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天流云化诗魂

2008-06-23 08:10 | 作者:晨暮随心 | 散文吧首发

今天是周末,眼见阳光明媚,气温宜人,和几个同事一起出去看了一下野外的山水。这一出去赏的是和风青山,蓝天白云,顿觉心旷神怡,肺腑舒畅。尤其那高天之上悬挂几朵白云,煞是好看,如蓝底的绸缎上缀了几从白花,而远山之颠也被一堆洁白的云遮盖,仿佛戴了一顶银貂的皮毛一般。真有点“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白云歌送刘十六归京》)的味道,自然给予人诗意,诗歌又将这一点诗意变作了情感的点缀。高天流云化诗魂,一片真心凭云衬,诗歌有了云也就有了不一样的韵味。

高天流云化诗魂,一片真心凭云衬。云本之源,所以众生往往于干旱年成,仰天盼云。“上天同云,雨雪雰雰,益之以霡霂。既优既渥,既沾既足。生我百谷。”(《小雅?谷风之什?信南山》)整个的天空都布满了一色云,很快就会是雨雪纷纷的,这自然有益于滋润大地,使百谷生长。忧国忧民的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也曾写过一首诗赞美这下雨的云:“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喜雨》)在这一首诗歌中,作者写雨虽然用了一个“黑”字,却并没有压抑沉闷之感,反显出雨夜观云雨的喜悦来。毛泽东曾经为一张摄庐山仙人洞的照片写了一首配图诗《七绝》,他写道:“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这一首诗虽然是赞庐山美景的,可正是用了“乱云飞渡”几字,将赏景的闲情逸致和景色的变幻表现了出来。在诗歌的创作中,云也是容易进入意境的意象,也是对作者心情的一中渲染。

高天流云化诗魂,一片真心凭云衬。云作为一种心绪和情感的陪衬物,很多时候也是随着作者的心情而发挥渲染作用,并不会脱离诗歌本身的意旨而孤立使用。所以在欣赏诗歌时,我们往往会依据主旨去体会云的情韵。写情的诗,白云就带了爱情的遐想和感受;写离愁的诗,云多少就带一些思念的苦闷和寂寥;写志向的诗,云就多少带一些品格的高洁和达观。

在古代的情诗中,用云来做情感衬托的很不少。“爰采唐矣,沫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诗经?鄘风?桑中》)这一首诗借云写人,把自己比做一朵云,他深深思念自己的心上人,还不断回忆心上人跟自己约会和送别的情形。李清照的《醉花阴》却以云写夫妻思念的惆怅:“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这云是愁云,是心中对那在战乱年代四处飘零的丈夫的思念与牵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秦观《鹊仙》)这里写道的是神人之恋,那纤云好像是那不懂事的顽皮鬼,有意在人前飘来飘去,增添了天地分隔的牛郎织女不能相见的痛苦。而汉乐府《白头吟》的这片云有是另外一种云:“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这是一种女子的自尊自重,是一种独立的皓洁品格。诗中女子向男人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发起强烈的冲击,她不再跪地乞求,而是表明自己并不愿意得到男人的可怜或同情,既然你移情别恋,我就主动来与你告别。

唐代诗坛曾刮起一股边塞风,出现了一批边塞派诗人,而他们也几乎都喜欢以边塞云写离别思乡情,这也体现出唐代人由于长期的拓土征战产生的厌战情绪。“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从军行七首其四》)王昌龄这首诗中所写的云遮蔽了雪山上的阳光,使一座孤零零的边防城镇更显凄凉,将士们的怀乡之意就更沉重了。“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云与冰雪共同绘制的边关图,除了苍凉和愁闷而外,似乎别无壮人心怀的力量了。战士们一年又一年地征战胡地,其实无时无刻不经受着思乡情的煎熬,云压着头顶,雪冻在心中,这一腔的凄凉岂是一般人所能想象。

在大多数的文人诗歌中,云都是自己心情的间接反映,是心灵境界的直观体现。“灵皇皇兮既降,猋远举兮云中。”(《九歌?云中君》)屈原所写的云中君实际是云神,云也是他活动的背景,神灵降临结束之后,则如狂飙一般上升而去。作者在这里描绘的是一场祭祀活动的情形,表现的是云神的威严与不凡,而这也是自己人格追求的方向。“云无心以出岫,倦飞而知返。”(《归去来辞》)这其中的云是陶渊明渴望摆脱官场争斗束缚,挣掉世俗名利纠缠的心情的委婉表白,是他渴望回到田园自由生活中去的人生理想。“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独坐敬亭山》)这云是李白这闲云野鹤似的仙人形象,是他淡薄官场追逐以后的理想人生。

高天流云化诗魂,一片真心凭云衬。毛泽东是最喜欢写近体诗和词作的领袖人物,他的诗歌中也多次写到云这种意象,但也许是他的心胸比别人都开阔的缘故,他笔下的云却多了些豪壮和乐观。他在1931年春写的《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上片写到:“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这里的云恐怕更像是战云,但是战争竟不是尸横遍野的惨烈,而是飞将军在枪林弹雨中自云霄突降的浪漫神奇。1935年10月,当红军长征到达六盘山时,他又写了一首《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首句高瞻远瞩,视野开阔,一眼览尽天下江山,对长征胜利充满信心。整首词虽然语言上有现代痕迹,但那豪放之风甚至超过了苏辛二人,真乃大器量!毛泽东这种赋予云以积极乐观情调的写法,也是他反古人萎靡文风的文学主张的直接体现。

高天流云化诗魂,一片真心凭云衬。“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李白《白云歌送刘十六归京》)云仿佛是有感情的风物,他总伴随着那些多愁善感的文人侠士游便大江南北,它既与文人侠士相伴同行,又成为他们抒发情感的喉咙,也是诗歌意象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李白《清平词》)见什么就能写什么,这恐怕也算诗人们多愁善感的一个凭据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