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金山

2010-03-01 15:17 | 作者:翚子 | 散文吧首发

上金山

上金山,是我们山寨之旅第一站。早上近九点从县城出发,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我家乡上庄镇。上庄是胡适的故乡,也是徽墨胡开文的故里,徽州名菜“一品锅”、“瓜烧鱼”均为上庄特产。镇政府所在地过去是上庄村的村口、也是水口,这里五十年代还有一座规模不少的太子庙和两座牌坊,尤其是那座杨林,桥旁古树参天,杨柳依依,竹林葱翠;桥下巨石盘卧,山水奔流,溪声涛涛,惹多少文人墨客为她吟诗作画。古时上庄八景中,在杨林水口就有四景:杨林月、曲水澄澜、慈山晚钟、竹峰插云。胡适曾用杨万里的诗句赞美这一美景:“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暄;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常溪河就像护城河似绕村轻拥。古桥六五年被大水冲垮,胡适知音曹佩声女士在国外闻之舍全部积蓄重修。现在除了古桥遗迹外,这里变成了繁华的商业街道,胡适老家水口既失去了村落整体格局中“门户”和“灵魂”之誉,也抹去了小桥流水、古朴典雅的徽派风味。我们沿着新农村铺设的水泥路小心翼翼的行驶着,路尽管又弯又窄,但已是今非昔比。遗憾的是修水泥马路时,没有把当年的石板路留下来,那是胡适老先生留过足迹、闻名的徽商古道啊!

家乡这些年发展的真快,上庄和余村原先是相隔近一里路的,车子不知不觉又到了一座古桥旁,如果不是那座古桥在我头脑里还有很深印象的话,我以为还是上庄呢!余村比上庄村要小,汪是余村的大姓,著名近代湖畔诗人汪静之便是余村人,他是“五四”时期全国142位著名作家之一。汪静之由于深受“五四”运动新思潮的影响,与潘漠华发起成立了有柔石、魏金枝、冯雷峰等参加的,由叶圣陶、朱自清为顾问的“晨光文学社”。1922年3月,与潘漠华、应修人、冯雷峰等组织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新诗团——湖畔诗社。这样一名有影响的作家、诗人,我离开家乡前却从来没有听人说起过,可能也与他后来的命运不佳有关吧,改革开放后才知道余村藏龙卧虎出了如此名人。车子过余村时,我竟指引司机走错了道,也可能是给我过去对余村的缺识一个惩罚吧!

余村到高涓原先也是石板路,大跃进时砍伐队为了运山上的木头和毛竹修成了板车路。年轻时上山砍柴,这条路也不知道走了多少遍,现在修成了水泥路,我对它却是陌生了。我坐在车里心里想起一件件往事,眼前浮出一幕幕旧影,两眼望着窗外,总想找到记忆中的痕迹。映在我面前坑坑洼洼的板车路变成平坦的水泥路,路虽然好走,感觉却失落了。路旁胡适家的祖坟是那么显目,我望了又望,看了又看,竟然连影子都没有,这是我最伤感的,因为那里有我小时候听到的很多传说、很多动人的故事,现在却不复存在了!

高涓的石板路也修成了水泥路。修路使高涓渠再也见不到细细的石子和滚滚的泥沙,石斑鱼也早已无影无踪。这次的山寨之旅,去上金山最想看的是高涓亭,那座观音童子寺,既有小时候去姑婆家拜年时记忆的眷念,也有年轻时上山砍柴看到的趣事,更有那穿寺而过的涓涓流水。车子终于到了高涓亭,如果不是那残墙断壁还在的话,我简直不相信这里就是我最留念的地方,原想停留一会回味一下往年的乐趣,见如此惨景,我却不忍心再望她一眼!

车子终于到了上金山的村口,水泥路也到了尽头。这里原来是上金山最壮观的地方,记得小时候跟父亲到姑婆家拜年,走十多里才到上金山的村口。村前的水口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姿,陡峭的山谷、碧绿的溪水随流成一个个形态各异的瀑布,山谷两旁古树参天、绿树成荫,人走到这里就有一股风飕飕的感觉,走热了只要在这里歇上一会就感到凉爽了。村前百步云梯的石板路、古老沧桑的石拱桥,村中白墙黛瓦,错落有致的徽派民居,村后层峦叠嶂、云雾袅绕的山峰,真是一幅令人叹惋的山水画。几十年过去了,这里却已满目疮痍,所幸的是那座古桥虽经几百年风的冲刷,仍巍然屹立在水口上;剩下的那棵老檫树,尽管经历了电闪雷劈,树干不仅空了心,里面也黑了,却依然枝繁叶茂,仿佛是在告诉人们:古树剩我独尊,心却已伤透;环境遭此污染,心黑理所当然;即使如此也绝不从此寂寞,我是前人栽下的硕果,沐浴着一方风水宝地的雨露,只要人们不嫌弃我的空,不厌恶我的黑,我将继续为后人作些贡献。我们一行被她的坚毅感动了,忍不住一个个都钻进她的肚子里留下了宝贵的纪念。

自从我过继给舅舅家以后,就很少到上金山来拜年。为了找姑婆家的房子,一路上问了几个人才找到。姑婆只有一个儿子,我喊他表哥,我母亲去世那年他去黄会山奔丧时见过一面,他不吸香烟,一根很精致的旱烟筒总是不离嘴边,说起上金山的“金山时雨”茶叶,是那么眉飞色舞。一晃十几年过去了,也不知道他怎么样了?到他家时已是十点多钟了,表哥犯了腰椎病还没有起床,我们在屋里等了好长时间他才出来,老了!比我印象里的他要老的多!表哥吩咐儿媳把他的货真价实“金山时雨”茶泡给我们喝,几个老同学品赏之后,都说不错。老同学洪是医生,给我表哥号了脉,开了一个处方给他,嘱咐他如何按处方抓药治病。姑婆是哪一年去世的,我也记不得了,在我印象里姑婆像古代妇女一样头发扎成一个爪,圆圆的脸,微胖的身材,一双裹得不是很小的脚。望着表哥家里板壁上挂着的姑婆照片,小时候拜年时的情景登时漂浮在我眼前。表哥要留我们吃饭,我说这次是到上金山旅游的,随便来看看他,如果要吃饭的话,就要提前打电话了,午餐我们已经在上庄那里定好了。临行时,表哥一定要抓一些“金山时雨”茶叶给我。“金山时雨”为上品绿茶,创名于清道光年间,原名“金山茗雾”,贡品。此茶叶芽富含多酚类、氨基酸和儿茶素,属徽茶良种之一。炒青“时雨茶”,更为绿茶珍品,条索紧细,形似雨丝,微带白毫,汁醇厚,味芳香,爽口,回味甘,汤色清澈明亮,叶底嫩绿金黄,耐冲泡,第6次始淡,第3次最佳。早在清代末年,“时雨”就由上海“汪裕泰茶庄”独家经销。到了民国初年,“时雨”已销往香港、新加坡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从此,“时雨”扬名海内外。“金山时雨”因受山头、土质的限制,产量并不多,整个上金山也就那么三个山头产‘金山时雨’正宗珍品,此处茶园环境林木葱郁,常年雾海云天,季阴雨连绵,花草吐香,吐芽期间,晴天只三时得阳光照射,余则云雾袅绕,因此,真正的“金山时雨”特别珍贵,而如今,上金山的茶叶都成了“金山时雨”。

上金山村庄虽然不大,但这里却是新四军游击队的革命根据地,这里的老百姓为革命做出过牺牲和贡献。几十年过去了,这里除了开通了水泥路外,没有多大的变化,老百姓还是靠外出打工谋生,村里的青壮年能出去的都走了,我们穿过村中的干道,两旁老百姓的家多是铁将军把门,依稀见到的都是一些老年人。从表哥家往下走时,我不时的回头张望,这个深山里的村庄要是春天来该多好啊,错落有致的徽派民居,油菜花开了,杜鹃花红了,山上的兰花香扑鼻而来,身处此境不是神仙胜似神仙了。春暖花开时我们会再来!一定还是要来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