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长春的和氏璧

2011-04-06 22:33 | 作者:郑长春 | 散文吧首发

郑长的和氏璧

——我读郑长春散文精选《激情碰撞》有感

文化学者、西安艺术学院院长章子

文学是什么?对于为数众多的文学好者来说,文学,大多是他们睡觉时头下枕的枕砖。在以前的农村里,北方的农民都有枕着砖枕睡觉的习惯,他们在街边找一块好一点的青砖,将其稍微磨的光滑一些,拿回家去,放在炕头上做枕头。这种枕砖据说可以清除火炕的燥气,安气凝神,使人安然入睡,做个美。大多数文学爱好者对于文学的喜爱就像农民对枕砖一样,枕着一块诗歌、散文、或者称作小说的东西,做着文学的美梦,梦想着有一天成为文学家,挣着大把的稿费,受着人民的崇拜,名利双收。然而这种美梦有几个可以成真呢?一觉醒来,文学家未做成,就连锅里的黄粱都无着落呢,于是,便扔掉枕砖,找个更舒服的枕头去做其它的梦去了。而对于大批学文出身的文科学生来说,文学,仅仅是他们叩开生活之门的敲门砖。

过去人们的住宅,并不像今天这样密集,许多深宅大院庭院深深,几进几重,又无电铃、电话之类,要想敲开大门,只好用砖块之类的硬物,使劲敲打门环,好使里面的人出来开门,放他进去。许多文科的学生就是这样,他们并不是出于对文学的热爱,而仅仅是出于对职业的选择,选择了文学。他们并不痴迷于文学,也不具备研读文学的才华,更不准备为文学献身,只是为了生计的缘由,选择了文学,以为文学似乎比理学、工学、医学等学科更容易混饭,也更容易入门一些罢了。这些人,以文学相关专业的身份,在学校读上几本号称是文学专业的基础书本之后,转而投考了文秘、管理、公务员之类的职业,待职业的大门打开,便将文学这个敲门砖远远地抛到了一边,再也想不起自己肩上曾经担负的文学的责任了。而文学,对于像郑长春这样的作家来说,一不是枕砖,二不是敲门砖,而是一块凝结着命运、要血要命的和氏璧。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镇国之宝。楚国有一个石匠叫卞和,他在荆山采石时,意外地发现了一块璞玉,虽然外表上看上去很普通,但是他坚信在石头里面一定有美玉。他把璞玉献给楚国当时的国王,楚厉王。厉王派玉工去检查玉,但是派去的人回来说,那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里面根本不可能有玉。厉王觉得自己被欺骗了,大怒,命人砍去了卞和的左脚。厉王死后,他的儿子武王继位,卞和又去献玉。可是玉工仍然坚持认为那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于是,卞和又因为欺君之罪被砍去了右脚。武王去世后,他的儿子文王登基,卞和想再次去呈献宝玉。但是因为他失去了双脚,无法行走,于是他只能怀抱璞玉坐在路边大哭。文王听说了这件事,派人去把卞和接来,文王命玉工把那块石头剖开,里面果然有一块绝世美玉。因为这块玉是卞和凝结其一生的生命所献,所以就被成为和氏璧。后来,围绕着这块璞玉,又产生了“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将相和”等一系列故事,和氏璧也成了中国最价值连城而又最为艰辛的传奇。文学对于青年作家郑长春来说,就犹如和氏璧一样。

郑长春从一个新闻工作者到青年作家,他深知他侍奉的文学有如卞和的和氏璧一样,可能会有很长一段时间会不被人认识。但是他坚信,只要心中有真美存在,他所专注文学终究是有价值的。于是他一篇一篇坚持地写着,一年一年执着地奉献着,用自己淳朴的笔触,描绘着社会这个大璞玉里最纯美本质,展现着一个一个精美如玉的历史、地理、人文、掌故,讲述着一个一个质朴无瑕的人物、事件、场景、故事;揭示着自己一个个发现,梳理着自己一段段思考,记录着自己一个个感悟,抒发着自己一段段情感。将自己的“和氏璧”一次又一次地献给自己的上帝——读者。我和长春认识亦有十数年之久了,虽然其间分多聚少,但每隔一年半年都会见上一面,而每次见面,他都会有新作问世送呈于我,字里行间,不乏他对社会的新观察、新思考、新认识。所以上面的一段排比文字对他的描述并不是无中生有,空穴来风,也不是曲意逢迎,廉价恭维,而是他几十年来艰苦努力、执着追求的真实写照。记得第一次和长春认识,源于一次简单的邂逅。

那时,我在一家学院任职,长春前来采访,几百字的文字,他却跑了好几趟,一遍遍地核对、一遍遍地修改,不厌其烦,一脸谦和的表情。我一看,这人办事认真,实在,可交。这以后,我们渐渐熟了。曾经一起参加了几次聚会,我也应邀参与了几次长春主办的活动。每次他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扎扎实实,遇到要发言的时候,他也是拟好草稿,以免出错,事后还有总结、报道,与他合作做事,放心。一次,我们一同受邀参加一个活动。原以为是学术会议,谁知却是一个厂家的产品推介会,我们有些不快,却碍于情面,不好马上离场。我在会场百无聊赖,回头一看,长春却拿出本子,写了起来。会议结束,他居然在那么嘈杂的场所完成了一篇稿子,勤奋程度可见一斑!功夫在诗外。

这些年来,长春做过多个行业的宣传报道工作,教育、卫生、房产、餐饮、艺术、企业、文化、政法等,积聚了丰富的生活积累,对社会也有深刻的解析,所以他的文章很少有那些无病呻吟的东西,有的都是对社会各行业、各阶层的解读和剖析,耐读。长春在新闻媒体的经历,培养他的一双善于洞察世态的慧眼和体恤民生的情怀,同时也培养出他敢于针砭时弊、揭露黑暗的性格。读他的文章,不时可以看到他的思索、他的怒斥、他的呐喊、他的痛心疾首。他是圈里圈外颇有口碑的一个有正义感的作家,从他发表处女作以来,20多个春秋的风风雨,他始终坚守着文学的真谛——鞭挞邪恶,弘扬正义,令人敬畏。读长春的文章,还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他对家乡、对祖国、对大地和生命的热爱。每一次回到家乡,他都会心潮澎湃,写下数篇讴歌家乡、吟咏父老的文章,那一句句、一段段的文字中,点点滴滴,透出他悲天悯人的赤诚之心。

这一集中展示的《赊店行》、《龙乡漫记》、《古镇遗梦》、《寂寞霸王山》、《镇平是个雕》等篇什,就凝结了他的这份爱,感人之深的情怀。一分耕耘必有一分收获。如今,长春已是硕果累累,诗文集《芳香的火焰》、《挡不住的青春》、纪实文学《急红眼的中国人》、人物传记《揭秘孙光》、长篇小说《赊店情仇》、《赊店镇刀客》、《火烧春秋楼》以及这本散文精选《激情碰撞》,一步一个脚印地纪录着长春的日益成熟,而且日益走向更加成熟。值得期待。看来,郑长春的和氏璧终于要见天日了。从他目前这些不可小觑的一大堆作品看,长春对文学的钟情与理解,完全已经提升到人生的某种境界了。也许,对于局外人来说,文学可以是厅堂里装饰的地砖,可以是书房里镇室的玉器。现代家居的客厅里,一般都铺陈着美轮美奂的地砖,主人房中也有安放着雕工精美的玉器,这些地砖和玉器展示着屋主人的财富、情趣和审美,也向客人暗示着屋主的地位、权威、和人品。但,在长春的心目中,文学确实另一番令人耳目一新的气象,他用那些朴实而亲切的语言,润物细无声地引导着你进入灿烂的精神殿堂尽情畅游,去与历史上的哲人们交谈,与美好的理想接轨。

走进长春的文字世界,你能真切地感觉到:文学作为思想的玉器,也显示着主人的学识、修养和精神的财富。这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显得如此难能可贵!现在,在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起来之后,我们也需要用文学来铺衬我们精神的厅堂,用文学来装饰我们思想的书房了。在装饰我们厅堂、书房时,我建议大家也选一块美玉镶嵌其间。这就是郑长春的和氏璧——《激情碰撞》。

2011年3月2日西安美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