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手擀嫂子面

2017-11-19 10:15 | 作者:陇原小工匠 | 散文吧首发

老家蒲城县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东北部,在这里,面条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许多人嗜面的程度到了“一天不见面,四肢就发软,浑身轻无力,吃面增劲又解馋”。老家的面有多种意义:老人过寿吃长寿面,婚礼上小两口吃的是合襟面,小儿过百天吃的是百岁面,逢年过节人们吃的是吉祥面,生意新开张吃的是招財面,送学生赶考吃的是荣登面。

在常见的几十余种面条中,当以“嫂子面”为人们最吃。嫂子面又叫“臊子面、哨子面、稍子面、长寿面、浇汤面,”此面制作可荤可素,浇面的“臊子”品种多达几十个。传说秦王朝时有个大将叫王翦,是秦国频阳东乡人(今陕西富平县),其夫人善做面食,吃的小叔子上了瘾,用功读书,学习进步很快,长大后在外地做官,每想起家乡美食就口水欲滴,“嫂子面”因此事得名而留传于世。

后来,人们根据《周礼、天官、内饔》,记述有“腥、臊、膻、香”的字句,就用“臊”字固定下来辩别食物,成为辅佐面食类汤菜的专门称呼;又因为此面条长而筋韧,食用吸咽时在口腔发出响声,就有了“哨子面”的称呼如今,臊子面的制作,首先是要和好软硬适当的面团。人们形容说:“把式擀面簿如纸,刀砺切条细如线,下到锅里莲花绽,装碗浇臊扯不断”。

猪肉是臊子的基本原料,选较肥带皮的猪肉,猪肉中也要含有比较多的瘦精肉,七分瘦三分肥。将肉切成黄豆大的丁粒,制作臊子肉叫“揽臊子”,先把肥肉丁粒放入锅中用文火“揽搅”,后放入瘦肉和骨头。依据传统技法,加入蒜茸、辣角、姜末、葱花、精盐、香醋、酱油、香料、辣粉等。醋要用大曲佳酿的香醋,揽臊子的肉将要熟时,放入醋激一下,只听“哗——”的一声,肉臊子的香味就会爆发出来,肉鲜、嫩、辣,而油鲜红光亮而不是很辣。

臊子面最为重要的是臊子汤,臊子汤是臊子面的灵魂。老家制作臊子汤都用的铁锅,注清水,旺火沸腾,放入肉臊子,再让水沸腾。后将准备的木耳、鸡蛋、黄花菜、底菜入锅,并根据需要再行调味,旺火滚沸后文火热之,加漂菜。汤要注色正,即红、鲜、亮。汤味也可根据口味微调,但要保持酸、辣、鲜基本口味,汤成。将热汤浇到刚出锅的面上即成一碗汤滑味鲜、香美可口的臊子面。配汤是臊子面的关键所在,所谓一碗面,七分汤,汤很重要。

俗话说:“捂到的醋,揉到的面”。要擀好面就得先揉好面,一团面,要反反复复地揉搓,要揉得越光、越筋、越亮越好。最难揉的是硬面,没有一定的技巧和不下一番气力是不行的。擀面讲究的是均匀用劲,能擀得薄厚一致,形如片纸,砺切成宽窄一样的细面。虽然现代有了机器压面条,也有机器制作的各种方便面,吃的时间长了,人们会感到机械制作的面条,无论从口感上、口味上,都不如手工面条可口、吃着舒服,人们还是钟情于手擀面,难舍难分。

端起一碗热腾腾的臊子面,颜色鲜艳,气味浓香,味道好吃。面条是薄、筋、光。汤味是 煎、稀、汪,吃到嘴里的味道是酸、辣、香。如果不喜欢辣味的人提前说明,就会端上一碗不调辣子、鲜香味美的臊子面。经过世世代代的演变,臊子面由简到繁、由粗到精的不断完善,是古代礼仪与今日食俗的延续共同完成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