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客柳

2011-03-25 10:51 | 作者:滨河柳 | 散文吧首发

迎客柳

王炳全

黄山有棵著名的迎客松,虬枝劲干,人见人。我所供职的企业报小院内,有一棵不知名的倒栽柳,树身现已一搂粗,呈45度角斜插半空,顶上两根分杈像手臂似的托起硕大的树冠,柳条依依垂落于地,似在迎接前来造访的客人,给报社小院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这棵倒栽柳恰长在楼梯口处,凡到报社来者必须经过此处,这就不由人不驻足观赏它的横逸斜出,久而久之,它就成了名副其实的“迎客柳”。

上世纪80年代初,我业报社副刊实习时,这棵柳树弯弯孑立,才不过盈寸粗细,它迎来的第一位客人应该是副刊编辑老易。易老师来自省会某晚报社,由于政治运动中不便说明的原因,被下放到企业报来“以观后效”,但还保留着党籍。他是个比较纯粹的很有文学素养的文人,爱读书学习,发表过数百篇杂文,有着“喜怒形于色”的书生意气,他的书法字体圆润,很有个性特色。老易是湖南人,爱吃辣椒苦瓜炒鸭子,他的文章也常有辛辣之味,敢于抨击社会时弊,犀利的笔锋很得文友称道。老易独身一人在洛阳,中午吃饭就在报社,他是一成不变的蒸米饭,吃完饭刷洗了饭盒,就把涮碗水顺手浇在小柳树的根部。日复一日,小柳树得到这般关照,营养水分富足,滋滋地往上长,没多久就长到了拳头般粗细,凌空撑起一把绿伞,给这小院增添了不少生气。正所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成,二月风似剪刀。”

老易是一把好“剪刀”,他是文学上的裁剪好手。工厂作者们写来的稿件五花八门,粗枝大叶,良莠不齐,随意性很大,有的甚至写在香烟盒纸的背面,老易也照样“笑纳”。可用的稿件,经老易用红笔精心删改裁剪,发到报纸上就是“冗繁削尽留清瘦”,读者读来往往就“写到熟时是精时”了。老易是个善解人意的好编辑,善于发现和倾情培植文学青年,尤其喜欢精采的文笔。我就深受了他的影响,写文章讲究文采,没有自己满意的谴词造句宁可撕掉也不示人。老易的文学功底来自于良好的嗜好。据我观察,他一是喜欢读文采斐然的书籍和文章,读到好文章就拍案叫绝,欣喜不已,有时叫着好连口水都流下来了,活脱脱一个纯粹文人的本色。他还随手作读书读报笔记,为写杂文储备素材。他常说:好记性不知烂笔头。记下来了,写作时就方便多了。他二是喜欢剪贴报刊上的好文章,这似乎也是文人的“通病”。他的剪贴本装订得很整齐,每页穿钉处都垫有一长方形厚纸条(为的是剪贴后本子不显得肿胀),一本又一本像画册似的摞满了他的半个书柜,写作时查阅料十分便利,这就大大拓宽了他的写作范畴。老易还有一个很好的习惯,就是编稿时尊重作者的原意,对作者的作品一般不大杀大砍,须修改就请作者前来商议,提出修改意见,不愿改稿可投向别的报刊。他良好的编风团结、凝聚了一批文友,有不少作者后来都在文学领域颇有建树。

院子里的柳树逐渐长高发粗了,由于汲水便利,根部土质疏松,它长着长着竟慢慢地由北向南倾斜,从微微倾斜到呈45度角,两岔分开像手臂似的的撑向半空,成了一棵地地道道的“迎客柳”。报纸培育的文学青年们也一个个、一批批地成长起来了,有的当了宣传干部基层领导,有的进入党政机关成为“笔杆子”,有的当了企业领导,还有人荣调政府部门身负重任……饱经风霜的考易也调回省城,从事一本杂志新的编辑业务。几年前,闻听他身患肺癌不幸辞世,想起他“书生式”的教诲,我不禁泪流满面,用多种方式表达了悼念之情。

迎客柳呵,你还记得那曾经不断给你供养水分的易老师吗?你垂下长长的丝条,是在向远行的跋涉者默默致敬吗?多少年来,你迎来送往,迎来了一茬茬通讯员骨干、文学青年;送走了多少媒体工作者和文学巧匠,他们以源源不绝的诗文歌赋,见证了你的横逸斜出,见证了你的风不倒,见证了一个大企业的辉煌历史与灿烂的今天。

春天到了,花开还会远吗?迎客柳,举起你的手臂,迎接那“吹面不寒杨柳风”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