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商颂·殷武》里的“景山”是邯郸的鼓山吗?

2018-01-22 16:55 | 作者:田和旭 | 散文吧首发

“陟彼景山,松伯丸丸”是《诗经·商颂·殷武》的诗句。《淮南子·地形训》“釜出景”。高诱注“景山在邯郸西南”。谭其骧“是景山即今武安县南鼓山,沼河出其北麓,滏阳河出其南麓。”于是,邯郸人认为《诗经·商颂·殷武》的“景山”就是邯郸峰峰矿区的鼓山。但历史上并没这样解释,外地的一些专家学者对此也不认可。

我们先看一下这首诗。“陟彼景山,松伯丸丸”是《诗经·商颂·殷武》的诗句。《诗经·商颂·殷武》是《诗经》最后一篇。普遍的认为是写汤孙殷高宗武丁伐荆楚武功,并臣服各地诸侯,修宫室等内容。殷高宗 武丁(?-公元前1192年),子姓,名昭,商王盘庚之侄,盘庚即把首都迁到殷(安阳)的那个商王,商朝第二十三任君主,商周断代工程将武丁在位时间定为公元前1250年-公元前1192年。武丁在位时期,勤于政事,任用刑徒出身的傅说及甘盘、祖己等贤能之人辅政,励精图治,使商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得到空前发展 ,史称"武丁盛世"。《殷武》诗的主旨,就在于通过高宗寝庙落成举行的祭典,极力颂扬殷高宗继承成汤的事业所建树的中兴业绩。

“诗无达诂”,诗中“陟彼景山,松伯丸丸”的“景山”一地,后代学者各具其据、各居其地、各述其理,众说纷纭。概括起来有三种说法:

1、泰山说,其说认为殷商发祥于鲁地,在其庙堂乐章《诗经·商颂·殷武》中提到"陟彼景山,松伯丸丸"应当也是泰山。"天命玄,降而生商"(《商颂·玄鸟》),这句诗的附着神话是天池仙女吞鸟卵生殷商始祖,并且和西王母、玉女有关,这天池只能是泰山瑶池。《商颂》非但写了泰山,而且写得很神圣。

2、偃师说,明清《偃师县志·山川志》“景山在(偃师)县南二十里。”所据李善(630-689)注“《河南郡图经》曰:景山,缑氏县南七里。”《隋书·地理志》:“缑氏县有景山。”陈奂(1786-1863)《诗毛氏传疏》:“考今河南偃师县有缑氏城,县南二十里有景山,即此诗之景山也。”(缑gōu【名】缑氏山:山名。在河南省偃师县)。

3、邯郸鼓山说,《淮南子·地形训》“釜河出自景山”,高诱注“景山在邯郸西南”。景山即今武安县南鼓山,沼河出其北麓,滏阳河出其南麓。

“陟彼景山,松伯丸丸”里的“景山”到底是哪里呢?我们先看一下古书典籍中提到的“景山”都在哪里?

1、《诗·鄘风·定之方中》:“望楚与堂,景山与京。”毛传:“景山,大山。”楚:楚丘,地名,在今河南滑县东、濮阳西。堂:楚丘旁邑。景山:大山。京:高丘。

2、《诗经·商颂·殷武》中提到"陟彼景山,松伯丸丸"景山:陈奂《毛氏传疏》:“考今河南偃师县有缑氏城,县南二十里有景山,即此诗之景山也。”

3、《山海经 北次三经》第十山“又南三百里曰景山。南忘盐贩之泽,北忘少泽。”

4、 第二十五山“又北二百里,曰景山,有美玉。景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海泽。”谭其骧《<山经>河水下游及其支流考 》“第二十五山曰景山,‘景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海泽’。景水即《汉志》、《说文》沼水。”“《淮南子·地形训》‘釜出景’,高诱注‘景山在邯郸西南’。是景山即今武安县南鼓山,沼河出其北麓,滏阳河出其南麓。”

根据谭其骧先生的研究,《山海经》的《北次三经》里,有这些山和河流,是和实际相符的。《山经》里对应太行山的部分,是非常靠谱的。而且两千年来,水道和石头山峰的相对位置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

到此,再反过头看看提到“景山”的两首诗经。一首是《诗·鄘风·定之方中》。这篇风称颂的对象是卫文公。卫文公受命于危亡之际,兢兢业业励精图治,卫国日渐强盛。退狄伐邢,文治武功,称得上是卫国的中兴之君。诗当作于卫文公的晚年或死后,是追叙当时情事,具有史诗性质。

再一首提到“景山”的是《诗经·商颂·殷武》。此首是《诗经》最后一篇。普遍的认为是写汤孙殷高宗武丁伐荆楚武功,并臣服各地诸侯,修宫室等内容。殷高宗 武丁(?-公元前1192年),子姓,名昭,商王盘庚之侄,商王小乙之子 ,商朝第二十三任君主,夏商周断代工程将武丁在位时间定为公元前1250年-公元前1192年。武丁在位时期,勤于政事,任用刑徒出身的傅说及甘盘、祖己等贤能之人辅政,励精图治,使商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得到空前发展 ,史称"武丁盛世"。《殷武》诗的主旨,就在于通过高宗寝庙落成举行的祭典,极力颂扬殷高宗继承成汤的事业所建树的中兴业绩。

“商颂·殷武”自然是赞颂“商”祖先商王的,“景山”当在殷商首都畿内;“鄘风·定之方中”是赞颂卫文王的,卫国强盛时都有哪些地盘呢?武王灭纣以后,把商朝畿内划分为邶、鄘、卫三国,三监之乱后邶、鄘为卫兼有,故卫地即商朝畿内之地。《汉书 地理志》:“河内本殷之旧都,周既灭殷,分其畿内为三国,《诗风》邶、庸(同鄘)、卫国是也。”卫国疆域大致位于黄河以北的河南鹤壁、安阳、濮阳,河北邯郸和邢台一部分,山东聊城西部、菏泽北部一带。即如此,卫国人望到的“景山”又该是哪里呢?

西汉以降,清代以前,传诗训诂释家对诗经的解释囿于所见,虽皓首穷经,也多有不通,以致众说纷纭,“诗无达诂”。这很大程度上是找错了地理坐标。清末,自从甲骨在安阳殷墟出土,王国维的《说殷》问世,学术界遂把洹水南之殷墟,认定为盘庚到帝辛,二百七十三年的帝都,从而抛弃了历来史书所说的纣都朝歌说。《晋书·束晳传》:" 太康 二年, 汲郡 人 不准 盗发 魏襄王 墓,或言 安厘王 冢,得竹书数十车。《竹书》里的“更不徙都”说,即被奉为圭臬。

从而解释《诗经》以及先商、先秦典籍找到了正确的地理坐标。

殷墟也就是今河南省安阳市西北殷墟遗址,盘庚以后的殷商都城。朝歌(今河南省鹤壁市淇县朝歌镇)以前认为是殷商的都城,现在普遍的认为是殷商的行都。《括地志》(中国唐朝时的一部大型地理著作,由唐初魏王李泰主编)引《竹书纪年》说:自盘决迁殷到纣灭亡,二百七十三年都没再迁徙,只是“纣时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据邯郸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馆。”此言不虚。商的国都的确是殷,朝歌是商朝的一个皇家别都,类似于紫禁城与颐和园的关系。

《淮南子卷四·地形训》“釜河出自景山。”这样看“釜河出自景山。”此“景山”位于殷商都城畿内,有滏阳河做参照,即峰峰矿区北鼓山。《诗集传》 (宋)朱熹撰 宋(1127-1279) :“景山,山名,商所都也。”《诗经·商颂·殷武》中提到"陟彼景山,松伯丸丸"当为此山,即谭其骧“是景山即今武安县南鼓山,沼河出其北麓,滏阳河出其南麓。”的武安南鼓山,峰峰矿区北鼓山。“陟彼景山,松柏丸丸”当是“登上那高高的鼓山,满眼的松柏挺拔茂密”。

再捋一捋其它是疑问

1、《山海经 北次三经》第十山的“景山”及其东北的“滏河”显然与已知的地理不符,怀疑为古人错简所致;

2、“景山”泰山说,于史于典无据,当为推测;

3、偃师说,遗迹无存,典籍无载,只是解诗注释所及,古无达诂,今更不通,殷墟的发现,此说已无根基。

4、“景山”就是“大山”的说法。因为殷商所重,殷商时的“景山”便成了“大山”的代名词。此后历代,如三国魏曹植《洛神赋》:“经通谷,陵景山。”晋成公绥《啸赋》:“游崇岗,陵景山,临巖侧,望流川。”“景山”就是大山,应该是毛亨解诗的余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