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食客

2008-06-16 13:07 | 作者:晨暮随心 | 散文吧首发

秋战国时期,不少豪门贵族为一时之用,广收“门客”。一时间“养客”之风十分盛行,攀比之势也不断升级。乃至有了孟尝君的“门客数千”,有了吕不韦的“食客三千,家僮

万人”;有了信陵君、平原君等因收养“食客”而闻名的“战国诸公子”。于是乎天下许多“貧

乏不能自存者”便频频使人嘱托“寄食门下”。一旦成为豪门食客,便是捧上了铁饭碗,只管吃饭,无须作为!

诚然,古代的食客有不少身怀绝技而无用武之地者。然而,孟尝君的数千食客中,像冯谖那样敢于主动请缨,能为主子尽责收債,又能为主子买得人心、树碑立传的能有几个?能自告奋勇使“鸡鸣狗盗”之术,救孟尝君于危难之时的又有几人?而门客中无所事事,混饭吃的充数者却多之又多!

在生产力还很底下,分配制度也不健全的战国时期,豪门收养食客却也无可非议,用传统的文化和观念来解释也溯之有源,师出有门,可谓是“养兵千日,用于一时”。而在生产力快速发展,分配制度比较健全的今天,用经济学法则来评价,却经不起简单一算,因为投入太多,回报太少,是正宗的亏本生意。

往事俱往,尚可不提。值得一提的是,今人非但不戒,反而效之犹酣。现在臃肿的部门,重叠的机构,过剩超编的人员,在浩浩“皇粮大军”中不是正在充当着今朝政府的食客吗?一些地方,一些部门,纷纷扩编增员,频频“圈地盘”、“做牌子”,不也正是因为裙带复杂,人情难挡,“寄食门下”的“食客”太多的缘故吗?

由于僧多庙难拆,只好拆了庙宇又建寺;僧多粥少,也只能掺些“水”去凑凑数。从而导致历次机构精简举步维艰,减员分流困难重重。

这,便是当今的“食客”现象。

(曾于2000年9月17日发表在《井冈山报》文艺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