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恭

2010-03-15 05:34 | 作者:犹抱琵琶半遮面 | 散文吧首发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终于见到在偏僻山村的角落里的那个管婆。因为不喜欢外人打饶,她几乎于丗隔绝。她唯一可以说话的就是村里的那个巫师.可能有眼缘,巫师很信我,答应代我去见她。其实我已经等的不下很多次了,巫师说看我的惠根是否通畅(她很神,神得让我着谜好奇.)

在路上巫师千叮咛万嘱咐,让我不要多嘴,不许提问。我很紧张也很激动,压着自己的情绪.

管婆斜坐在门旁,眼睛茫然地看着远方,已经九十多岁,她是在溥仪登基时出生的。可以看的出年青时样貌不一般。刚好是吃晚饭的时候去的,有幸的是吃到一顿特别的晚餐,就因为这个,她讲术她小时候在杨姓家族做丫头的一些事情.

她漫不经心有一句想一句,在说一句,象在沉思,又像在回忆。第一样的困难是吃饭,第二样的困难出虚恭.{我很想问她什么是虚恭,可我使终都不敢问}.伺候主子可真不容易(她的主子是正蓝旗的一位格格,刁钻暴躁),从头到脚,一根头发丝也不许乱,要干净整齐利落。身上不许有一点味道。如果当差时,身上突然冒出脏味来,那就叫"大不敬",丢了差是一定的,可能掌事的也要受连累,自己也会被赶出府里,唯一的办法是严格控制饮食.每顿只能吃八成饱,掌事的用眼角一瞟,马上把饭碗就得放下.

轮到里值班,虽然有顿点心,可能也不敢吃,一直饿到天亮。这是规矩。府里经常有老太监走动,一来二往便熟识了。听死去的老太监说,之所以这样,这是宫里带出来的制度。是怕死去的冤鬼心里不平衡要来找事,留着一些供奉,让元气未尽的他们有所取,生前受尽困苦和虐待,死后在没有能力可以讨回公道的情况下,他们的主子念着生前尽道的情分上,给与一份慰藉,所谓慰藉,就是主子做了伤天害理的事怕得到报应,让自己的良心好过点。

在府里伺候老太爷是上差,伺候主子是小差,可别人受不到的罪,她们都得受,谁能想到在这里当差,几乎没吃过一顿饱饭,更甭提大姑和小丫头们了,怕出虚恭,丢了差事,惹了麻烦,在小姐妹群里抬不起头来.,更怕去留守那些早已阴森的可怕的英魂堂。(就是不明死因葬在祖先灵位周边守护的另一个坟场).多半都是有去无回,即便翻了身,也会被排挤,因为讲究阳气耗尽,阴气太重,实属晦气,不吉利。或者没收俸禄赶出府外,强嫁给老太监,或者卖给有钱的人当童养媳

回想起来这是什么滋味!就连主子,格格到老太爷面前,也要净一净身子,免得失敬.说到这她看看我,叹着气,站起来,慢条丝理的走出门.

我听得入了神,她就不愿在理我们了,我想讨好似的帮她收拾桌子,被巫师阻止了,拽着我就走,难免失望至极

听巫师说我已经很好运了,这是她说得最多了.

她讲了很多府上用语,我都不太明白,只记得大概的这些,可我真舍不得离开,能见上一面已是万幸的了,因为她不会每天都在这里,至于她为什么总在超度灵魂,连巫师都不太清楚,只有每年要她帮忙,找一些魂魄回来的时候,才能见上一面。具体的巫师也不肯跟我说.那是天机.

我问得越多,巫师越反感,为了知道的多点,每去看她我也不

再提问题了.

直到这个时候,我才明白”虚恭”实际上就是礼节和礼仪,在字典里是屁的雅称.中国是文明礼仪之国,讲究语言的文雅.如厕的说法却是不少,如便旋、行清、更衣、出恭等,饱含浓厚的文化底蕴。“虚恭”一词正是将大俗变为大雅的例证。明代科考时,为严肃考场纪律,有关部门规定,考生内急时,必须领取一块牌子,上写“出恭入敬”,凭牌进出厕所和考场。于是,士子们便将如厕称为“领出恭牌”,简称“出恭”,以显示自己方便。

评论

  • 女鲑:有幸的懂了古人的一点知识
    回复2010-03-30 1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