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禅诗画

2008-06-23 07:06 | 作者:晨暮随心 | 散文吧首发

??王维,字摩诘,河东人,工书画,出生在官宦世家,父亲早丧,年幼时就能吟诗作文,他的大半生处于盛唐时期,在仕途上也是坎坷多磨。一生与佛结缘,后来的诗歌创作中也多少表现出来佛家的点滴禅机。下面我们主要结合王维的诗歌来阐述他的主观思想和诗歌中表现出来的特色!????与佛结缘????王维的母亲崔氏信佛,一生褐衣素食,安禅持戒,对他的影响可谓甚大。青年时代的王维还经常前往终南山,到唐玄宗妹妹玉真公主的别馆做客。从某种意义上说,终南山可谓长安佛教之摇蓝。开元二十七年(739),王维自岭南归长安,下半年开始在长安南郊的终南山隐居。在此期间他对终南山又有了新的感悟于是写下了《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诗人选择由远即近的观察角度,首先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的大象,其次置身群山之中,体验“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飘渺之境,接着登上峰顶一览众山,分辨出“阴晴众壑殊”自然奇观;当然诗人还将动静结合起来写出终南山的空灵。樵夫犹如藐姑射山上的“神人”,不食人间烟火。从本首诗中我们已经可以瞥见摩诘“行空”的思想:壮阔的景象使得诗人为之倾倒,所以才会有“入看无”的举动和恍然,一个是对“有情世间”的渴慕和追求,一个是入世后的失意和大彻大悟,最后才明白世间的“众壑”阴晴各不相同,欲归隐不问人世间是非,做到樵夫那样于自然中参透禅机。??在现实中王维也做过脱离尘世的尝试。约在天宝三年(744),王维购得原属初唐时期的诗人宋之问的蓝田辋川别墅。经一番修葺,这座山庄成为诗人暂时远离尘嚣、超凡脱俗的心灵栖居。经常“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游哉优哉。此间的作品大多与辋川有关,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潺。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诗人在“寒山”、“秋水”一静一动、“落日”、“孤烟”一上一下中显示出来的是一幅安详、闲适之态。加上好友裴迪的狂歌形成一幅有声有色的动态画面。??另外《积辋川庄作》:??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对于“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的诗人来说最诗意的莫过于这幅无忧无虑的农家生活图景。接下来诗人静静地观察着“朝槿”,从而顿悟人生之道——要善养心性,排除世间的欲望,清静无为,通达涅槃寂静的彼岸。对于曾经历过尔虞我诈的官场的王维来说,这是一种他晚年精神的最高追求,也是平静下来的最好途径。??后来经过安史之乱,王维已经感觉到身心疲惫,晚年的他已经力不从心,于是专注于佛学,自言“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旧唐书王维传》中记载,晚年王维“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旧唐书》记载:“(维)临终之际,以缙(注释:王维的弟弟)在凤翔,忽索笔作别缙书,又与平生亲故作别书数幅,多敦厉朋友奉佛修心之旨,舍笔而绝。”后来清人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云:“惟右丞通于禅理,故语无背触,甜彻中边,空外之音也,水中之影也,香之于沉实也,果之于木瓜也,酒之于健康也。使人索之于离即之间,骤然去之而不可得,盖空诸所有,而独契其宗。”????诗画合一的意境????一、王维的诗歌通过旋转角度,再加上鲜明的动词来变更方位从而产生一种空间意识。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空”字突出山在新雨后的幽静,呈现的不仅是群山涣然而且包含了山中新鲜的空气也明显凸现眼前,一种空间的洗涤,使得整个画面表现出饱满的空间感。诗人通过“明月”、“清泉”等名词——几个相对静止的单个事物,再运用动词“照”、“流”灵活地将这样的静物联系起来,通过读者,重新“回忆”可能发生的承接动作——动态画面或事件的发生。????二、王维的诗歌渗透了佛教的“空、寂、闲”思想,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一种意境,崇尚一种淡淡的含蓄美。下面就《鹿柴》进行简要分析:??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深山密林之中明明无人迹,却传来人语响,于是仔细观察,诗人看到的却是:夕阳透过深林中枝叶间的缝隙洒落在青苔上。原来山越深,林越密,就越寂静。听到了人语,那么周围一定有人,但是竟看不见踪影,由此可见此山林的茂密幽深。“诗人以他特有的敏感,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返景入深林’的一刹那间,营造出一种永恒的幽静空寂的意境。”??注意意境的创造,一切景物又皆是情物,由客观的景物编织主观的情网。虽然是客体形成的意境,也能使读者从中感受创作者或者是主人公的心境!诗人以一颗清静的心去返观自然万物,虽然客观上有声有色,但是主观上呈现的却是阿波罗式的宁静之美!并且能够以禅道式的妙语解读人生的真谛。????三、王维的诗歌体现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竹里馆》为例:??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人通过琴声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再用心体察深林中的自己,和明月合一。这和禅宗里所侧重的整体性思维有很大的联系。诗人王维将内心丰富而矛盾的情感化为无形,与自然浑融一体。那样便可以接纳万物,物即自己,自己即物,最终物我两忘,但是物我又可以合一。这种顿悟对摩诘的内心活动、潜意识、无意识等方面的作用很大,使得其以体道和尽心的两种直觉方法追求人道和天道的同一。????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歌作为时间艺术适于描写动态美和对美的反应的特点和雕塑作为空间艺术适于描写静态美和富于包蕴性的时刻及应尽力避免描写激情顶点(climax)的特点。”但是,作为艺术媒介,诗与画除了有各自的规律与特点外,还存在着相通之处,就是二者都在不同程度上被赋予了时空意识。苏轼曾经评价摩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事实上,大部分作品中,诗中的“时间流”更明显,她象一条河流绕过芳甸,经过竹林,穿越峡谷,从源头开始,最后回归汪洋,整个流程都是连贯清晰的。下面主要分析一下摩诘的《鸣涧》:??人闲桂花落,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人用“落”、“惊”、“鸣”这几个动词承接可能出现的画面,一幅幅相对静态的画面在动静的配合下发生关系在读者的主观中联系起来。诗歌中隐约或明显地蕴涵空间意识,只是这种空间感由于文字符号的抽象性需要经过思维上的“二次创作”。人的闲适,夜的静寂,山的空旷,鸟的鸣叫不具有静态的美和动态的美。这样的画面给人一种“万物因我而生”的境界,最终追求一种从写生回归到主观的感受。这与佛教所要求的清心寡欲和天人合一等思想观念有重要的联系。总体来讲,王维的诗歌将诗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得物我和谐统一地融合,来体现主体的心境或追求理想境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