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父亲清明祭扫

2018-04-03 13:42 | 作者:春之呢喃 | 散文吧首发

周日清晨,睁开眼睛,外面阳光明媚,适合外出。于是,和老公一道回娘家,一进屋就发现我的老父亲在他房屋正中央的椅子上摆着盘鞭、纸绣球、香烛等东西,暗自揣度:“未必老他有感应我们今天一定会来他这里?看来他还打算去扫墓?”结果他说,“我今天要去扫墓,跟崽说他要下午才能去。”原来如此。

清明祭扫,这一习俗由来已久。不过于我而言,只是为了安慰我的老父亲而已。打我出生,从未与我的爷爷奶奶谋过面,母亲也于我八岁就离世。未嫁前,每年清明必跟父亲一起上山去完成这一仪式。我的想法很简单,让我父亲得到心理安慰,“长辈虽已过世,但小辈们并没有把他们遗忘,至少每年清明来祭拜一回。”因为父亲总说:“过世的人不望年,不望节,只望清明一片白。”结婚生子后,这个日子陪父亲祭扫就难得有几回了。但是我知道,对于父亲而言,他每年必去,以前他还会去那些村里有晚辈无法来扫墓而又跟我家有点渊源的墓地去祭扫。

挪开他放在椅子上那两盘超级大鞭炮,我突然想起,全国范围的“蓝天保卫战”刚拉开序幕,农村的祭扫能燃放烟花鞭炮吗?于是赶紧咨询本村干部,得到的答复是:乡村暂时还没收到相关文件,不过一定要注意不能引起山火。耐心细致地给耳背的老父亲宣讲国家政策,然后告诉他,“以后再也不能买烟花爆竹来放了。”他有些失意但还是应允下来。

吃完午饭,我凑在父亲的耳边告诉他,“我们现在就去老屋给爷爷奶奶母亲扫墓去。”父亲如孩童般开心,“那好,那好,你们一起去更好。”欣欣然找钥匙,拿祭扫物品。我笑着接过他手里的所有东西,扶他上车。

当车行驶进村,直行是去爷爷奶奶的墓地,距离稍远;拐弯是去母亲的墓地,距离稍近。就听他喃喃:“那我们先去你妈坟上吧。”我知道老父亲的意思——长幼有序。直接跟老公说:“莫听他的,直行先去他的父母坟前。”老父亲看着汽车依然直行,“好,好,好。”

车还未停好,父亲就有些迫不及待要下车,多亏车门尚未开锁,他打不开。待车停稳,老公下来给父亲从外面打开车门,父亲笑盈盈去搬盘鞭,我从这边车门夺走,他于是拿着纸绣球、香烛,步履虽蹒跚却很坚定地往山上走。路不陡但我不知道进去还有多远,于是赶紧跟在他的后头。他走到50米远的两个年久失修、长着柴草的坟包前。只见他缓缓弯下身去,用力去折断一根小树枝,然后把一个纸绣球缠绕在树枝的顶端,打算插在坟包圆圆的尖上。看着他那费力的样子,我使大力气喊:“老公快来,给你老丈人干活。”老公听到我的大叫,不知道出了啥状况,飞奔过来,立即接过老父亲手里的柴杆,轻而易举地插进泥土里。

父亲依然躬着身子,慢慢地将坟包周围的杂草、干松须用手指扒开,让那一小撮土地干干净净的。我纳闷,问老公:“我爸这是干嘛?”“这样点香烛、烧纸钱就不会引燃柴草。”

看着父亲又从袋里掏出钱纸,颤颤巍巍地将那些钉着很多窟窿的纸钱分开,我立刻上前接过他手里的活。于是,他索性从上衣口袋掏出打火机去点香烛,嘴里念念叨叨:“爷老子、娘,我已经都九十啦,来一次少一次了。今天带着您仨的孙女、孙郎来给您俩上坟……”听着父亲念叨这些,我想笑却笑不出来,于是对着父亲亲生母亲的坟茔深深鞠了三个躬,大声说:“娭毑,您保佑我爸活上百岁,圆上他四代同堂的吧!”我想,如果真的在天有灵的话,父亲这个自己两岁就没了的亲娘应该会实现我老父亲的愿望的。

父亲深恐我搞不清坟墓里的身份,告诉我说:“这边埋的是我的亲娘,那边是我的父亲和继母。娘死得早,父亲和继母都是大食堂时饿死的……”这些事我都深谙于心,但我依然点头,表示我会记得的。

一直站在坟茔前看到鞭炮灰烬、香烛烧尽,不会引起山火,我们才离开现场。正要走出山林,父亲突然正经地来一句:“我死后虽然只有骨灰,你们就在我父母坟边挖个洞把我埋在他们身边吧!”此时,我的眼眶湿润了,郑重地对着他狠狠地点了头。为了缓和气氛,我玩笑着对老公说,“他居然还想着回父母身边,到我百年之后,骨灰都不必要了。”老公没搭理我。

去我母亲墓葬之地,上山已经没有路。一个很陡峭的山,对于一个九十岁的老头来说,要爬上去有些吃力。我就跟老公商量,“我前边牵他,你后面托他上去吧。”老公照着做。父亲多次拒绝我伸出的手,坚持要自己爬上去,不过老公懂得关键时刻怎么托着父亲的羸弱身子,所以上山还是很顺利。山里的柴草长得特别茂盛,我有好些年没来,都根本无法正确辨认母亲坟茔到底是哪座。父亲却很清楚,指着中间那个浅浅的坟包,说:“这是你妈的,那边是伯娭毑的。”既然父亲这么肯定,我想应该不会错。当父亲把先前在爷爷奶奶坟前做的那些再次仔仔细细在我面前重复一次时,我默默地站在我母亲的坟前喃喃自语:“妈,爸对你是真啊!你们一起生活不到廿年,生前您经常对他恶言冷语,您看他给您上坟都快四十年了,九十岁了还亲力亲为。”老公说我是个“傻大姑”,我白了他一眼。

以前,我一直理解为清明祭扫不过只是个仪式,只是为了安慰尚在人世的人,让他觉得,“我死后,我的孩子也会像我在世一样依然记得我的。”但这次我跟着我九十岁的老父亲清明前来拜祭这五位长辈时,我突然明白了亲情的延续不止是形式上的,更多真情的表达,对生命的敬畏,是一种慎终追远的好传统,是重亲情、重家庭、重道的好美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