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孔子

2010-11-25 14:34 | 作者:杨柳岸 | 散文吧首发

随着国外越来越多的孔子学院的建立,中国的孔子在国外也是一天红似一天。我们不由得心存这样的怀疑:孔子真的有这么大的魅力?孔子真的走向了世界?答案是肯定的,孔子走向了世界,但是这绝不是百家讲坛式的泛滥,也绝非芙蓉姐凤姐式的炒作,孔子能“重出江湖”绝非偶然性的事件。

现在是我们重新了解孔子的时候了,想想到时候老外对孔子的了解比我们还要多,那岂不是很出糗的事情?但是,如果孔子在你心目中还是那个整天之乎者也,满口礼义廉耻的老头形象的话,那你就有点out了!如果你对孔子的认识还停留在“有朋自远方来”的话,那你就很out了!如果你觉得孔子只属于那个遥远的时代,那你就是非常非常out了!

其实我们深有体会,特别是在大学里,我们可以说是有选择老师的权利。所以一个老师的水平如何不用任何人去评价打分什么的,就看看上课的人的多少就行,当然还要排除那种靠点名来拉人气的现象。孔子当然是不点名的,但是还能争取到三千弟子来听他讲课,所以孔子绝不是个乏味的老师。

孔子会时不时在他的学生面前耍耍小赖。在《论语﹒阳货》里有这样一章的记载:“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大意是说孔子及弟子到了武城这个地方,听到城里有歌声,孔子认为武城的人民还没达到能用诗歌熏陶的地步,于是说了那句:“割鸡焉用牛刀”,明显有轻视的意思。子游本就是个善辩的人,听到老师这么说,马上想到用孔子曾经说的“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指挥”这样的话来反驳。孔子当然也是意识到自己的失误了,但又不愿意承认错误,只得马上改口说“前言戏之耳。”这不是耍赖又是什么呢?但是这样的耍赖不也更让人觉得亲近随和吗?

孔子还很喜欢使用“欲擒故纵”这一招来教育弟子。在《论语·先进》:中有这么一段记载: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首先孔子也是带有轻蔑的语气随口问了句:由怎么要到我这里来鼓瑟?当下门人弟子听老师这么说,肯定就都认为子路学艺不精,所有都不敬重子路了。孔子可能是了解到了这一情况吧,于是在后面补充了一句说,“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却是扭转了乾坤,要知道,在三千弟子中,孔子的得意门生就72个,我们可以想象,孔子评价弟子的要求是很高的,要是把“入室”说成是学问的极致,那么由离这个极致也只差那么一小步了。这样的评价不也是很高的么?在书上我们看不到之后的事情是怎样的,但是孔子的这招欲擒故纵法肯定是为由争取到了不少的人气的。

除此之外呢?孔子也是个十分直爽的人,对于老朋友,他也是不会客气的,该骂的骂,甚至还会“体罚”。我们来看看《论语·宪问》里的一个小片段: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这里是说孔子见到他的老朋友原壤看到自己去拜访,不但不迎接,而且坐相十分不雅,不合礼节,于是孔子毫不客气地骂了他那么些话,说他年少的时候不父母,年长的时候又没有什么著作什么的留下,他认为这样的人“老而不死,是为贼”了。不仅如此,末了,孔子还要“以杖叩其胫”以示惩戒。看到这里,孔子就不再是那么神秘了吧?孔子也会生气,孔子也会骂人,甚至会耍赖,还喜欢和学生们玩玩小幽默,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嘛!

孔子能对我们造成这么大的影响,而且几千年都不间断,我想并不是因为孔子的神秘,也不是因为他是一个圣人,相反,就是因为他是一个普通的人。我们读他的著作,首先能读出他的随和,读出他的七情六欲,也能读出他首先作为一个“人”而不是“圣人”的喜怒哀乐。其次读到的才是他的理论和至理名言,而这些又恰恰都是以他本身的生活状态为基础的,我们只要一以貫之,那么很多棘手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要是我们都能用这种心态去解读我们的先贤圣哲,也许我们在某些方面还可以和他们达到心有灵犀的感觉,在会心一笑的感悟中,洞悉到他们的哀愁苦闷、悲欢离合,在依稀境的历史会晤中,觉味出那些关于浪漫的幻想,那些关于历史的传承。

评论

  • 西岳:悲哀
    回复2011-04-05 02:54
  • 西岳:你是中了衙门和那些老爷的圈套了。
    回复2011-04-05 02:55
  • 天下无形:又是一个独尊儒术的年代。当然需要扩音器。
    回复2011-09-18 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