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弈和妥协,平衡与制约

2008-06-16 13:06 | 作者:晨暮随心 | 散文吧首发

??为了避免旅途的枯燥与乏味,儿子给我买了一本翰林掌上电子书,里面预先装载了三联书店于1997年至2006年出版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丛书:《历史深处的忧虑》、《总统是靠不住的》、《我也有一个想》和《如彗星划过空》。??从2月1日至4月3日的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我是真正地被她迷住了;每次一上火车,我就急不可耐地打开阅读;卧铺车厢熄灯以后,我仍然借助于电子书液晶屏幕的微弱反光,咀嚼着消化着字里行间的微言大义,直到凌晨;即使在宾馆房间里睡觉,我也要躺在床上阅读思考许久许久才能入睡。??我个人觉得,文字这东西本身不能作为职业,人必须要有其他职业而只是把文字作为一种好,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是思想的竞技,而不是迫于生计的勉强码字。现在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几乎都是从一件小事揭示出一点或励志或纯情的小道理,常常是隔靴搔痒华而不实。如果把这样的文章集体对照来读,看过前几篇就没有再看其他篇章的欲望了,因为都是一个模式克隆出来的东西,经不住推敲。??如果一个人,或者美其名曰的自由撰稿人,老是为生计为金钱而码字,这样生产出来的作品,能成为经典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我们大部分人就是读这样的泡沫文字长大的。时间长了,我们就会像吸鸦片烟一样,对这些没有灵魂的文章放松警惕。这些无害但又无用的文字,其实就是没有多少营养的精神快餐,不能滋补滋润我们内心世界。??作者林达于1952年出生于上海,1978年进入大学,后来旅居美国。《近距离看美国》以信件的形式,用朴素平实而富有魅力的语言讲述着美国的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故事,生动地介绍了美国法律和政治制度的思想原则、建立与发展过程、操作方式和历史价值。美国政体对公民权利和自由的保障固然重要,可是,更重要的是必须同时理解,美国民众是如何为此支付了沉重的代价。??为什么具有5000年辉煌文明的中国总是处于一种发展——破坏——再发展的循环,而历史暂的美国却能够不断扩张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表面上看,美国的宪政制度是各种力量妥协的结果;但是归根结底,人类的发展就是不断搏弈的结构。那种激进暴烈的革命是很让人激动万分热血沸腾的,但必然是极具破坏性的。只有社会平稳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提高。成天搞政治、玩别人、不做事,当然没有别人发展的快!??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又变回到从前,一个执拗而单纯孩子,心中充满好奇和兴奋,一边在海边玩耍,一边总想多拾几枚五彩的贝壳,并且迫不及待地要展示给朋友分享。??200多年前,有这样一群“自由散漫”的人:他们因为不满意自己的“祖国”对自己生活方式的横加干涉而揭竿起义,同当时世界上国力最强的国家进行了一场恶战,最终赢得了新生国家的独立。独立之后,这群人最先想到的,不是如何把这个国家政权巩固,保证“基业常青”,而是如何避免巨大的国家机器不被当权者(其实当时就是他们自己)再次利用,重新成为压迫人民自由的工具。??他们对此是如此的恐惧,以致于这个国家在独立后的几年内一直没有建立中央政府,听任各个州各自为政。因为他们深知,巨大的国家机器一旦运转起来,若没有良好的制度引导,很容易就走向初衷的反面。??但是一个国家没有中央政府是不切实际的,国家和人民之间的矛盾是必须解决的。这群人经过冥思苦想之后,决定从制度上限定国家的权力,彻底保证人民自由的权利。他们起草了一部宪法,描述这个国家的政治构架和公民权利。在所有的州都同意并签署这部宪法之后,这群人才依据这部宪法开始建立这个国家的中央政府以及三权分立的政治结构。??200多年后,这个国家已经成为了世界上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国家,移民涌入最多的国家,或许,还是世界上自由的国家;在这个国家里,言论、集会、出版均不受干涉,成年人还可携带枪支,并可自愿成立或加入目的不同的私人民兵组织。200多年前那群人起草的宪法依然维持着这个国家机器的运转,只字未改,只是补充了更为详细的几条修正案。??这群人的头叫“华盛顿”,这个国家的名字叫“美国”。??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美国可能是我们除了中国以外了解最多的一个国度;但正如已知越多未知也就越多的道理一样,美国可能同时又是我们疑问最多的国度:美国人为什么那么富裕?为什么美国的犯罪率那么高?为什么美国人可以随便带枪?美国言论自由究竟自由到什么程度?美国人那样的“自由”不会导致社会混乱么?为什臭名昭著的3K党也可以赢得官司?为什么一件简单明了的刑事命案却久判不决甚至眼睁睁地让凶手逍遥法外?为什么……??《近距离看美国》的文字流畅易懂,内容涉及美国的历史、日常生活、法律制度等多个方面,着重介绍了美国宪法在对整个美国社会正常运转的保障作用,美国人对言论自由、个人财产不受侵犯、枪支携带权利等基本条款的理解,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了解美国政治制度、了解宪政思想、了解个人权利等内容不可多得的一本好书。??从1997年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的第一本出版到今天,已经十一年了。我想,“诚实”著文已然是林达的标志。我还记得林达在他的《历史深处的忧虑》一书的序言中谈到他看待中国和美国的角度。他说,站在“边缘人”的角度,他发现中国和美国这两个文化大国有着各自圆满的价值体系,甚至有各自不同的语汇、语境和逻辑。他意识到,在这样基础上的文化对话,只可能是痛苦而吃力的。但是时间长了,他发觉,当自己与中美两种文化都保持着一个不远不近的距离的时候,这两种文化就化为了风景,并且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意义。我觉得,这就是诚实和轻松的态度,也是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书籍的特色。??有人说,林达的书好是好,文字朴素,逻辑严密,且总能以小见大,只是总感觉把美国描绘得太理想了。这倒让我想起小时候的经历了。记得那时候的《中国少年报》常年连载一栏漫画,题目叫“社会主义好,资本主义糟”:我们这儿的毛孩生活幸福,美国的毛孩供人观赏;我们这边节日快乐,美国的穷人在动物园扮狮子老虎逗有钱人开心。恐怕不少人跟我一样,内心深处还是幼年时候留下的印痕吧???通过林达的书我学会了怎样去思考。如果说林达的书中描绘的是一个理想中的美国,那么这也是不断面对困境不断探索中的理想。因为,人类终归需要理想。通过林达的描述,我们知道,美国的社会是在探索与实验中不断完善起来的,美国的精英和民众珍惜的和放弃的、以及愿意付出代价的,都出于对自由的渴望。就像林达在《如彗星划过夜空》的结尾所写的那样:“他们相信,他们可能要走一段弯路,可能有一段倒退,可是任何威胁只能阻碍人们追求自由的道路,却不可能堵死它。也许今夜没有星辰,可是他们相信,在云霭之上,依然有群星在太空闪亮。”??我终于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在人类精神的花园里,只有容得下杂草萋萋,才可能得到珍花奇卉。(2008年4月10日星期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