。师生们也在小溪边教学相长。

小溪安安静静的,没有风起云涌,偶尔也有小脾气;喝小溪水的人是一代一代的日出而作、日没而息,但也在与时俱进,兴修水利,多种经营;写这篇文章的我,笔是秃的,大多平铺直叙,没有跌宕起伏,但多少能写点东西,记录一点点人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小溪是养育我们成长的小溪。

羑河纪实均为原创

2017年11月19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