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侯春秋

2018-05-19 09:41 | 作者:巨石 | 散文吧首发

周武王立周后,开始分封天下,将土地和人民授予诸侯,诸侯分三类五等。三类是姬姓王族、外姓功臣和前朝贵族。五等是公侯伯子男。由诸侯建立领地,拥有军队,拱卫王室。《荀子·儒效》记载:“兼制天下,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前朝贵族诸侯有6个,外姓功臣12个。文王儿子20个,其余为姬姓王族。按文王辈分有文王叔伯,比如吴国。有文王同辈,比如虢国。文王子辈居多。文王孙辈,主要以成王弟弟居多,三公儿子不少。文王重孙,以成王儿子居多。

前朝后裔不但要封诸侯,延续前朝香火,周王室还要把前朝宗庙祭祀的族谱,迁到自家宗庙供奉,这是上古时期的传统习俗。秦国每灭一国,都要把该国族谱迁到自己宗庙供奉,秦公一号墓出土有各国族谱。因此《史记》里面有关世袭族谱,从炎黄开始是有根有据的。反而到了现代,我们不知自己是从哪里来的,连爷爷的名字也不知道了。

分封制商时期有之,并不是周朝自创。西周分封产生了现代姓氏,也是现在地名的起源。

周朝八百年分封没有停息,半路封的诸侯最著名有周平王封的秦国,周宣王封的郑国。战国时期,诸侯内部也不断分封。到王室灭亡之际,诸侯数量无法统计。

上古国的概念和现代国不同。从字面理解“國”,是方城里面有兵器。首先是一个行政区域,其次具有安全防守功能。人口有限,地域宽广,国没有界,在城为国,城外为野。国不是周朝独创,夏初有之。

诸侯级别公爵最高,有宋国、杞国、祝国、焦国、蓟国、陈国、虢国、吴国、虞国九个。他们是王室的客,可以组建三师,具有较大独立性。其中吴国虞国是周太王长子后裔,虢国是文王之弟,被周武王封为公爵。这是姬姓爵位最高的三个诸侯。其余六国均是前朝王族后裔。夏禹后裔封杞国,杞人忧天是也,位开封南,商汤后裔封宋国。黄帝、炎帝、尧、舜的四个后代,分别封蓟国、焦国、祝国、陈国。到东周,上述七国不仅爵位变化,也陆续被周边诸侯吞并。

周初齐、鲁、卫、晋、燕五国都是侯爵,也叫方伯,待遇与公爵相当,但独立性差。公爵都是姬姓王族守卫着王室的东、北、东北、东南边疆,恭卫王室。

伯爵遍布于王畿内外,土地不多。如东周畿内有原伯、毛伯。子爵、男爵“子者,兹也,兹兹无已也。”可见,子本是从王、公家族中分化出来的。《尚书》载商末有微子、箕子(朝鲜祖先)。由于子爵男爵实力有限,在历史上难以折腾出名声。

姬姓吴国和虞国来历,周太王有三子,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季历儿子姬昌聪明早慧,深受太王宠。周太王想传位于姬昌,姬昌乃周文王是也。按理传位于长子,太王郁郁寡欢。太伯明白后,和二弟仲雍借为父采药机会逃到荒凉的江南,定居于今江苏无锡,自创基业建立了勾吴古国。

太伯死,无子,其弟仲雍继位,就是吴仲雍。武王克殷后,寻找太伯、仲雍的后代,找到了周章,已经是第五代吴君了,就此封于吴。周章之弟虞仲封在夏都故址,今山西平陆县,就是虞国。

吴国季札通习中原礼乐,有孙武、伍子胥等名将,诞生《孙子兵法》。吴国于柏举之战西破楚,于夫椒之战南服越,于艾陵之战北败齐,于黄池之会会盟晋,留下了“如火如荼”“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典故。秋早期,公元前473年,传了19代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越王勾践复仇吞并了吴国。

春秋前655年,虞国君贪图晋献公的宝马和珍玉,借道给讨伐虢国的晋国军队,晋军灭虢国回师途中,顺手牵羊又灭了虞国。虞国借道产生了“假道灭虢”、“唇齿相依”、“唇亡齿寒”、“辅车相依”等成语典故。

姬姓虢国来历,武王第一批分封,周文王的两个弟弟分别被封为东、西虢国国君,虢仲封东虢,今河南荥阳市汜水镇,虢叔封西虢,今陕西宝鸡市东。两虢起着周王室东西两面屏障的作用。西周晚期周宣王初年,西虢东迁,形成所谓南虢。东虢灭亡,其后裔虢序西迁至黄河北,子爵,是为北虢,依附于南虢。北虢在平陆,在黄河北岸。南虢在三门峡,在黄河南岸。北虢和南虢隔河相望,其实只是一个虢国,相当于原西虢,只是北虢夏阳邑附于南虢,这是平王东迁后建立的国家。东虢于公元前767年被郑国所灭。西虢东迁后,在原地留有一小虢,于公元前687年被秦国所灭据《史记·秦本纪》。东迁后的三门峡虢国建都上阳,地跨黄河两岸,史称南虢于公元前655年被晋国所灭。虢国经济、文化发达,能征善战。国君多在周王朝中担任重要官职,倍受周天子的赏识和器重,参与了西周至春秋初期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对周王朝的兴起、发展和衰落都有重大影响。

以上三个诸侯,是周太王关系,享有姬姓最高爵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