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摇曳在风中

2017-07-02 17:28 | 作者:采风 | 散文吧首发

往事,摇曳在风中

作者:洪小留

第一章童话般的村落

洪巷,我的故乡,烟花巷, 在水一方。北依葱茏苍翠的罗山,南临涛声澎湃的长江。在洪巷街道西南有一个村庄,名字叫洪家大屋,她是孕育我生命的摇篮,是我魂牵绕的地方。每当我走进这多情的土地,又见炊烟升起,许多场景都是那么的亲切,过去时光仿佛历历在目。走进这古朴的村庄,又听熟悉的乡音,听说,在久远的年代,洪家大屋高楼林立,村的东边有百步三孔,桥的西侧是珠丹庙。现在那些古建筑早已不见踪影。村的大门朝南,村南的一片畈田,天满眼菜花黄,秋天飘逸着稻花香。洪家大屋周围群塘环绕,村西边大榆树塘,很神奇,听说月圆的晚上,金童玉女能看到塘里的金牛银靶。村南的高高塘,象一颗碧绿的翡翠镶嵌在那里,成为全村人的天然游泳池。村子的东边是龙旷,是天全村人纳凉的好去处,没有蚊虫咬,只有青青的香草味。傍晚,劳作之余,大人带着孩子将凉席铺在草坪上,尽情享受凉爽的风。月光好的晚,姑娘们唱起悦耳动听的歌谣,晚风轻轻吹佛着,把歌声带向远方。

第二章 饥饿的童年

童年,它像生命中一条潺潺小溪,流淌着梦幻的烂漫与纯真。而我的童年却在三年自然灾害中度过的,充满了苦涩与泪水。三岁时,赶上大跃进,开始吃大食堂。早餐食堂的稀饭,很少有米粒儿。一天,奶奶自己烧点饭,被村干部发现,把她的锅摔坏,奶奶很生气。五九年的一天,姐姐劳动之余,拾些稻子用袋子扎回家,藏在锅地下,还被他们发现,把我姐姐吊到园子的杏树上,打得遍体鳞伤。后来那些年,这颗杏树也怪,很少开花结果子。我六岁时,就和母亲一道去高高庄揉麦子,经常抓生麦粒充饥。后来连麦子也吃不上,吃的是树皮和马兰。我村的那棵大榆树,人们把它的皮刮下来磨成粉,做饼充饥,救活了不少人。后来这棵树死了,人们一直怀念它。三年自然灾害过后,分田到户。我们家也分得了田地,父亲在田里种上水稻,地里种上红薯。家门口有菜园子,母亲和姐姐养一些鸡鸭,日子渐渐好起来。小伙伴有月娥、连,菊香、爱萍,小一点的有茂林、黑蛋。这些小伙伴有了饭吃,就有了生气。白天在一起放鹅,捕蝉。晚上月光下,我们经常在一起玩游戏,捉迷藏。特别有趣的是,黑夜,有点点流萤在草丛中穿飞,就去扑捉。我与这些儿时的伙伴,玩得很开心,现在提及她们,还恋恋不忘。后来姐姐出嫁了,是腊月初八,天下着,姐夫家用花骄把姐姐接走的。姐姐走后,甚是想念。没多久,我们家又收养了一位姐姐。童年虽然饥饿着,后来还是美好的。饥饿不在,童年不在。冰心说“童年,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这仿佛是在说我的童年。

第三章追梦的学生时代

六三年我上小学,和我一道上学的,还有兵宝和茂林。启蒙老师是肖尚成。小学未毕业,就赶上文革,学校不怎么上课。早晨,我坐在自家园子里的杏树下,背毛主席诗词,从中吮吸着知识的乳汁。六九年上初中,老师有骆家荣,程泉生等,他们对教学的执着精神,对我的人生影响很大。七二年春天,我考上高中,高中的校园,两栋瓦房整齐排列在空旷的牛埠西岗,那就是我们的教室和寝室。校园内有一颗古老的青,还有一口老井。班主任是胡学海老师。语文老师是陈友冰,教学时,他经常背一些现代诗,如《雨巷》、《回延安》等。我的文学素养受到他的熏陶。我写的一首抒情诗“南湖红船”,他给我评价很高。我的另一篇文章《在学习雷锋的日子里》,被推荐为学校的宣传品。恩师们的谆谆教诲和鼓励,时至今日还在耳边抑扬幽远。星期天有时不回家,和同学们到山里玩,采一些兰花和山里红。高中同学中,永旭、金桃,小泉、成梅,治平等,我们经常在一起吟咏着屈原的《离骚》,浅唱着《游褒禅山记》,懵懂在牛顿定律里,沉醉于竹丝湖畔涛声中。想起他们,就情不自禁想遥起我们曾经青春年华,遥想起我们真诚走过的高中生活

第四章回乡的那些岁月

七四年二月,我高中毕业,两年的高中生活,就这样度过。虽然有几多辛苦,但是那一段历练为我们今后的人生,奠定了坚毅和刚强。我作为回乡知青,回到洪巷。时任洪巷学校的校长刘川容,请我去母校任教,我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那时“人民教师”这个名字,对我来说,像大海一样丰富,像蓝天一样深湛,使我终身为之奋斗。那些年,我任教的课程有数学、语文、还有政治。并负责学校团的工作。在洪巷中学任教的岁月,我很快乐。早晨,经常和朋友去品尝洪巷小饼,享受早晨时光。下晚,活跃在球场上。七六年,传说我们乡有地震,学校搭建了地震棚,教师晚上都住在棚子里,文化生活也比较丰富。一天,教育干事骆家荣来学校检查工作,在地震棚里,他用口琴给我们吹奏了一曲《二月里来》,节奏很欢快。八零年十月,国家从民办教师招考一批国家教师。那年我运气还好,蟾宫折桂。这是我人生中的重要转折。当时,我作为一名青年教师,青春年华,怀着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忠诚。 八三年九月,我担任学校教导主任,并负责全盘工作。深深知道肩上的担子,上级领导给我配备了得力助手沈亚佳,我们精诚合作,学校工作有声有色。

第五章 生之爱与蔷薇之恋

我的教学生涯中,学生无数,有活泼可爱的,也有情感丰富的。我以大海般的情怀,以生为友。很多学生与我结下了深厚友谊。记得,七五年秋天,有一位女生名叫曙光,星期天去镇上,给我买了一条黄手绢,带着一份对老师的爱恋和尊重,傍晚,披着晚霞,单身一人走进了我的村子,走进我家的茅草屋,当时,我母亲接待了她。年轻时,说实在话我也喜欢她,有时星期天晚上看露天电影,她总是和我在一起。我体验到,青春,这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后来她去参军,我们之间杳无音信。那时我认为,学生喜欢老师,源于学生对老师的幻想与崇拜,时过境迁,也就渐渐地淡忘了。然而,三年过后,她还到学校找过我。那年,我已经结婚。经过这件事,使我懂得人生中总能迸溅出华美与纯正的音符…现在想起我们过去的事情来,却是如此的迷人,如此的甘醇,让沉浸在其中的人们不由得想到童话般的美好。

还有一位女性是我的同事,她的名字叫惠玲,我们都是高中毕业,一个下放,一个回乡,同在一个大队,性格相近,情趣相同。白天我们在一个学校上班,晚上又在一起演出,我们有过一段难忘的友谊。有一次,雨天,我打着伞,送杏桃同学回家,这是老师出于对学生的关爱。以后惠玲与我闲聊时,还提起此事,说明她很在意我与别的女性交往。还有一件事,让我刻骨铭心。一天,她让学生稍信,要我下晚去她的住所。日落时分,晚霞还未散尽,我走进她的房子,房子收拾得很干净,桌上的花瓶,摆放着几朵盛开的野蔷薇。我们闲聊一会,突然电停了,房子一片漆黑,我们都感到漠然。只有两颗心在跳动,还有沁心的花香在空气中弥慢。此时,她的心灵像飘泊的一叶孤舟,需要停泊的港湾。不一会儿,邻居老阿婆送来一支腊烛,烛光驱走了黑暗,也驱走了惠儿对我的依恋。这可能是上帝早已安排。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涉世未深,阅历尚浅,很难把握自己的人生。有些事,今天不说出来,一辈子都会隐匿于心底某个角落,从不曾离开。以后的岁月,每当我看到有蔷薇盛开的地方,都会流连忘返。

第六章 田园生活

八零年,父亲逝世,我很悲痛,一位农村姑娘与我结合了,给我以慰籍。当时,我们家的茅草屋,一到梅雨季节,房子里湿漉漉的。我努力着改变现状,自己烧砖,母亲和妻子养猪买了瓦,八二年,儿子出生了,我们家也盖起了新房,开始过上舒心的生活。 第二年插秧季节,学校放忙假。初夏雨后的清晨,村头波光粼粼的水田里,燕子低飞着,空气中散发着一股淡淡的泥土清香。不会牛耕的我,帮叔爷扛着犁靶,后来,我也渐渐地学会了。乡村的田野是农民的画板。我和妻子用了几天时间,把家里承包的田,一块块地插上青青的秧苗。和乡亲们一道把乡村田野装点成一幅富有动感的立体画卷。八四年我们家有了一个女儿。也就在那年,我考上淮南师范学院,离开故土,开始了大学生活。

回首往事,青春不在,情怀依旧,一串串记忆,一段段回忆,有些美丽,有些过往,但很恬静,不去想对与错,是与非,那些苦涩与甜蜜,早已悄然融化,摇曳在风中,散落在流年,零落在天涯

这篇文章曾发表在《鸭绿江》刊物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