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世的忧烦

2008-06-16 13:06 | 作者:晨暮随心 | 散文吧首发

我从山中来,带来兰花草

种在校园中,希望花开早。

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

兰花都依然,苞也无一个。

眼见秋天到,移兰入暖房。

朝朝频顾惜,夜不能忘。

但愿花开早,能将宿愿偿。

满庭花簇簇,开得许多乡。

——胡适《希望》

《希望》这首诗作为一首优秀、亲切的歌曲,可能人人都知晓,人们能从它的旋律中看到希望,能从它的歌词中体味到作者的用心良苦。那不就是人世间的一点点小小的要求吗?可是它的作者是谁?到底是谁有如此看似简单而又确乎渺茫的愿望呢?究竟他的愿望有没有实现呢?也许你没有想到,他就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一代国学大师胡适先生。

作为这样一首不是有很多人知道的诗歌,它究竟有什么内涵,作为这样一为知名人士,胡适他究竟想说什么?他的心中充满多少烦恼与哀怨、想与希望?《希望》是胡适晚年所作的一首诗,这其中一定隐藏着他一生的暗语。他没有开口说话,而是把心交给了几行文字。或许他把这一生所有的情感都倾注给了这几行文字,这首很少人知道的小诗。

乡情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胡适的故乡在安徽绩溪,是个“邑小士多,代有闻人”的胜地,历史上风流人物辈出。胡适的故居坐落在绩溪上庄村,它始建于光绪二十三年,是座两层小楼,其建筑传统、淡雅、朴实能体现出主人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然而其室内装饰却十分精彩,无论砖雕木刻,其清一色以兰蕙为主体图案。其图不用浮雕不用镂刻,采平阴刻,铸成“白文”来展示兰蕙的品格。恰恰胡适也就是在这兰的幽香中读书释卷品位人生的。他从牙牙学语到混沌出开的俏少年,在此生活了九个秋,美丽的兰蕙一直与他相伴。兰蕙花绽放时,花枝相映、枝茎交合,无牡丹绚烂,却少其姿:少秋菊傲放,却有其雅秀,那芳香丽质一直熏染着小主人的心灵世界,一直在为他开放着一个理想的王国。兰也许是胡适一生的梦乡。诗歌中说:“我从山中来……”没错,他是从山中来,是从山野中走出来,是从一个生有兰花的地方走出来,他携带的不仅仅是兰花草,还有他的梦想。然而这一切的一切最终却化为了一汪眼泪,化为了一个天涯游子一生的思念。“叶落归根,狐死守丘”他怎能不想那片生他养育他的土地,更何况那里有他的兰花,有他的希望,或许兰花也就是他此时唯一的希望吧!

亲情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胡适被称为国学大师,他是以文学的光辉剧终的。然而他的一生却记录许许多多的悲欢离合。胡适的父亲过世时,胡适才5岁,而其母亲冯顺弟也才只有23岁,她饮含着丧夫的痛苦,用眼泪来浇灌小胡适,她把一生的希望都寄托在胡适的身上,她不惜出高出几倍的钱给塾师,为的就是请先生多给儿子“开小灶”,为了督促胡适用功读书,每天东方刚泛白,她便喊醒小胡适,为他上早读课:一一指出昨天他说错了什么话,做错了什么事,等他反省认错后,勉励他一番,再上“早学”。晚上还要“念夜书”。而胡适每天早上醒来,总发现母亲早已经坐在床上了,从来不知道她醒来已多久了,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然而小胡适把这一切都深深的埋进了心底,谨尊母亲的教诲,努力学习。他必须要尊敬他的母亲,直到所有的思念都溶解成漫天的白,铺天盖地,直到他最终不得不对岁月低头。他没有理由不他的母亲,因为她已经把一生都给了他,胡适曾感动的称颂母亲为“我的严师,我的慈母”他说:“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也许这也是后来胡适无爱婚姻的原因,“兰花都依然,苞也无一个”,兰花不再开,母亲已不在。

爱情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勾。”胡适的爱情与婚姻是痛苦的,是印有时代悲剧性烙印的。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胡适,在自己的终身大事上既不敢“改良”更不敢“革命”,他只自慰道:“宁愿不自由,也就算自由了。”他必须收起“逆心”奉行“心”,以求得安心了,这是一出悲剧。“但愿花开早,能将宿愿偿。”他的宿愿是什么?最终是否得到了补偿呢?他与小脚村姑江东秀的结合是时代的悲剧。他们之间没有任何爱情可言,这正是胡适终生抱恨的所在,希望大,失望也大,这在胡适日后的情感纠葛中是可以窥斑见豹的,他与当年江东秀的“女伴娘”曹诚英在6年后竟发生了恋情,与江相比,这位新女性当然与胡适更相配,有更多的共同兴趣和话题,东窗事发后,江持刀相逼,胡适对他的无爱婚姻的抗争也只好以败北告终。“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抑或是受欧美文化的熏陶,1914年他与为艺术而献身的洋小姐韦莲司结识了,湖滨散步、月下谈心,双双坠入爱河。胡适曾感慨“此时君与我,何处更容她”,然而这份爱情最终还是以徒收一枚无花果而结束。在他留学的岁月中,另一个扣开他爱情心窗的是才女陈衡哲,但是因他恪守“朋友之友不可友”的绅士风度而“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

乡情、亲情、爱情共同浸透了胡适的一生。尘世的一切忧烦已不容他的暮年之躯再为此而沤心沥血了,他只能把一切都交给一首《希望》了。诗末段“眼见秋天到,移兰如暖房”也不乏为此而感伤。1962年2月24日胡适在台湾逝世。他的一生的无爱婚姻是令人同情的,他把所有的无可奈何都留给了明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