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人物评说·朱熹

2008-06-23 07:06 | 作者:晨暮随心 | 散文吧首发

宋一朝,儒家的学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挥,儒学理论在数代文人的浸淫下,经过周敦颐、程颐、程颢的努力,开拓了理学的新田地,到了南宋的朱熹,把二程的理学推向了一个最高峰。

从历史发展的长河看,朱熹无疑是承前启后的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发端于孔孟学说,但是并不拘泥于简单的仁道义说,从格物致知出发,他描绘了一种始终存在的“天理”,人只有遵循这种“天理”,才能达到真、善、美。破坏真、善、美的,就是“人欲”。这是“存天理,灭人欲”的真实含义。从我的理解看,他说的只是一切不要太奢靡,欲求不要太过分。他的论调与当时出名的陆九渊的“心学”比,显然高出一筹。心学宣扬一切本原尽在人心,人们只要不断地发现自己的“本心”这种东西,这显然是很唯心的,相比之下,理学虽然也是唯心派,比之心学又重客观存在了些。

这些东西是很枯燥无趣的,我耐着性子说这些,既不是对这感兴趣,更不是准备研究它。只因为后面说到朱熹的为人要用这些术语,我只好勉为其难地学一学,列位看官也就将就看看吧。不过我估计看官也是不多的了。

那么,接下来,就来说说朱熹这个人吧。

朱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还是从两则野史里的绯闻说起。这两则绯闻我想很多人都听说过,

关于朱熹的绯闻故事,一个是这样的,说有一回,他半三更的在房间里苦读圣贤书,这时候一个美女出现了,说是慕名前来拜师。这个美女当然美不胜收,难得的是又无比聪明,于是朱老夫子高兴地收了这个女弟子,很快与这个女弟子名叫胡丽娘的打成一片,结果后来被发现,原来这是一只狐狸精。这个故事最早在什么地方出现好象已经无考,但是民间的传说却有鼻子有眼睛的,当然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纯粹只是一个胡编乱造的故事,据我的猜想,无非是拿这个古板的老头儿开个玩笑而已。

还有一个故事,是他与妓女严蕊的故事。中国古代的名妓,基本上是诗书画色都要佳绝的人,严蕊也不例外,她是南宋时浙江天台(今浙江临海)的营妓,据说她聪明美丽,才思敏捷,棋弈、歌舞、丝竹、书画、色艺冠绝一时。她的一首《卜算子》很有名气,想必大家都曾见过: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而朱老夫子则是一个道德文章都十分严谨的文人,他们俩的绯闻,据考证最早出现在洪迈的《夷坚志庚》。咦,洪迈是个什么?据记载,他做为外交使节前往金朝时,曾经下跪叩头乞怜,大失宋庭脸面。当时有一首太学生写的《南乡子》,说的就是这个事:

洪迈被拘留,稽首垂哀告敌仇。一日忍饥犹不耐,堪羞!苏武争禁十九秋!

厥父既无谋,厥子安能解国忧?万里归来夸舌辩,村牛!好摆头时便摆头。

根据我老人家三代祖传的观人秘诀,凡是对外奴颜婢膝的货色,对内都是耀武扬威,不可一世。朱老夫子一生洁癖,自然与这些人搅不到一个缸里洗澡,互相之间的嫌恶势所必然。这么一来,我们也大体可以猜想得到,所谓的朱熹和严蕊的绯闻云云,基本上是不大可靠。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绯闻呢?

在我依稀有点懂事的七十年代,即使是小学里的男女学生也是不大说话的,更遑论交朋友了。八十年代也是这样,一直到九十年代前后,才显得自然起来。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个人要自己发臭的话,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搞点“生活作风问题”。现在的年轻人对这件事十分不以为然,他们甜甜蜜蜜,想脱就脱,想睡就睡,根本就无法理解我们的父辈们年轻时代的性压抑心理。可以想见,在离我们更久远的宋代,“生活作风问题”这个罪名是何等具备杀伤力,更何况,朱老人家一辈子最注重的正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问题。可见,朱老先生的绯闻云云,不过是他的敌对者喷给他的粪而已。

一个人,要在这个世上生存,难免要交些朋友,更免不了要得罪一批人。朱熹是个清道徒式的古代文人,他性喜读书,向往先贤,自然免不了时时处处以先贤为榜样。他还是个很喜欢教育的人,他为官地方的时候到处办学馆就是一个例子。喜欢开馆教书,从正面来理解,他是个很有正义感、勇于承担责任的人,但是从另一个意义上说,他同时也是个好为人师、喜欢清名的人。这是文人的通病,本来无伤大雅,但是他的传道,却与南宋黑暗的政治现实构成了矛盾。孔夫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很让官僚们受用,所以后世孔老夫子大受欢迎,在孔庙里吃了几千年的冷猪头。可是朱熹却努力使民知之,这样一来,使得官僚们的可恶嘴脸极可能暴光于世,而事实上也是如此,学生们一多,对于朝廷的非议也就更多,前面那首《南乡子》就是最好的例子,当权的当然恨之入骨。

书生的政治理想永远都是简单明了,从来没有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君子之交淡如水,与官场的文化是格格不入的。朱老夫子要教世人以君子之风去做官,用要求君子的一套去要求这些在尔虞我诈的官场里摸爬滚打出来的大人们,显然很不明智。所以,在他生前和身后的好长一段时间里,程朱理学被列为伪学,提倡修身养性、清白做人的朱熹也被搞成一个臭不可闻的伪君子,在南宋百孔千疮的思想病体上又狠狠戳了一个大洞。道德变成虚伪,道学家变成人人喊打,好容易有了点思想的民众,很快就在一片喝骂的海洋里失去了方向,转过头来,反而对朱老头的小道消息大感兴趣,重新回到快乐的八卦生活里。

凭心而论,朱熹是个十分严谨的古代大儒,他的思想本于孔孟,又吸收佛道精髓,对于道德的认识,对于经世的认识,都是一个新的高峰,他的学说致力于“人道”与“天道”的协调,透露了要求统治阶级公平、公正、公信的希望。从他一生的景况看,我相信他对于自己的信念是坚持不懈的。但我也相信他同时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也有七情六欲,娶妻生子、包包二奶(小妾),这是男人都会做的事情,况且那个时代并没有规定一夫一妻,并不是什么桃色新闻,传说中所谓的朱熹妻妾成群的事,就算是真的话其实也十分正常,只不过用我们现在人的眼光看来有些不解,老实说,我老人家还很有点生气(当然很有妒忌的嫌疑)。后来的统治者为了争取读书人,把朱熹拔高到常人不能企及的程度,名是尊崇,其实,在我看来,又何曾不是对他的污蔑呢?可惜的是,后世的读书人被统治阶级忽悠得晕头转向,真以为朱老夫子是个不近人情的圣人,咬牙切齿之余暗骂他是伪君子,唉,虽然我不知道朱老夫子的在天之灵吹胡子瞪眼睛的样子是怎么样的,但是我至少有把握知道,这样一来,所谓的真善美其实已经是昨日黄花,人欲横流也是势所必然,朱老夫子一生倡导的公平、公正、公信的行事规则,早就又被偷梁换柱,换成统治愚民的千古不易的法术了。

在一个上下精通权术的社会里,谈什么理想主义?可怜的朱熹,一辈子重视名节,最后传洋得最多的正是那些子虚乌有的绯闻故事,连我这样一个十分贤良、堪称宇宙道德模范的现代孔夫子,对这些道听途说的故事也说得津津有味,写了好几大张。嘿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