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寨记游

2017-11-20 11:26 | 作者:前川瀑布(毛兴凯) | 散文吧首发

高阳寨记游

(一)

上午九点半,陈老师约我到高阳寨脚下叉柿子。我说,反正放假没事,天气也好,去吧。临走的时候,邀上饶老师,三人同行。

(二)

高阳寨,地处野三关东部,距集镇32公里,海拔1450米,属故县坪村管辖。以前是一个独立的行政村,57户202人三个小组,山林、耕地面积为八比一。西边悬崖,东面缓坡,南北低谷,鱼泉河、木龙河东西护卫。空中俯瞰,整个地貌就像一艘船形孤岛,静靠待发。峰顶有一座荒废已久的“高阳观”,断壁残垣,荒草凄美,是人们户外活动的好去处。

站在杨叉坝远望,高阳寨独立峻峭,绝壁凌空,白花花的板壁岩在阳光照射下奇光熠熠,神秘莫测,给人以莫名的遐想。从木龙垭西看,山体弧状,陡壁葱茏,植被浓密,318国道蜿蜒于半腰之中,更显其妖娆非凡。

从集镇出发,沿野鼓线驱车十余公里,到达高阳寨山脚陈老师的一个亲戚家,歇息喝茶,随后准备叉柿子的竹杆、口袋,开始劳作。秋天的田野,一树一树的柿子金灿灿的,像“中福在线”银屏下落的金币,格外醒目,招人喜。满山的红叶、黄叶七彩纷呈,一眼望去,整个秋天都是金黄。

高阳寨脚下,是故县坪村委会所在地,丘陵起伏,土地肥沃,山间平地一个接一个,是有名的鱼米之乡。2003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恩施州博物馆在这里发现有汉至六朝时期和明清时期的大批遗迹、遗物,其中汉至六朝时期的灰坑遗迹中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和陶器,器形主要有石凿、石环、石饼、陶瓮、陶罐等,是恩施州内陆腹地保存最好的古文化遗址。

叉柿子是一个流水活儿,大家相互配合,协调作战,饶老师在树上叉,我在下面接,陈老师往袋子里装,不到一小时,就装满了六袋。之前听老乡说,山下的柿子圆,山上的柿子甜,按计划要把充余的时间留在后面,于是,随着饶老师下树,山脚的活动也就告一段落。

(三)

故县坪上高阳寨要取道姊故线,顺山脚并行不到三公里,然后一路盘旋而上。可到了半山腰,水泥路突然消失,接下来是年久失修的毛坯路,路面被洪水冲得七沟八壑,根本选不出轮道,挺底盘不说,随时还有侧翻的危险。进退两难,大家有些打退堂鼓了。

就在大家心有不甘之余,陈老师主动上前考察路面,说只要把这段搞过,往前的路面还勉强可以。于是,前后各一人观察指挥,打手势、垫石头,颠颠簸簸,走走停停,终于闯关成功

翻过一道山崖,柳暗花明,豁然开阔,真是少见的世外桃源。在路窄、弯急但比山腰稍好的乡间小道上,我们以20码的速度放肆地车游观光。山间布满大大小小几十亩不等的山顶盆地,土地平整,栋栋瓦屋散落在每个小盆地的边缘,柿子树、板栗树、核桃树、厚朴树、杜仲树、银杏树到处都是,古墓、池塘、碾场、石墙、竹林随处可见,把村子衬托得原始而厚重,古老而沧桑。

屋前的院坝里到处晒着金黄金黄的玉米,田里还有许多没有收完的烤烟,也是金黄金黄的。柿子呢,真的很甜,因高山的低温冷冻,快成熟的柿子一点涩味都没有,孩子们最流行的歌谣就是:铜鼎锅,铁鼎盖,高吊起,有人爱。说的就是柿子,更是金黄金黄的。柿子的个头有点小,加上时间因素,大家一致同意,采摘就算了。其实,看了美景,饱了眼福,一个金黄甜美、秋香满溢的高阳寨已经倏然涌入我们的怀抱。

(四)

“高阳观”在高阳寨的顶峰,登临这座“千年道观”,还要步行约一公里。入口有一人户,当家的叫张世平,和陈老师同学,热情地招呼我们到屋里歇一歇,泡茶喝。……说起看这座庙、旅游之类的,他只是希望来看的人多了,引起上面重视,搞个项目把上山的路打成水泥的,没有别的愿望。谈及开发,连连摇头:“地方上没得很人,搞不成气候。”

按照张世平的指引,沿小路前行,灌木杂草几乎把原有的路掩盖得不见踪影,我们不断地折断树枝、分开丛草,缓慢地攀登着。

登临峰顶,太阳西沉,心情和眼前凋蔽的景象一样,没有一丝一毫的激动。原来的道观有石级、正门、侧门、大厅、正堂、耳间、卧室及相关附属设施等等,现在幸存于旁枝杂草间的,只有部分歪歪斜斜的石级、正门门框和两边的小石狮、倾斜的耳门、欲倒的山墙、镶嵌在石坎里的功德碑和依稀可见的碑文。树枝、门头飘挂的早已退色的红布告诉人们,某些有心人曾来这里做过什么。

道观的墙基砌在绝壁的崖坎上,令人望而生畏。据说屋檐水直接滴在几百米下的山崖根部,检屋必须是高人在阴天浓雾的时候进行。每当游人至此,特别是天晴的时候,站在荒废的高阳观俯视,万丈深渊,心惊肉跳……

登高怀古,实在佩服当年修建道观的工匠们,在如此险峻的山崖建造出精巧别致、虔诚不朽的的石屋,深藏古意,令人思绪万千。众生游览祭拜,那是对古人、古事、古风无尽的追思与崇敬,我以为。尽管这里早已不沾人间烟火,但它留给人们的智慧与胆识,永远彰显着强劲的生命力,昭天地日月,不曾磨灭。

(五)

汽车的灯光已然打开返程的通道。远处,火车站的照明灯早就亮起,集镇上鳞次栉比的高楼正默默地比对着这方热土今昔发生的伟大变迁。

(腰悬河,2017.11.3于同仁书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