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自己的风景里

2011-04-04 11:41 | 作者:斜风细雨 | 散文吧首发

读过余秋在《文化苦旅》里的《柳侯祠》,到龙城柳州去看过柳侯祠,唐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柳宗元的衣冠冢就掩映这南国葱郁的绿树红花中。旁边柳宗元的石像,双眼依旧炯炯有神,似乎要引导途经的人们透过历史的云雾看清他柳宗元的真实面庞。

“孤舟蓑笠翁”,一个人端坐在寂静的唐朝,独钓那一江寒,皆因被贬。

作为礼部员外郎,被贬到湖南永州,这样的一个灾难,使他失魂落魄,曾一度蓬头垢面。失落的同时,永州的自然山水便成了他精神的归宿点。中国历代文人似乎都有这样的一种山水情怀:得意时,他们走向自然,向山水谈心中的万丈豪情;失意时,他们隐退山林,于自然中寻找另一份精神寄托,柳宗元也不例外。被贬永州期间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会悟,与自我对话,娱情山水,与清风明月为伴,听尽儿啼鸣。那时的他,既看透世界也看透自己,能在一杯酒中沉醉而获得超脱,能为一汪绿水感动而收获幸福。一千二百年前那潭中的鱼可能已成为化石,而那汪绿水活着,让文字的河床汩汩流淌,文学的殿堂里,后人永远听得到《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的华美乐章。

但是,他是文人,是中国文人,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文人。他已经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却又迷茫着自己的价值。永州归还给他一颗比较完整的灵魂,但灵魂的薄壳外还隐伏着无数诱惑,这年年初,一纸诏书命他返回长安。他还是按奈不住,欣喜万状,急急赶去。

-余秋雨《柳侯祠》

这样回去十年之后,他又分别被贬到了更为遥远的广东连州和广西柳州。他在巅沛流离中度过,直到最终客死南荒,魂归广西柳州,年仅四十七岁。

人生没有几个十年。这又让我想到了“初唐四杰”之首王勃,在朝堂上的不到肯定的王勃,一再遭贬,但层层不得意抹不掉他悠游于世,歌舞人生的脾性,在赣江边人小吏时,仍逸兴遄飞地要为自己建一座阁楼:“排檀板唱歌,举金樽喝酒”,吸引文人登临放歌,那个仲秋的日子,他深望秋水相接的江面,感慨人生如江面枝柯,沉浮复沉浮,一腔激情和渴望却在纸上无羁地飘洒,洋洋洒洒一派文章,成就了他的巅峰之作《滕王阁序》。

人生有许多门,可是有些门只会对一些人敞开,不要试图去敲门,去敲人生遗憾的门。王勃若一心为文,不去想长安的繁华,宫殿的话喧闹,历史也许会重新改写吧。可惜,王勃逍遥了三之后,终于不甘寂寞,踌躇北上,到河南参军,书生之迂,终惹大祸,龙颜大怒,险丢性命。人生当真如江面枝柯沉浮复沉浮。最后,王勃还是在被贬途中过江,像断了线的纸鸢一头栽尽了水里。

中国封建时代文人总会受到政治的牵连:以至与被贬放逐,甚至于朝廷总让他们在大一统的版图上挪来挪去,。而我们的文人,似乎愿意被挪来挪去,不愿意在一处停留太久。难道匍匐在一处安身立命,生命的价值就逊色?非得在喧嚣不安的仕途中才能施展才华,实现价值?

理想的高度就是我们心灵的高度,但有时候却不是我们自身的高度。很多时候,我们得为此窝居在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洞穴里,但只要对着阳光努力向上,生命就始终被阳光照耀着,并熠熠生辉。

无人识君,为何不沉溺于文字,在迷茫中一直放纵文字,或许这样,方向就明了了,价值就彰显了。

所有的风景都会拒绝一部分人,偏一部分人,所有人,生来都会属于不同的风景。为什么选择适合自己的风景,在自己的风景里行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