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电工的文学梦

2017-12-08 17:42 | 作者:江北乔木 | 散文吧首发

李光元,1966年10月出生于平度市东南边沿大沽河沿岸—斜庄村,现为山东平度市供电公司农电工。

儿时,李光元就迷上了书籍,每每看到伙伴们拿着连环画、小人书时,他就很羡慕,两眼就盯上了,总要想方设法借到手,甚而不惜以物换书。上学了,在一次自习课上,老师讲了一段《水浒》的故事,李光元听得简直入了迷,真想不吃不喝永远听下去,可惜那可恶的下课铃声响了。上了初中,他有幸结实了几个书迷,终于读到了曹禺、巴金、罗贯中……等著名作家的大作。但好景不长,贫穷的家庭使他再也上不起学了。李光元兄妹8个,大姐出嫁了,二姐3岁时不幸夭折了,大哥从小就疯疯癫癫,拖累了全家25年又病逝了。想想还有年幼的两个妹妹、两个弟弟,李光元只得于1983年离开了心的学校。老师和乡亲们都觉得惋惜,说他屈才,从小学到初中他几乎每次都考第一,有时得了第二,心里难过得整睡不好觉。正在这时,村里通了电,老支书和乡亲们推举他当了村电工。

李光元说,一个人可以像姜尚那样忍受贫穷,而不可了志气,可以像韩信那样忍受胯下之辱,而不可没有骨气。面对苦难的经历,他一如美国作家杰克.伦敦那样唱起了生命的凯歌,与厄运作斗争。

火热的农电生活使他从失学的阴影中走了出来,那时一本《初级农村电工必读》使他看得着了迷,每每施工、架线等繁重的体力劳动之余,李光元就躺在床上如嚼橄榄般看着心爱的农电书本,浑身的劳累、心中的惆怅消失了,心中充满了读书得来的欢愉。在不断的学习中,他感到电工是一个专业技术性比较强的工种,得全凭实践经验驯服这只“电老虎”。

于是,他看到了一片新天地。他和电工们聚在一起谈得最多的就是电,如何抄表收费,如何降损节能,如何处理用电故障等。一次,镇水利站急等向青岛供水,电机启动不起来,请了机电维修师傅用万用表量、电笔测,配电盘进出线电压正常,忙活了大半天也找不出原因,他到现场一看,便断定熔断器坏了,他们不信,结果更换新的熔断器就好了,不到2分钟就处理好了这起用电故障,使他尝到了学习的甜头。面对紧张的农电生活,他亲身感受农电工的酸甜苦辣,电停了,绞尽脑汁找原因;电费高了,磨破嘴皮跟客户解释;收了假币,自己赔上;村委没有钱了,还得垫付电费……特别是风自然灾害天气,别人往家跑,农电工却往外跑,巡视线路、处理故障,冰天地里冻麻了手脚,酷暑炎热浑身汗水湿透了衣服;面对丰富多采的农电生活,农民的疾苦、电工的喜怒哀乐,时时拨动着他那颗丰富、敏感、纯真善良的心弦,他真想为农电工写一篇《谁是最可爱的人》,少年时代文学复醒了,业余时间提笔搞起了新闻报道和文学创作。

为了提高写作水平,1986、1988年,李光元参加了第五、七届《鸭绿江》函授创作中心学习,他不忘当年文学讲师单福的教诲:“从荒原中走出,从逆境中走出,现在文坛上活跃的青年作家,他们10余年前的处境跟您一样,努力吧!3年5年、10年8年,到那时您还是一个年轻人,他们的今天就应该是您的明天。”

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莫伯桑第一次带着习作拜访福娄拜时,文学大师的教诲:“才能就是长期地坚持不懈。”这句话时时激励着他,在那苦难的日子里,每到夜深人静,三更灯火五更明,便进入了自由王国,天忍受蚊子叮咬,天经受风雪严寒,他真的像高尔基那样,扑在书上如同饥饿者扑在面包上一样,硬啃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并订阅了《小说评论双月刊》、《小说选刊》等文学书籍。为了书,他的腰包总是鼓不起来,一次进城,进了新华书店,面对琳琅满目的书架,拿起这本放不下那本,不觉间花光了腰包里所有的钱,中午没钱吃饭了,饿着肚子,骑自行车跑70多里,赶回了家,一头扑在了炕上,娘心疼的掉眼泪叹气,埋怨他把钱没花在正道上,但他并没有从此却步,始终不懈地追求,练笔写了大量的小说、习作,却如石沉大海,这时,《胶东文学》主编王松青回信鼓励:对他的文学功底给予了肯定。

正当李光元在文学创作上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然而,屋漏偏遇阴雨天,1990年,操劳了大半辈子的母亲不幸得了偏瘫,1996年,不幸去世,本来就负债累累的家庭就更雪上加霜了。亲朋好友、农电同事们向他伸出了援助的手,兄弟三人才算没打了“光棍”。当时供电站长见他“能写会画”,又可怜他的处境,调他任驻站电工兼资料员,他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工作之余阅读了大量各级党政报刊杂志及电业部门的文件精神,对于党和政府及电业方针政策有了新的认识,提高了思想境界。通过阅读当代作家池莉、迟子健的小说,深受启发,她们能够把城市、农村生活中的鸡毛蒜皮、凡人琐事提炼写成小说,值得很好的学习,这种方法可以一试。可李光元毕竟工作、生活的压力太大了,没有时间,他就利用夜晚2点后写短篇小说,中篇小说《电工组》就是这样写成的,从此他一发而不可收,一系列反映农电工生活的小说构思了出来,《青岛日报》发表了他写的短篇小说《形象》,去年,他写的中篇小说在山东电力系统征文比赛中荣获一等奖,有几家行业报刊也向他约稿,他的文学之路在远方。

面向未来,李光元谈了自己的感想:作者自身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只有纯真的心,才能写出纯真的小说;紧扣时代的脉搏,方可写出健康向上、唱响主旋律的文学作品。在语言表达方面,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由于电业属于专业技术性强,行业术语生涩难懂,以小说的形式难以掌握表达,博取了纯文学、纪实性文学、报告文学的语言风格,努力写得通俗易懂。在人物情节方面,重点表现典型环境中的人物性格特点,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抓住几个感人的细节,使小说达到一种意境,具备震撼人心的力量,逐步发展进入高潮。他还打了一个比喻:象《高山下的花环》其中一个细节:梁三喜和战士们牺牲后,衣兜里的欠款单。我想当年有多少有良知的读者都感动流泪,记得一次跟退伍的表哥谈及此事,他说:“可不呢?那时部队组织看这部电影,影院大厅里从干部到士兵一片哭泣声……

李光元天生有一颗不安的心,身边熟悉的人和事总是一次又一次地激发起他的写作欲望,他感到一气呵成写出来之后,方可身心轻松起来,30年过去了,他一直在农电这片热土上,默默地耕耘着,他深深的爱上了电工这一行.

李光元总是说:“我是农民的儿子,头顶安全帽、肩挎工具包、身带泥土,从田野里走来,深情地爱着农电这方热土。是农电生活的乳汁养育了我,是农电事业激发了我的创作热情。我愿干到老学到老,用手中笨拙地笔在电业广袤的田地里辛勤耕耘,始终坚信当代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许振超说过的话:‘一个人可以没有学历,但不能没有文化’。”

乔显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