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与文学

2011-05-20 11:13 | 作者:霁良 | 散文吧首发

齐河朱多锦先生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早已受洗,济阳徐树先生也信仰基督,每晚都捧起《圣经》翻翻,我呢,还只是个潜在的信徒,只是河边常常走走。与两位文学界的学长交流,感觉宗教之于文学,或者文学之于宗教,关联的确不少,在此借两位学长压阵,就己之一知半解谈谈宗教与文学。

近年来,我写了不少涉及“死”的作品,对这个必然降临的节日进行过大量渲染和描述,诸如《月圆之》、《两位老辈人的死》、《我的老师》、《莉姐》、《穷人》、《阚氏五虎》等,也发了几篇,写的悼友诗也很多,准备润润色收录进N年出版的《半青集》里。中国的传统教派是道教,道教谈养生,不谈死,不谈死后如何,所以灌输给人的就是生前多捞多占,死了玩完,从这一点讲道教就永远成不了世界宗教;儒家也说“不知生,焉知死”,不涉及死,好死不如赖活着,不谈论神,也就压根没能形成宗教,中国的作家到今天也普遍缺少忏悔;朱多锦先生、徐树爱先生信奉的基督教,是在前清被殖民统治时期随着洋枪洋炮涌进中国的,一度受到国人的强烈抵制,我们菏泽那地儿就发生过“巨野教案”;新文化运动中,基督教更是引起过巨大非议,中国人没法对抗列强的大炮,就对抗外国的文化侵略,抵制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认为基督教就是伴随侵略而来的别动队,是文化侵略的具体表现,是鸦片,加入基督教就是汉奸。实际上,后殖民主义的东西一直到今天还在渗透我们这个国家,如果把军事殖民看成前殖民的话,文化殖民就是后殖民,就比如在国庆节看的国际摇滚乐演出,就比如好莱坞电影,就比如麦当劳,都可视为后殖民的东西,当然,今天再批判这些已经是错位的批判了。

人们对超验世界的探索,很容易走向宗教,基督教是西方伦理的精神支柱,现在和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可以说没有世界伦理就没有世界文明。基督教公元一世纪发源于罗马,她脱胎于犹太教又高于犹太教,只信上帝,宣扬顺从、忍耐,不讲斗争,因为否认当时的罗马皇帝,说罗马皇帝只是一个人而不是神,遭到两百多年的镇压和迫害,公元329年罗马皇帝变镇压为整合利用宣布其为国教,才有了大的发展;但直到马丁·路德把中间人(神父)的地位降低了,宣扬你怎么理解《圣经》你就怎么来理解上帝,自己读《圣经》自己就可以直接跟上帝沟通,把僧侣降为凡人,把凡人看成僧侣之后,基督教才真正的深入了人心,使人们在理性范围内广泛地予以接受。佛教在中国的普及非常之广,有人说中国的佛教寺庙多和太监太多有关,佛教在中国分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佛”是谈的觉醒,那些把“佛”供成神的,大都不怎么懂“佛”,“南无阿弥托佛”的梵文直译便是追求光明的意思。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也有1400多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等十几个民族信奉伊斯兰教,像回族已经没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她的书面语言就是汉语,只靠信奉伊斯兰和汉人区分开,伊斯兰教分什叶派和逊叶派,当然,也有一些更小如作家张承志信奉的甘肃西海固的哲合忍耶,通用的《古兰经》直译就是必须背诵的经文。

太阳底下无新事,人本身就是一个有缺陷的动物,“人们总以为自己是在自作聪明地利用某些事情达到目的,但事情过后就只想弄清楚,这些事情究竟把他们带到了什么鬼地方,”①所以今天人被消费主义劫持不足为怪。人不能只靠理性活着,中国人需要一个当面尊重,背后也敬畏的神,限制自己的劣根性,净化自身的灵魂。国人不信宗教、没信仰的多,像鲁迅先生说的,尊皇帝又想方设法操弄他;尊后妃又光想吊她膀子。好多人觉得天上只有空气,哪有什么上帝、真主、释迦牟尼?所以国人就只靠道德约束行为准则,但道德这东西没啥子标准,也很虚,不可靠,社会也渐渐缺失诚信机制,许多人都快乐得不讲道德,老人在公交车前摔倒也没人敢去搀扶……

作家史铁生曾说:“人就是直立动物,我都不能直立了还叫人吗?”面对自然造化的万物和空灵虚幻,人其实太渺小太卑微,欲望无边能力有限很难掌控自己,你一出生就差不多决定了你的命运,哪有什么对错之分?人面对的今世是暂时的,后世却是永世的,因而说人就是一种没意义的东西,只能赋予其一种意义,宗教无疑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9月2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头版刊登了《尼山论坛:两位圣者的相遇》,殊途同归地关切过同一命题:孔子在东方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比孔子出生晚500年的耶稣在西方教导:“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文中说: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呼吁“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1993年,世界上120多个宗教团体的6000余名代表在芝加哥召开“世界宗教会议”,通过宣言,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确定为“全球伦理”,指出“这个终极的、绝对的标准,适用于人生各个范畴,家庭和社会,种族、国家和宗教”。这样看来,信仰是一份力量,甚至连许多国人、高精尖的知识分子也认为基督教文化是拯救社会的一种途径了。

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人性的挖掘还是非常深刻的,其实人很难改变心灵,更多的时候要借助于宗教。读霍达《穆斯林的葬礼》,看到女主人公韩新月的章节,就会想起伊斯兰教堂顶端的半边弯月;读张承志《西省暗杀考》、《心灵史》,就会想到他所信奉的穷人宗教哲合忍耶;读海子的诗歌,就会看到他反复吟诵的“盐”的意象,正是来自于《圣经》。许多作家受宗教的濡染,作品表达的宗教情怀浓厚,有的作家直接皈依了宗教,我想没有文学的参与,宗教的发展只能是低端的发展。今天的社会,现代人的生活就是每天的鸡零狗碎(待续)

评论

  • 雨季阳光:是啊,海子的那首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那种豁达的心胸是一般的诗人所不具备的,只是不明白为什么都会选择自杀的方式离开,包括三毛
    回复2011-05-20 1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