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朝圣

2011-03-23 13:46 | 作者:海滨 | 散文吧首发

文/郑能新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东北部,它雄居雁代,磅礴数州。东临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西接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北依恒山,南拥中原,方圆约250公里,境内有东、西、南、北、中五座高峰呈莲花状环护,海拔平均高度在3000米左右,其中北台最高,海拔3058米,号称“华北屋脊”。

五台山山体高大浑圆,气势磅礴恢宏,气候高寒温润,顶无林木,岁积坚冰,是举世罕见、名扬四海的清凉避暑胜地,同时也是位占鳌头的中国四大佛教名山。

五台山是一座古建筑和文化艺术荟萃的宝山,其佛教建筑,佛教塑像、雕刻、绘画,佛教音乐、舞蹈以及无以计数的碑碣、佛塔、佛经、法器等佛教文物,无不闪射着古文化的耀眼光芒!

带着心仪已久的想,我们来到了五台山。我们一行先乘飞机达到石家庄。然后改乘现代商务车,由石家庄出发,途经井径、西柏坡、穿过阜平就进入山西境内了。此时,路况与先前大不相同,山地起伏较大,公路也有些崎岖,远处的太行山巍峨延伸,峥嵘大气。可能由于运煤车多负重碾压的缘故,路上的坑洼多了起来,我们的车速也明显放慢了。

沿着盘山公路我们颠簸向前,过了龙泉关,已是午后时分,大家有些疲惫,昏昏然欲睡。导游从副驾驶的位置上转过头来说:“前面就是五台山!”大家精神一下子又提了起来!

进入五台山后,景色就大不一样了,满山褐色,经霜一般。此时道路更加险要,七拐八弯,看着就在眼前,但要绕一个或数个大圈才能上去。回头望望走过的路,就像一条银链缠绕在褐红的山坡上,蔚为壮观。

沿途,我们看到不少前往五台山朝圣或是还愿的佛教徒,顺着蜿蜒的山区公路一步一叩,五体投地,那份虔诚,那份艰苦,实在是令人为之动容!

宿台怀镇。因饭后时间尚早,便信步由缰溜达起来。这是一个山环水绕的秀丽山镇,镇上有汉、满、蒙、藏四个民族杂居。台怀镇位于五台山的怀抱之中,如果把五台山比作莲花,那么它刚好处在莲蕊位置。台怀镇北边有一小峰,人称灵鹫峰,亦名菩萨顶。据佛教史籍记载,东汉时期,我国佛教最初的传播人摄摩腾和竺法兰来到台怀镇,见今菩萨顶的地理形状颇似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东北部释迦牟尼佛说法的灵鹫峰,因而命名之。佛教徒传说文殊菩萨曾在峰顶显灵和说法,所以也称灵鹫峰为菩萨顶。

另据佛教史籍记载,台怀镇中心的大白塔地底下,藏有释迦牟尼的舍利,因此,信众如云,代代景仰。历代以来,朝廷和佛教信徒纷纷于台怀镇及其附近修建寺庙,使这里形成了佛寺鳞次栉比、宝塔如林的五台山佛教中心区。五台山的佛教寺院,有一半以上集中在台怀镇。现在五台县共有寺庙四十多所,台怀镇及其附近就有三十所,一些著名的寺庙大都集中在这里。

台怀镇的东面有一座经常隐没在云雾中的小山峰,人称黛螺顶,亦称“青峰顶”,以山色青翠故名。山顶有寺原名佛顶庵,清代以后改称黛螺顶寺。寺内供有“五方文殊”像。这处高约四百米的山峰,是五台山五大台顶的象征。

“以五顶山高路遥,有不能尽到者,至此犹至五顶也”。

这就是说如果朝台的佛教徒体力不支,不能遍临五个台顶,只要登上黛螺顶朝拜就可以了,因而黛螺顶便称作“小朝台”。黛螺顶背靠耸入云端的东台望海峰,下临流水潺潺的清水河,峰顶古树参天,景致绝佳。黛螺顶是朝山佛教徒一定要登临朝拜的地方。

台怀镇是文殊菩萨现灵说法的主要场所,佛经中说文殊菩萨与其眷属均居住在台怀附近。台怀镇南一里有一座小山叫梵仙山,山顶有寺名梵仙寺。梵仙山的悬崖之上,有许多人工凿成的小石洞,据说此乃是文殊菩萨弟子们的居舍。

台怀镇是历代皇帝朝拜五台山的中心,清康熙时,曾于台怀镇建立了专供朝拜五台山用的行宫一座。行宫位于今塔院寺前,规模宏伟壮丽,占地约三百亩,当地人称为“皇城”,现在尚保留有行宫宫门的遗址。为了保护五台山佛教中心区和行宫,在清代,台怀镇曾设有“巡政厅”和“城守厅”,城守厅配备有马军和步兵,其武官为正七品。

在五台山区,气候最寒冷的地方是五大台顶之上。其次就数台怀镇了。台怀镇海拔1700米,属于高寒山区,隆时节,大纷飞,朔风怒号,极端最低气温可降至零下42度。就是七月酷暑盛,这里的最高气温也只有27度,每当早晚和气候突变时,甚至要穿棉衣;而当地的老人,一年四季都穿着棉裤。我们到达五台山时,正是晚夏,白天气温尚可,早晚温差确实太大,最低气温达到零下十几度,穿着毛衣还有寒气入骨的感觉。

回到宾馆已是晚上7点多。经过一天的旅途劳顿,大家有些疲惫,于是大多数人早早地休息了,为的是给明天的行程“充电”。五台山的夜晚非常清凉,我披了件衣服到宾馆小卖部淘宝,真的淘到了我这个属兔人的保护神——文殊菩萨的玉器佩件,不由得喜出望外!这可是我在全国各地都留心而未得到的佛佩啊!真乃不虚此行也!于是,这个夜晚,我有一半时间是在兴奋中度过的。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驱车直达菩萨顶,菩萨顶位于五台山的灵鹫峰上,金碧辉煌,绚丽多彩,具有皇宫特色,是五台山最大的喇嘛寺院,也是国务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菩萨顶始建于北魏文帝时期,称“大文殊院”。菩萨顶极盛时期是在清朝。顺治十三年(1656年),将其改为喇嘛庙。此后,康熙皇帝又赐菩萨顶大喇嘛提督印,并命山西全省,其中包括山西巡抚、大同总兵、代州道台,统统向其进贡。这是清廷以黄教怀柔蒙古、西藏的重要政策。清朝皇帝、蒙古诸王公、西藏喇嘛也每每朝礼五台,一般都住菩萨顶,从而树立了菩萨顶在五台黄庙中的统领地位。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皇帝敕命“大文殊院改覆琉璃黄瓦”。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只有皇家建筑才能覆盖黄琉璃瓦。菩萨顶覆盖黄琉璃瓦,反映其地位之崇高,此外,为保护这座具有特殊地位的寺庙,康熙又敕命“于菩萨顶前后山门设官永镇,把总(正七品武官)一员,马兵10名,步兵30名,守护香火供器”。菩萨顶寺院参照皇制式营造,殿宇上覆盖黄绿蓝三色琉璃瓦,金碧辉煌,雄冠五台。全寺占地9100多平方米,有殿堂楼房110多间,布局结构紧凑而富有变化。

从菩萨顶大照壁仰首上望,108级石台阶耸入云端,十分陡峭,仿佛一架天梯直达霄宫。据说,沿108级石台阶步步登高,就把世上108种烦恼踩在脚下了。耸立于石阶高处平台上的木牌楼,四柱三门,上下三层,七个楼头,雄伟而多姿。牌楼中门大匾上,康熙皇帝御笔亲题“灵峰胜境”四个鎏金大字,闪烁有光。登上台阶,过华丽牌楼,又有一段石阶连接山门。此段石阶与所有寺院中见到的都不同,垂带夹着的石阶,中间铺设斜面御路,雕有九龙吸水图案。九龙翻腾,互相缠绕,真可谓“活龙活现”,与北京故宫御道铺设如出一辙。

大雄宝殿面阔三楹,进深二间,大殿四周有石雕迥廊环绕,内供释迦牟尼、弥陀、药师佛三佛。我国藏传佛教的大活佛达赖、班禅,朝拜五台山时都在这里讲经说法。

文殊菩萨大殿院前有石牌坊一座,石壁上有康熙御笔“五台圣境”四字。文殊殿重建于清朝,历经寒暑数百年,色泽依然如新。殿脊正中置金碧辉煌的鎏金铜法轮。殿内佛坛上供文殊菩萨骑狻猊彩色泥塑像,东西两侧佛坛上则供十八罗汉塑像。菩萨顶的文殊菩萨殿,是朝山信徒必定参拜之处。汉地佛教徒朝拜时,一般是供奉、焚香和跪拜。蒙藏少数民族佛教徒朝拜时,则行“五体投地礼”。而我们一行诸君大多是在庄严肃穆的文殊菩萨面前,默默地履行着心中最崇高最圣洁的大礼!

文殊殿内有藏族佛教徒供奉的藏画10多幅,画面用赤金和五彩石质天然颜料工笔画成,是藏画中的珍品。有人还称文殊殿为“滴水殿”。殿檐台下的石阶,有一处隆起,状似蜂窝,这是由殿檐年久滴水而形成的矿物水垢。当天空睛朗时,该殿仍象古代计时的“滴漏”一样,隔一定时间滴一滴水。菩萨顶后院放置的大铜锅全山闻名。厚一点的大铜锅口面直径2。04米,深1。15米;薄一点的大铜锅口面直径1。68米,深1。1米。在西廊房檐台边,也置有一大铜锅,口径5尺,深4尺,这些铜锅,过去每年“六月大会”用一次,做斋饭,蒸白面魔王,供所有黄庙喇嘛们集合在一起做佛事活动,跳神镇魔。腊月初八佛成道日还用一次,放进黄米、绿豆、莲子、栗子、红枣、稻米、桃仁、红糖等,做成“八宝粥”供佛徒会斋。

菩萨顶一连三进大殿,有前后套院二处。前院为僧舍禅堂,后院是喇嘛住的地方。两边堂屋上盖孔雀蓝琉璃瓦,钟鼓楼顶盖黄色琉璃瓦,形成强烈色彩对比,非常引人注目。周堂内和后院圆亭内,分别立有高大的汉白玉石碑。碑高6米,四面俱宽1米。二碑均系乾隆御碑,碑身四面分别用汉、蒙、藏、满四种文字镌刻。碑文采用诗体形式,抒发了乾隆皇帝朝五台山文殊圣迹的情怀和感受。字体圆润流畅,结构丰满雄健,是很珍贵的艺术珍品。

由菩萨顶向下不过两三百米即是显通寺。显通寺是五台山第一大庙,始建于东汉时期,它是我国最早的佛寺之一。寺院占地面积约一百二十余亩,各种建筑四百多间,多为明清遗物。排列于中轴线上有七座高大的建筑,很有气势。显通寺内的大雄宝殿,重顶飞檐,巍峨宽大,为五台殿宇之最,木雕彩绘,肃穆堂皇。殿内佛像高大,金碧辉煌。五台山的重大法事活动,多在此殿举行。大雄宝殿后的无量殿又称无梁殿,是我国砖石建筑艺术的杰作。高20米,面宽28米,进深16米,从外面看是七间两层楼房的欧式建筑,殿内却是三间穹窿顶砖窑,型制奇特,雕饰精细,宏伟壮观。

显通寺的后面有一座高高的殿堂,它是一座用青铜铸件组装而成的纯粹金属建筑物,人称“显通铜殿”。相传,明朝穆宗驾崩前后,少主年幼无知,皇亲李良发动了宫廷政变,接管了江山,就将娘娘李彦妃和少主打人了冷宫,想绝明朝后裔。这少主就是后来的万历皇帝。大臣徐彦昭和杨波进入冷宫行谰,李娘娘又气又急,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把少主交给了徐、杨二人带走,让他们好好抚养。后来少主当了皇帝,惩除了奸臣。为了感谢母恩,就决定在五台山为李娘娘建造一座铜殿。据记载,这座铜殿是明朝名望很高的佛灯和尚奉万历皇帝的命令,到显通寺“传戒”时建造的。

铜殿外观为重檐歇山顶,共分两层,上层四周各有六面门扇,下层四周各有八面门扇。每面门扇的下端铸有花卉、松柏、兽等图案。“龙虎斗”、“龙凤配”、“喜鹊登梅”、“玉兔拜瓤”等,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每面门扇的上端都有精细的花卉图案,形态各异,玲珑剔透。正面横梁上的“二龙戏珠”和“双凤朝阳”更是活灵活现。第二层的四周,有大约1米高的铜栏杆,其24面门上均有各式图案。殿内正中有一尊铜铸文殊坐狮像,造形美丽。殿内四壁上的铜铸小佛像,琳琅满目,多达万尊。殿脊的两端有铜铸的似龙非龙的宝瓶,整个铜殿遍漆金粉,光芒四射,金碧辉煌,耀眼夺目。

朝拜完显通寺,约上午10时左右,不知不觉随着人流涌向五爷庙。至五爷庙不过四五百米距离,穿过镇上小街即是。五爷庙创建于清代,民国年间重修时,增建了殿外前庭,建筑古朴宏伟。按说,一般佛教寺院是不供龙王的,而五台山为什么要修龙王殿呢?这要从文殊菩萨向东海龙王巧借歇龙石的神话说起。很古以前,五台山地区并不是清凉胜境,而是酷热难熬,当地百姓深受其苦,专门为人排忧解难的大智文殊菩萨便从东海龙王那里巧妙地借来一块清凉石,从此五台山变得凉爽宜人风调顺,成为避暑胜地。而这清凉宝石原本是龙王的五个儿子行云布雨回来驱暑歇凉之物,当他们发现歇凉宝石被文殊菩萨带到五台山后,便尾随而来大闹五台山,他们用龙尾把五座陡峭山峰削成五座平台,要讨回清凉石。但文殊菩萨毕竟法力无边,很快就降服了五位小龙王,让他们分别驻守五座台顶。这五龙王被安排在最高的北台,专管五台山的行云播雨。人们为了感激他为五台山地区造福,便为其建殿塑像加以供奉。

五爷庙是五台山香火最为旺盛的地方。据说,在这里求财最为灵验。因而吸引着众多善男信女,门前的香炉里终日香火不断,盛时烟雾腾腾,成为台怀镇一道亮丽的景观。

朝完五爷庙,时间尚早,导游告诉我们镇海寺也是一座有特色的寺庙,大家兴致嫣然,于是朝镇海寺奔去。

镇海寺位于台怀镇南边清水河西侧,距台怀镇10里,海拔1600米。寺院坐落在“二龙戏珠”的风水宝地,左右两侧环绕的山峰,犹如两条飞龙落下河谷,拱背弯腰,腾挪围抱;寺院建筑在两山合抱的一个石山嘴上,宛若一颗二龙嬉戏的宝珠。山豁口有苍劲挺拔的古松若干,走在林间的蹊径,耳听飒飒的松风,给人一种静寞幽深的感觉。

相传,镇海寺对面山底原有一个海眼,海水不时喷涌而出,冲毁田地,淹没村庄。文殊菩萨为造福黎民百姓,便将一座佛塔置于海眼之上,镇住了泛滥的海水。后来人们就在这里建了寺院,称为镇海寺,那座塔,就叫镇海塔。

镇海寺主要建筑是一重进大殿,殿内两壁有四大天王,正中供弥勒佛,中殿内有三尊坐佛,背后饰有“灵光”,一色金身;后殿内正中有文殊菩萨塑像,前侧又有三尊金身坐像。从中殿西侧的小门穿过去有一套院,院内有乾隆51年建造的15世章嘉活佛墓塔。章嘉活佛是藏传佛教中历代沿袭的佛位,自清朝康熙皇帝后,被历代皇帝尊为国师。章嘉活佛墓塔高9米多、状如藻瓶。塔基八角,每角塑有大力士,基座八面雕有人物图,并着彩绘。塔腹正中雕有三尊坐佛,另外围有八尊站像。圆腹之上,立有层层内缩的尖顶。这座塔的造型别致,雕刻精细华美。

在镇海寺,我们在寺里僧人庄严诵经仪式中,又完成了一次虔诚的朝拜!也许有人不以为然,但我却觉得这是一次心灵净化的过程。佛家倡导的“真、善、忍”那种无私境界,又一次在我心中得到了升华!

五台山确实是有灵性的,也许是其特殊的高山地质气象,把一个文殊灵境演绎得扑朔迷离。据说,只要是在风动云移之时,各式云朵飘逸漫游,幻出“雄狮飞天”、“龙腾长空”、“卧佛慈容”等迷人的佛光现象。1994年碧山寺举行万人法会,天空上出现了一朵金碧辉煌的莲花状祥云。1998年,七佛寺宝塔开光,天空中又出现了一只栩栩如生的大鹏金翅鸟。至于文殊佛光更是经常出现,还有不少记者或游客亲自拍下了这些珍贵的镜头。

走进五台山,不仅开阔了胸襟,陶冶了性情,更重要的是净化了心灵!平日里人世间的那些烦恼,功名利禄的诱惑,不再在我大脑中占据主导地位,我仿佛觉得自己慢慢融进了佛家境界。五台山朝圣,才使我真正体会到中国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作者简介:郑能新,湖北英山人,曾任英山县文化馆馆长、黄冈市群众艺术馆馆长,现为黄冈市文联副主席、黄冈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黄冈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副研究馆员。已发表、出版文学作品150余万字,有40多篇入选国家级选刊、选本,有40多篇获奖,有作品被介绍到海外,有多篇作品被选入大、中学生课本,《中国小小说排行榜》榜上有名,曾被20多家报刊杂志专版宣传介绍。为湖北省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获得者。2008年获湖北省“十佳青年文艺人才”称号。

作者单位:湖北省黄冈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邮政编码:438000电话:0713—8354497(办)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