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自心月

2011-03-19 12:52 | 作者:花事荼蘼 | 散文吧首发

晴天,微蓝色,无尽的灰白夹杂在里面,有些惨淡。在一个阳光不算很烈的也许明媚的下午,站在某个地方,风中一种熟悉的气息依然袭进鼻孔。于是,和孩子们一起大声朗读贾平凹的散文《月迹》,这一遍读来,像得到智者的指引一般,心境变平和许多,文章空明的意境,透过字里行间,传达得正是真切。其实此时我们彼此的心境大概都是不一样吧,贾平凹解读的月色,我心里的月光,孩子读的月亮。那个月迹,每一个人留下的都不一样。

佛教中常以月来喻本性清净,是心“无念”的具体体现。所以,读到那一段时,孩子们的朗读听起来也有了一种特别感觉:“我们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噢,月亮竟是这么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哩。”“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心中有物,自然就是拥有,你可以在心中保留你想要的,可以让它变成你想要的模样,可以让它慰藉你的内心,心灵纯净的孩子所悟,成年以后的我们却只是在路上一味的偏执着,需大智者大悟。

“人人自心月,无古亦无今,灵光常无味,体性本晶莹。辉映天地,迥脱根尘,不离当处,岂假外寻。”贾平凹月、爱石,可能正是解了此中禅意,并将他的参悟,通过形象的描绘,传达给了我们。

“人人自心月”,每天,我都坐在这里,做我每天需要做的事;,我都看着那里,想我经常想像着的话;每天,也会看那棵树,这棵树就是那个月吧,总是直直的在那里,在眼前直立着,你想要在心头拂去,那时却又不得不无奈的看着。

于是,我在旧楼面前,从晨曦看遍傍晚。但读月之时,想到那棵树,竟是释然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