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红颜(十三):以身许国之西施

2010-08-09 09:52 | 作者:闲看花落 | 散文吧首发

(说明:从这篇开始,把“古代女子悲歌”改为“悲情红颜”,名字改了,但属同一系列。)

西施,原名施夷光,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秋战国时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山下苎萝村(今诸暨市城南浣纱村)。苎萝有东西二村,夷光居西村,故名西施。她家的附近有一条清澈见底的溪流,她经常到那里洗衣浣纱,所以又称她为浣纱女。

作为贫家女,西施常随父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西施天生丽质,聪慧异常,虽然每天经受风吹日晒,但她依然面若桃花,肌肤如玉。再加上苎萝山一带自然山水的滋养,西施出落得像天仙美人一般,常常引得十里八乡的男人们偷偷前来观看。

西施是个自尊自爱的女子,每当有陌生男子在不远处注视她时,她要么躲避,要么大方的做着自己的事,不把那些男人放在眼里。时间久了,那些男人,也就知趣的走开了。

在那个闭塞的山乡,西施就是一朵美艳的花儿,她以超凡脱俗的美,愉悦着周围人们的目光。家乡人因出了西施这个美女而沾沾自喜,到处传扬她的美貌。女孩子们喜爱西施,也嫉妒西施。她们模仿她,赞美她,可怎么也学不出西施那种独特的美态。

关于西施的美,有两个典故。一是说她有“沉鱼”之美。

一天,西施和几个村姑到溪边浣纱,她窈窕的身姿,如花的容颜,莹白的肌肤,都倒影在清澈的溪水里。手洗轻纱,水波轻漾,夕阳晚照,鱼儿戏水。当西施洗完最后一件纱衣,站在溪边时,竟然有几尾鱼儿呆呆的看着西施,在水面上忘记了游水,继而又沉入水底。同来的女伴们看到了,说:“你看,西施多美,连鱼儿也自愧不如,害羞的钻入了水底。”女伴们,回到村里后,说开了这事。从此,一传十,十传百,西施这个“沉鱼”的代称,在附近流传开来。

这个典故说明西施的确太美了,但我想它多是后人的杜撰,事实是不确的。

庄周在《庄子•天运》里记载了“东施效颦”的故事。故事中说,西施患有心口疼的毛病。每当病发时,她就会手捂胸口,双眉紧皱,可这样更显出她的娇柔妩媚,楚楚可人。同村有个丑女东施,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手抚胸口,皱着眉头,装腔作势,在人们面前慢悠悠的走着。村人看了,都厌恶的远远走开了。

可见,西施简直就是村人心目中的美神,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甚至是病态和愁容都是无与伦比的。那种天生丽质,是邻家女学不来的。

关于西施的美,后世的文人雅士也纷纷吟诗写词颂扬。

李白在《咏苎萝山》里称赞西施:“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在描写西湖的秀色和妩媚时,也把它比成西施,这从侧面说明了西施的秀美。现代诗人张志真在《西施美》一诗里更给西施高度的评价:“范蠡审美世间无,管庄名篇早记述。若问西施有多美,露戴妃总不如。”

可见,西施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后世人们的心目中,都是绝色倾城的美女。

若西施仅仅貌美,而与吴越的政治挂不上勾,她也只是一个山野里不染尘埃的村姑丽妹吧。这样,她就永不会进入历史,走人人们的视线。然而,命运偏偏弄人,在吴越争霸的历史背景下,她很快的被推向了政治的风口浪尖。

这是西施的幸,还是不幸?

西施处于春秋战国时期,那时诸侯争霸,大国吞并小国,小国之间相互攻伐。所以,战争连绵,纷争不断,历史上演着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大剧。其中的吴国和越国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争斗,吴欲争霸中原,必先征服越国,以解除其后方威胁,越欲北进中原,更必先服吴才有可能,因而引起延续二十余年的吴越战争。

周景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槜李之战(今浙江嘉兴),吴王阖闾阵亡,因此两国结怨。过了两年,阖闾之子夫差为报父仇与越国在夫椒(今江苏太湖中洞庭山)决战,越王勾践大败,仅剩5000兵卒逃入会嵇山。

勾践采纳了范蠡、文种的建议,向吴王求和。伍子胥表示反对,吴王夫差没有听从大夫伍子胥“杀掉勾践,以绝后患”的劝告。吴太宰伯嚭既贪图越王勾践的财货,又嫉妒相国伍子胥的功劳,极力怂恿吴王答应越国的请求。夫差却听信了奸臣伯嚭的话,最终允许求和,但条件是越国必须臣服于吴国,并要勾践到吴为奴三年。

勾践夫妇带着范蠡来到吴国当马夫,为吴王“驾车养马”。每天早上喂马擦车,以备夫差田猎,游玩;晚上栖身于石屋,守在阖闾的坟旁,期待三年一过,重返越国。勾践装得十分老实忠诚,不让夫差看出他有任何复国的蛛丝马迹。一次吴王病了,勾践对夫差说:“臣在东海,曾习医理,观人粪便,可知病情。”于是勾践亲尝夫差的粪便,为他辨病,这让夫差大受感动。吴王看到勾践这样忠心,就将他放回越国。

勾践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并在文种、范蠡辅佐下,制定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长期战略,企图东山再起,报仇复国。另一方面,范蠡根据吴王夫差好色的特点,在全国遍访美女,企图送到越国,迷惑夫差。

西施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被推上了政治的舞台。

我们来了解一下范蠡。

范蠡,春秋战国末期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他出身贫寒,但聪敏睿智,胸藏韬略,年青时,就学富五车,上晓天文,下识地理,文韬武略,无所不精。然纵有圣人之资,在当时贵胄专权、政治紊乱的楚国,范蠡却不为世人所识。

然而,有才之人必有大用。在吴越纷争之时,他一直在悄悄的关注着时局的变化,为自己寻找施展才华的机会。在一天天的等待中,机会终于来了。

在勾践兵败会稽山之时,范蠡投奔了越国。他向勾践陈述了“越必兴、吴必败”之断言,进谏说:“屈身以事吴王,徐图转机。”勾践听了他的分析,大有相见恨晚之憾,于是拜他为上大夫。范蠡陪同勾践夫妇入吴国为奴三年,“忍以持志,因而砺坚,君后勿悲,臣与共勉!”

三年后归国,范蠡与文种帮助勾践拟定兴越灭吴计策,其中一条就是有名的“美人计”。

为此,范蠡带着几个侍从跋山涉水,到民间遍访美女,当他们到了苎萝山一带时,听当地的老百姓说,苎萝村有一个美女,有“沉鱼”之貌。于是,范蠡就悄悄的向苎萝村走去,当他们走到溪流边时,看到一个白衣轻纱的女子,正在溪边浣纱。女子发髻高挽,粉面含春,体态轻盈,像天界下凡的仙女。范蠡看得呆了,不由的在心里嘀咕着:“这乡野之地,竟然有这样美丽的女子!”他揉了揉眼睛,又仔细的看了几下西施,吃惊地张大着嘴巴。

西施猛抬头,也看见了范蠡,她红着脸,低倾着头,继续在水里浣纱。范蠡一表人才,风度翩翩,西施生在乡野,整天和泥腿子们打交道,她从没有见过这样气质非凡的男子,所以,对他一见倾心,不觉脸颊飞红。

范蠡对西施说明了来意,西施虽为民女,但一想到吴越两国兵戎相见,想到越国的会稽之耻,她也就答应了。西施把范蠡带到家里,向父母亲述说了原委,两位亲人也是通情达理之人,虽然舍不得女儿离开,想着可以替自己的国家复仇,也就同意了。

和西施同行的还有被范蠡选中的另一个美女郑旦。西施和郑旦被带到越国,但由于两人都是乡村女子,除了美貌,别无所长,于是,范蠡派人教以歌舞和步履、礼仪等。

经过三年时间的训练,西施和郑旦,再也不是当初从山野里走出来的无知村姑了,她们能歌善舞,步履轻盈,媚态十足,风情万种,气质高贵,足以能迷倒好色的夫差。范蠡认为西施已能担当起妖媚吴王的重任,于是把西施送往吴国。

西施本身聪明美丽,再加上长期的调教,已变成一个资质和智慧俱佳的绝色女子。在范蠡和她共处的三年里,两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彼此深深的爱上了对方。范蠡被西施的美貌胆识和勇气所倾倒,西施也被范蠡的气质和才华所吸引,所以,分别的时候,两人依依不舍,泪眼婆娑。但政治是不能有儿女情长的,西施深知自己的重任,范蠡也在帮助勾践一步步的实现着复国的计划

深明大义、胆识过人的美女西施,就这样被推上了政治的前台。

相传当年西施入吴时,由范蠡陪同,舟从越国会稽出发,顺西小江而行,过苎萝山时已近黄昏。西施望着夕阳西下的家乡,想着自己背井离乡,前往吴国,将委身于吴王,便泪流不止。她的眼前也浮现出和范蠡初次相见的情景,千言万语,无从诉说,她只是深情的依偎着范蠡,不肯前行。范蠡深知西施的心情,可是国难当头,他以国家社稷为重,不能一味的沉溺于妮妮儿女情,于是安慰西施说,吴国灭亡之时,也是我们相聚之日,我一定会亲自去迎你。

就这样,两个相爱的人挥泪而别。

范蠡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将心爱的西施,拱手送到敌国,他是多么的自私;而西施为了帮助范蠡,牺牲了爱情,她又是多么的无私!

情与理,家与国,西施在取与舍,得与失之间,该有着怎么钻心的痛!

西施到了吴国,时刻不忘自己的使命,所以她施展百般媚术,讨夫差的喜爱。她在吴王面前娇柔软语,吴王耳边像有和风细掠过;夫差心情烦躁时,她又会轻歌曼舞,飘飘若仙,让夫差开心;同时,她又讲究衣着步态,打扮起来简直就是害人的妖精。真是一举手一投足,都把夫差迷的神魂颠倒。夫差深深的爱上了西施,一会儿也离不开她,甚至上朝的时候,也把西施带在身边。

西施成了夫差的宠妃。

男人也是有贱性的,一旦有心仪的美女,就会不顾一切的为她倾其所有。所以,一国之君的夫差想方设法的满足西施的要求,他穷奢极欲,大建工程,为的是和西施一起欢乐达旦。他在姑苏建造春宵宫,筑大池,池中设青龙舟,日与西施为水戏,又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欢宴的馆娃阁、灵馆等。西施擅长跳“响屐舞”,夫差又专门为她筑“响屐廊”,用数以百计的大缸,上铺木板,西施脚穿木屐,裙系小铃,在上面翩翩起舞,铃声和大缸的回响声,发出“铮铮嗒嗒”的美妙声音,夫差听的如醉如痴。

夫差为西施大兴土木,不全是为了西施的美貌。吴宫里,一定不乏西施这样的美女,他为何独独对西施这样倾心?最好的解释,就是他深深爱着西施。

无论是君王还是百姓,在感情上大都是相同的,当一个男人爱上一个女人时,她就是他心中的太阳月亮,他会倾其所有,讨她的欢心。只不过,君王可以演绎一场惊世骇俗的风流韵事,甚至把山河社稷拱手他人;而黎明百姓只能执手相看,海誓山盟。

正是夫差的痴心,反误了吴国的前途命运。

夫差爱西施,疼西施,可悲的是,他得到的只是西施的躯壳。进入吴宫的西施,灵魂里披挂着使命的外衣,是个风情万种的妖女,满身都是魅人的邪气。她被宠着,却不爱夫差。没有爱情滋养的女人,即使生活在华堂高殿,奢华显贵,也是可悲可叹的。

李白有诗云:

风动荷花水殿香,姑苏台上宴吴王。

西施醉舞娇无力,笑倚东窗白玉床。

西施和吴王一起在姑苏台上,闻着花香,欢乐宴饮,醉舞强笑,是多么的妩媚风情!但她真的快乐吗?身傍吴王,心系范蠡;身在吴国,心牵祖国。她的心,空荡荡的,却没个着落。

还有什么比心灵的扭曲更让人肝肠寸断!还有什么比情感的荒芜更让人痛心疾首!

从民族大义上说,西施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称颂;但从个人感情的角度,她只是吴越政治的牺牲品,她不仅葬送了自己的爱情,也欺骗了夫差的感情。

吴王自从得了西施,一直住在姑苏台,他整日享乐游玩,忘了国事。大臣见了忧心忡忡,老臣伍子胥前往劝谏,提醒夫差不要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要以国事为重。可是夫差早已被西施迷惑的神魂颠倒,他哪能听进去呢。西施也在夫差的面前说伍子胥的坏话,离间两人的关系。奸佞术宰伯嚭嫉贤妒能,早已对伍子胥怀恨在心,常在吴王面前加害伍子胥。夫差腐化堕落,对西施言听计从,再加上奸臣的陷害,忠诚的相国伍子胥竟被杀害。这样,吴国的政治日趋腐败。

在吴国逐渐走下坡路的时候,越国在勾践的治理下一天天强大起来。勾践回国后,卧薪尝胆,时刻不忘复国,他在范蠡和文种的辅佐下,发展农业,重视生产;训练军队,加紧练武。这样,复仇的计划逐渐成熟

公元前473年,越军大规模进攻吴国,将夫差包围在姑苏山上。夫差自杀,吴国灭亡。夫差死前,才恍然醒悟,认识了西施的真实面目,他对死去的伍子胥羞愧难当,说:“我真没脸见伍子胥!”

可是,一切都晚了。

吴亡后,勾践率军北渡江淮,在徐州大会诸侯,被封为霸主。勾践经过二十二年的辛酸岁月,终于了当年会稽战败的耻辱。而他早已忘了美女西施和郑旦的功劳。

西施终于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但她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西施从被范蠡带走的那天起,就注定了个人的悲剧命运。因为,她身负复国的使命,也就丧失了自我和纯真。她虽然学会了妖惑吴王的各种技巧,甚至成了多才多艺、能歌善舞、倚媚俏笑的女子,但惟独没有自我,不能真正的爱己所爱。这样的人生是可悲的。

所以,从个人的角度说,西施是不幸的,是值得我们同情的。

本真与谄媚,真爱与假情,该是怎样的万箭穿心?该是怎样的愁肠百转?爱人与仇人,祖国和敌国,叫他如何取舍?如何选择?矛盾和痛苦,仇恨和眷恋,欢笑和泪水,让西施如何承受?

一个弱女子,默默的承担着一切,背负着一切。民族大义,家国情怀,西施,我该怎样的仰慕你?倾国丧吴,红颜祸水,我又该怎样的读懂你?

然而,西施又赢得了两个男人真实的爱,这又是她的幸运。

关于西施的下落,流传最多的有两种:一种“沉海说”,认为吴亡后,西施被勾践夫人沉入大海。另一种是“隐居说”,这种说法最早见于东汉袁康的《越绝书》。书里记载说:“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从此二人泛舟五湖,隐姓埋名,过上了隐居的生活。很久以后,在山东陶地出现了一位陶朱公的巨富,其妻美艳如花。据说,这位陶朱公就是范蠡,他的妻子就是西施。经历了政治上的大风大浪,我真的希望西施和范蠡能携手相牵,相爱终老。

西施,一个绝色女子,在吴越争霸的历史上,演绎一场“美人计”的风波后,退居历史舞台。对此,后人褒贬不一。有人颂扬她忠诚的爱国情怀,有人则骂她红颜祸水。

李白《西施》诗云:“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李商隐有诗:“肠断吴王宫外水,浊泥犹得葬西施”。皮日休也写到:“不知水葬今何处,溪月弯弯欲效颦”。几位诗人对西施是很同情的。

王维在《西施咏》里写到:“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这种身份地位的巨大变化,是西施的幸,还是不幸?人生沉浮,世事变迁,炎凉世态,有几人懂得,西施在繁华的表象下,一颗幽怨的女儿心。

更有人认为是西施误了吴国,对此罗隐有《西施》诗为其辩冤:

家国兴亡自有时,时人何苦咎西施。

西施若解亡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崔道融在《西施滩》里也为西施鸣不平: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的确,我们没有理由责怪西施,给以她的更多的应该是理解和同情。

当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恰在网上搜到了一首歌曲《西施》,那缠绵幽怨的旋律在我的耳边循环播放着:

浣纱清溪

柔指纤细

鱼儿沉水为你迷

吴王江山为你弃

情系使命

依然美丽……

吴越故事只要有了你

江山就会更美丽

吴越故事如果没有你

历史不会再传奇

是的,吴越故事里正因为有了西施,才更具传奇色彩。

定稿于2010.8.9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