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电视无怨无悔

2019-08-17 19:40 | 作者:王龙生 | 散文吧首发

投身电视 无怨无悔

她不唯上,曾经顶撞过领导,抵制过不切实际的安排,却得到领导的信任,四年内从编辑、组长、副主任到部主任;她对人严,常常严厉批评部下,得罪过不少人,却赢得群众的支持,年终干部考核时被评为优秀。伍继红,这位普通的中年知识女性,究竟有什么魅力博得了同行们的赞誉?在领导和群众的推荐下,八月中旬,记者走访了新疆电视台社教部的这位女主任。

登上彩电中心14楼,推开社教部办公室的门,一位中年女编辑正在伏案工作。“你找谁?"她问话时,手中的笔没有停住。“我是广播电视报记者,找伍继红。”“我就是,你请坐。”她这才抬起头。我在她办公桌前的椅子上坐下,向她说明了来意。她听了,哈哈大笑:“采访我?不,不。你不知道,我这个人缺点太多,你会感到失望的。”她真是个大忙人。办公室里的电话铃声不断,时时有入闯进办公室找她,我们的谈话因此常常被打断。

每个人都有自己人生轨迹,都在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生活。有的人为了利益,选择功名;有的人为了信念,选择理想。那么,伍继红呢?打开她主任编辑的业务自传,一位知识女性自尊、自强、自信、自立的事业历程展现面前。她先后担任过记者、编辑、编剧、编导、撰稿人和各类电视片的组织者。她在广播剧、电视剧、电视艺术片、电视晚会、专题片和专栏节目的园地里,一次又一次把全国的、大西北的、新疆的那些高等级的创作荣誉,写进既属于自己也属于新疆电视台的历史中 。

三次深入准噶尔大沙漠采访、撰稿的电视专题片《沙漠里有一片橙红色》获全疆专题节目一等奖。随地质考察组爬荒山、涉冰水拍摄的四集电视片《山中旗》在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黄金时间播出。然而,当偶然走进她作品的长廊时,又见到了另一种流动着、充沛着创作活力的尽情挥洒的艺术人格。她创作的广播剧《闪光的灯》,荣获全国广播剧优秀奖。她担任第一编剧的上下集电视剧《果园》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受到全国观众好评,为新疆电视台捧回了“骏马奖一一单本剧一等奖”的奖杯。她参与撰稿的大型电视艺术片《天山交响曲》,又一次获得了全国星光杯奖、“骏马奖一一艺术片一等奖”等殊荣。由她担任责任编辑的《阿凡提》、《大漠押解队》等多部电视剧先后获得大西北优秀电视剧奖。她还多次策划、组织过多种类型的大型电视片。而平时,却没有人能从她那里感觉到一名成就型女性的自傲。她不愿意提及过去。她说,过去已经不再属于自己。

如今,她担负了新疆电视台一个宣传部门的领导责任。作品创作的潇洒会多多少少地流失,而代之以更多的对业务发展和管理的思索,甚至于缠绕在事务工作中。有人替她惋惜,她也为此犹豫。一次,新疆电视台党委交给社教部一项重要任务:在保证节目的正常播出的情况下,以最的时间拍摄一组反映铁路职工艰苦奋斗事迹的电视系列片。伍继红立即抽调一批年轻记者,组成两个摄制组奔赴铁路沿线采访。他们克服种种困难,冒着40多度的高温,不分昼连续拍摄采访。在遥远的柳园车站,记者用沙哑的声音打来电话,第一句话就是:“主任,我们没有给新疆电视台丢脸。”十天时间,二个摄制组完成十四集电视系列片《来自铁路沿线的报道》,并赶在报纸电台宣传之前准时播出,受到了电视台和铁路局领导充分肯定和多次表扬。

面对那些被烈日晒脱皮,每天只能睡几小时而没有一声怨言的部下,伍继红感到深深的内疚:多么好的记者啊,我为什么不尽心为他们创造更多的锻炼机会和更好的工作条件呢?奉献的人生之路,必然要镶嵌入整体事业的网络,而不能仅有自己。从那时起,伍继红突然萌发了一个想法:带队伍去,带出一支精明强干的队伍,培养一批名记者、名编辑。然而这一切都必须依赖于名牌节目。

1994年底,一位高级编辑在一次会议上建议新疆电视台开办一个新闻评论性节目。台党委将这一任务交给了社教部。凭着二十年的新闻工作经验,伍继红立即意识到这是一次创名牌节目的难得机遇。但是,部门设备条件差,人手少,素质参差不齐,能担此重任吗?万一办不下去,怎么办?台领导看出了伍继红的心思,鼓励说:“就是一块硬骨头,你也应该啃下来。”

在台党委的全力支持下,经过不到一个月的紧张筹备,1995年元月2日,《今日访谈》节目正式开播,每周正播3次,重播3次。为了使《今日访谈》创出名牌,并且不影响其他节目的发展,伍继红大胆调动部门人员,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人的积极性,使大家互相配合,形成合力。有一位记者搞服务性节目很有经验,搞社政类节目缺乏自信,曾多次苦苦要求调出社政组。伍继红没有武断行事,而是耐心地说服他,帮助他分析利弊,并且多次主动带这位记者出去采访拍摄,告诉他怎么把握社政类节目。从选题酌定,拍摄的角度,片子的结构到最后的述评,她都经常和记者一起讨论研究。后来,这位记者成为《今日访谈》的业务骨干。

《今日访谈》播出半年多来,在观众中产生了较大反响,来信、电话络绎不绝。许多群众积极提供线索,反映情况,诉说真伪。对于群众反映记者采访报道中出现的一些偏差、失误,伍继红主动承担责任。有位记者在搞批评报道时,为了节约时间,在一位采访对象家吃了一顿便饭,有人告到自治区有关部门和电视台领导,说记者报道有偏见。她知道后,在领导面前竭力为记者申辩:“报道是有法可依的,没有偏见,至于记者在采访对象家吃饭,责任在我,管理不严。”事后,她回到部门立即批评了这位记者,又作了自我批评,并通过这件事告诉大家,务必严守采访纪律。

一谈起《今日访谈》和部里的年轻人,伍继红特别兴奋,滔滔不绝,侃侃而谈,如数家珍。我说:“你们部门二十多个人,办四个节目,困难一定不少。”她诡秘地对我说:“我有一个座右铭: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在决策和处理问题时,光讲道理,脱离实际,行不通;光讲实际,不讲道理,没原则。只有在道理和实际之间找一个最佳切合点,许多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这是一位几乎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的普通知识女性。在她身上,渗透着厚实的专业文化基础、逐年成长的领导才干和对人生不加粉饰的追求。在她不易退让的甚至有时过于强烈的表象之中,却又潜藏着纯正的理性服从、母性的同情心、抚温馨。由高度的责任感和专业工作累积而成的习性,使她往往因为过度操劳而给人一种呕心沥血的感觉。在属予家庭和个人的日常生活里,她曾有多少次错位和抱憾。为了事业,她不怕威胁恫吓,不顾个人和女儿的安危,百折不挠地采写社会新闻,揭露不正之风。为了事业,她无暇接送女儿,含着眼泪逼着7岁孩子独自乘公共汽车上学、回家。为了事业,她几乎把全部的家务推给了在地矿局当高工的丈夫,而整日泡在工作中。为了事业,她重病住院仍要天天赶回部里处理问题。为了事业,她无私奉献,不计报酬,将应得的荣誊、奖励让给别人……她认为,一个热爱事业、热爱工作、热爱他人的人,本质上是最热受生活、最懂得生活价值的人。

她说,生命是个过程。每个人都在过程中谱写自己的历史,无论你活得伟大,还是普通平凡,只要你珍惜每一个过程,认真对待每—件事情,你的人生就是无悔的。 1995年9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