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岐点

2011-04-09 13:35 | 作者:纪言 | 散文吧首发

面对所见与所闻,心有迷惘。几经周折证实其真实之后,遂怀疑自己由来已久的思维习惯的正确性。

一种文化,尤其一种民族的文化,其发展具有历史的传承性,是根深蒂固的,很难易移。有人预言未来不久的世界将是中华文化的天下,这说明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倚重。中华民族的文化有别于西方文化,她悠久而又厚重。别的不说,单单一个“节俭”,几千年来就不断在重申。追溯历史,历代历朝均有有影响力的名人对“节俭”二字进行一再的推崇,随便翻翻史书,就能触摸到。秋战国时的思想家政治家墨子曾说过,“节约则昌”。昌者,兴盛繁荣也。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墨子就已对节俭如此重视,诠释的如此翔实。“俭以养德”。这是三国时期足智多谋运筹帷幄的诸葛孔明的谆谆告诫,俭不仅仅是“俭”,它与德有了联系,有俭才会培养出高尚的品质道德。大唐翰林学士陆贽的辨证是,“不节,则虽盈必竭;能节,则虽虚必盈。”节与不节,有着由穷变富和由富变穷的因果关系。“金玉非宝,节俭乃宝。”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对节俭是这样解读的,说的非常直白,像个放牛娃出身的皇帝,没忘本。或许这是他的经验之谈。从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放牛娃,到统领千军万马打天下,一直坐定大明江山的龙椅,节俭就是他的护身之宝。离我们很近的清王朝中的重臣曾国藩曾这样说过,“家勤则兴,人勤则俭,永不贫贱。”他自有他的道理所在,因为他还说过“大约世家子弟,钱不可多衣不可多。事虽至小,所关颇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周恩来说,“克勤克俭是我国人民的优良传统。”克勤克俭,他一直身体力行,为什么在他去世时联合国破惯例为其降半旗致哀,据说其中一条是身为一国总理的他一生节俭,在国外银行没有一分钱的存款,这是许许多多去世和在世的总理所无法比的。还可以写出许多名人有关“节俭”的言谈,就不一一去列举了。因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只是文人雅士所能读懂,目不识丁的妇孺也皆能传唱吟诵,并用其规范自己或他人不节俭的行为。可见,历来从官到民,由幼至老,均以节俭为美德。

然而,正是这些,让我百思莫解。

文化有其民族性和地域性,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又形成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中西文化有着明显的不同。“及时行乐,尽情享受,是西方文化的主题,有钱便花,无钱贷款消费。”这是以前从报端宣传中我获得对西方文化的认知,并由此而推定中西文化是格格不入的。

就是在这种先入为主的情况下,我在加拿大待了近二十天。首先让我不解的是,在由温哥华至维多利亚的游船上,午餐时间,与我对座的一位穿着时尚大方的加拿大旅客从随身携带的挎包里取出他的午餐食品――一个面包,一个非常普通的面包。吃至最后,他用拇指与食指非常仔细地把面包纸袋里的碎屑一一捏起送入口中。他也懂得“粒粒皆辛苦”,更重要的是他做得似乎比我们还要漂亮。那么先前的认知就有悖于眼前的事实了。之后的许多例证都说明加拿大人并非大手大脚随便糟蹋物品的,相反,而是珍惜有加。

这是吃文化。谈起吃文化,炎黄子孙有理由沾沾自喜,完全可以毫不心虚地说,世界之最非我莫属。然而,令人汗颜的是,我们在大快朵颐的时候,还记得“粒粒皆辛苦”吗?公款宴请,其浪费之惊人,路人皆知,每年吃掉约三千亿元人民币,此事不提也罢,就我们目前的素质水平而言,说句“那是用公款”也过的去。就是私人掏腰包吃请,顾及脸面,怕人说小气,也总要剩下满桌子菜肴,当然所剩越多越体面,若是吃的干干净净,没有浪费,心里不安,怕人言“狗食钵子”。当然,这不是个例,也算是一种区域“文化”,周围的大环境如此,在这方面笔者也不例外。这就与“粒粒皆辛苦”的文化发生了碰撞,在崇尚“礼门义路”的国度里。显而易见,脸面占了上风。祖祖辈辈倡导的节俭呢?没有外人看见或知道时,会节俭,再节俭。在大庭广众面前,节俭与耻辱划上等号。于是,丢了永久的“节俭”,要了暂时的“面子”。

这是一种畸形的文化。

厕所,不雅。但人们离不开它,所以虽不雅,还是产生了厕所文化。这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它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开放了,来了外国游客。据说外国人也批评我们的公共厕所脏,于是,一些城市便花费巨款在一些非常显眼的地方,建造了一些高档次的比许多居民住宅还要漂亮的公共厕所。此一举,有必要吗?我去过几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包括加拿大,根据我走马观花所得皮毛印象,这些国家并没有像我们那样大手大脚去建一些高档次的公共厕所,只不过他们的公共厕所比我们干净而已。在加拿大,跟随旅行社参观,一路所见公共厕所(非宾馆内部的)都不收费,但却干净卫生,并且里面洗手液、卫生纸等一应俱全。还有一点引人注意的,这些公厕大多设在人烟少的郊区驿站等地方,在店铺林立的繁华市区,极少见到公厕,导游多是让游客到附近的店铺里方便,有时时间紧促,一车要方便的游客在厕所门前排成蛇形长队,蜿蜒至柜台前。而店主没有阻拦,脸上也没有丝毫的不悦,好像是进入他的店内购物一样的平常。我不了解其有何具体规定,笔者管见,在城区内,要开商店、开饭店、开歌厅……,就有责任设厕所,并且有义务让需要方便的人进入方便,不管他是否是进入店内的消费者。这是有理由的,因为厕所,再干净,再卫生,它也是厕所。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用纯金做成的一个非常漂亮的痰盂,是新的,从来没用过,试想一下,用它盛汤端到饭桌上,此时食客是何等的感受?公厕亦然,在繁华街面,显眼处一座厕所杵在那儿,方便是方便了,却总是觉得碍眼,就像一桌丰盛的宴席上摆了一只金质的全新的干净漂亮的痰盂,让人倒胃口一样,给好的心情蒙上一层阴影。这样的公厕占了城区黄金地段的位置,又影响了周围环境。因此,就要充分利用店铺内的公厕。现在的时髦话,是讲与国际接轨,不妨也接一接轨,规定城区内具有一定规模的店铺均要设公厕,并且均要免费对市民及游客开放。届时,公厕的密度够了,市民及游客不再吆喝如厕难了。而没有了占据在显眼位置处的公厕,城市会由此而变得更漂亮。不能如现在的状况,店铺内的公厕,非本店消费者莫入,有的店铺甚至做得更过分,公厕挂上大锁,消费者也莫入,只供本店职工使用。多么奇怪的做法!这小小的公厕,土地的浪费,资金的浪费,还有其它资源的浪费,彰明较著,与“节俭”悖逆。

还遇到了几件事,更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不知端倪。这些事项就不是建座厕所那么简单的了。它需要时间,需要时间来完美人的素质这一重要软件的。看到加拿大人均收入高,我不感到奇怪。让我惊叹的是我去过的几个城市――其它城市是否如此,不敢定论――用电,不收费;用自来水,也不收费;打市内电话,还是不收费。因为这涉及的不仅仅是个钱的问题,还有个文化内涵。按常规,收入高,势必水涨船高,电、水、电话等费用自然会涨上去的。这里,不仅不涨,反而分文不收。之前,在高速公路上,看不见收费站,我并不太惊讶,理由是政府出资修建,免费使用,因为毕竟人们不会无事开着车在高速公路上跑着玩;非政府而是个人修建,或许投资者已经收回当初建高速公路的所有投入,便不再收费。然而,在一个高收入的国度里,用电、用水、市内打电话不收费,却令人费解。毕竟,电――是每时每刻要用的;市内电话――是要经常打的;自来水――任何人都离不开的。这就提出一个问题,这些项目的费用由谁负担?假若是政府。接着又一个问题,政府如何控制这些项目的消费量?未找出答案,心生闷结。然而不解归不解,事实就是事实。遇事总愿意对比,愿意假设。当时便想,假如这等好事摊在我们倡导几千年节俭的国度内,会是何等结果呢?也会像加拿大那样,不收取电费,照样不浪费一度电;不收市内电话费,照样没有煲电话粥的;不收自来水费,照样惜水如油。或者相反:大白天开着灯,没人关;市内电话再增加几十万门几百万门交换机,仍然是忙音占线,整日打不通;恐怕水漫金山,是自来水不收费的直接结果,自来水不收费,就不仅是节俭与浪费的话题,酿成的灾害也无法估量,会涉及到每个居民。想到这,直打怵,咱们的自来水现在可千万别不收费,因为我们的文化涵养还承受不了这样的恩惠,水龙头会拧不紧的……

这就是文化的差异。加拿大的历史何其,也就是与清朝的曾国藩同龄吧。曾国藩讲节俭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已经把节俭注释的面面俱到了。说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对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那么,由此看来,我们的“节俭”只是口头说说而已,还没有进入到“文化”之内。

纪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