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和饮食

2008-06-16 13:07 | 作者:晨暮随心 | 散文吧首发

饮食是否调和,对于人的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因为人的脾胃主运化,是各个脏器的根本,全身的气血、营养、津液皆源于此。祖国医学认为,饮食调和才能脾胃安泰。因此,我们要注意养成好的饮食习惯,克服不良的饮食习惯。

食宜早些。人体经过一的睡眠之后,肠胃空虚,早晨起来需要进些饮食才能精力充沛。晚餐也不宜迟,因为饮食消化有个过程,如果食后即睡,极易引起消化不良,导致慢性胃肠疾病。一般说来,午饭宜在午前,晚饭宜在日未落之时。饭后应活动一些时间,以免饮食停滞于胃脘。

食宜缓些。饮食细嚼慢咽,能使唾液大量分泌,其中含有淀粉酶、溶菌酶以及分泌性抗体等物质,不仅能够帮助消化,而且有杀菌、抗病毒等作用。并且通过细嚼使食物磨碎,这样可以减轻胃的负担,促进胃的消化。

食宜少些。饮食过量,容易损伤肠胃等器官。特别是肥肉、烈酒、油腻、荤腥等食物,不容易消化,最能伤人的胃气,引起胃肠、胰腺等方面的疾病,如急性胃炎、急性胰腺炎等。

食宜暖些。人的畅胃喜暖而恶寒,凡是饮食中的生冷食物等皆宜少吃,以免腹痛、呕吐、腹泻等疾病发生。特别是体虚胃寒的人,更应该慎重。当然食也不可太热,以免伤及咽喉、胃脘。

食宜软些。坚硬的食物难以消化,而筋韧以及半熟之肉,则更容易伤胃,尤其是年高胃弱之人,极易因此患病,所以,需将食物煮烂食用。

食宜淡些。所谓淡食,并非指没有滋味的食物,而是指五味要淡,酸、甜、苦、辣、咸,不可偏嗜,并且要少吃厚味油腻,应该以素食为主。《黄帝内经》告诫人们应该“谨和五味”,不要偏食。《素问》中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食;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骶刍而唇渴;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抱朴子》一书也指出:“酸多则伤脾,苦多则伤肺,辛多则伤肝,咸多则伤心,甘多则伤肾”。因此,节制饮食,多吃淡味,于健康大有好处。

切忌“口重”。民间常常将吃咸称为“口重”,而“口重”不利于身体健康。食盐对人体的作用:一是调味;二是提供维持正常生理代谢功能的钠和氯。钠和氯主要起维持酸碱平衡和调节渗透压的作用,氯也是合成胃酸的主要原料。尽管如此,食盐却不宜多吃。

许多资料表明,吃盐过多的人高血压、冠心病,脑溢血甚至癌症发病率都明显增高。有人对50岁男性高血压患者的病情与吃盐量的关系进行调查之后,发现吃盐量与血压升高成正比。如果每天吃盐量不超过10克,到50岁时的最高血压才在140毫米汞柱以下;每天吃盐量如果为25克,50岁时的最高血压可达到160毫米汞柱。可见,对于防止高血压、脑血栓等疾病,采取限制吃盐要比多吃蛋白质和不吃肥肉等措施更为重要。

婴幼儿以及发育期的青少年,更要养成“淡”食习惯。由于婴幼儿肾脏发育还不完善,没有足够的能力排除滞留在体内的钠离子,这样必然会导致钠钾比例失调,进而影响心脏功能。因此,婴儿以及处于发育期的青少年,过多吃盐同样会给身体带来危害,严重时有可能损害肾脏和心脏。

那么,一个人每天吃多少盐合适呢?专家指出,人体每天只需摄入2到3克食盐即可达到生理需要。对于这种需要,即使不吃加盐食物也能保证,因为新鲜的土豆、西红柿、鱼、肉和清水中都含有不少的氯化钠。而在大量出汗等特殊情况下,则可以把饭菜做得稍微咸一些,或者在引用清凉饮料时,每百克水中加入0。2到0。3克食盐,就可以补足人体的生理需要了。

现代医学认为,食之过酸,会破坏体内的酸碱平衡,特别是老年人的血液,需维持酸碱平衡,保持肠胃清洁,减少毒物吸收。如果血液变为酸性时,则可能会引起酸中毒;食之过咸,势必口渴大饮,加重心脏负担,使得心肾功能早衰,并且会引起血管硬化,诱发高血压等病;食之过辣,助火散气,特别是体质虚弱的老人更容易在胃肠内积热,导致生疮长痔和牙龈出血、牙齿松动;食之过苦,损伤脾胃,食欲减退;食之过甜,容易导致身体发胖,胆固醇增高,患冠心病、高血压。

《周礼》指出:天多用一点酸味;天多用一点苦味;天多用一点咸味;并且要用甘味来调和他们。这些主张与现代人们提出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主张相似。因此,在日常饮食上,如果人们注意用五味来调和身体的阴阳平衡,做到五味不偏爱,饮食有节制,便可以达到五脏不早衰,防病养身,延年益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