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戏说应该有底线”说起

2013-03-22 13:33 | 作者:原野 | 散文吧首发

下午读了〈江南都市报〉70年代叶海波的〈戏说应该有底线〉,感触很深。

我不想重复叶海波的感伤与忧虑。

市场需求决定生产走向。这是商家的经营策略。而影视剧的走向是由谁说了算呢?我不知道。是观众决定影视剧制作的品味,还是导演和编剧在引导观众的品味?我也不清楚。这个问题太过于深刻和庞大,不是我这种小女人能剖析地清楚的。

其实,叶海波也大不可必如此焦虑。咱中国的好影视剧还是有的。我最近就宅在网上看了好几部这样的作品,比如:〈大染坊〉、〈知青〉、《趟过男人河的女人》还有倪萍演的《大浴女》......

说实话,《大浴女》表现形式太过于朦胧和虚幻,像,像诗,连声音都像,稍不留神,像我这种资质的人是很难看懂的。比较而言,我倒是非常喜欢《大染坊》的。这是我从有记忆起来看到的最好的一部中国影视剧。当然,我所指的是,编导在男主角身上所诠释一个中国商人的完美形象。他精明、机智、国、坦荡、感恩,最难能可贵的是,他敢于直面自己的需要;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尽力做好;当事情无力挽回时,懂得放弃,不做无谓的牺牲;他会用手段,也懂得经营关系;他知道做事如何为自己留后路;他不放纵欲望,但对别人喜新厌旧并不反感,只是一笑了之.....

第一次,我看到了一个全面的,活生生的中国男人的生存状态。他是优秀的,也是血肉的;他是全面的,精明的中国男人;他更是真实的中国男人.....

以往的中国影视剧中,我们总是看到一个完美的中国男人——咱中国人自以为是的完美男人!也许,正是由于这种文化氛围的影响,传统的中国男人才远远被西方人甩在远处。我们尽管拼死拼活,日不息,也没能赶上人家。而且,这种文化走向,使得一部份国人变得假模假样起来——这样不仅本人累心,周围人也跟着受累。我们的刘飞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我们不肯接受现实,总以老眼光看问题;尤其可怕的是,我们不能全面的看问题,总喜欢以点带面——要不全盘否定,要不全盘接受。

这是很可怕的思想和观念。

问题有点扯远了。其实我最想说的是:今天我读到这篇文章时,最先想到的是我自己。

我想到自己刚进网络。我就是以这种“戏说”的方式和网友交流和相处的。当时的我极为不成熟,只是凭他人的教导和警告,小心翼翼地游戏于网络里......

那时的我,并不清楚种瓜得瓜的道理。我以为网络只是一个游戏场所而已。

但事实告诉我,游戏他人等于游戏自己——甚至更为糟糕。

一个人形象破坏了,是很难恢复的。因为,我们很难根除掉自己留在他人脑海中的形象。尽管有时候我们竭尽全力,还是为是晚已......

我吃尽了这苦头。可以这样说,这是我人生中做人做得最糟糕的一次!我几乎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他给我带来的麻烦——我时常被强烈的负疚感纠结着、困扰着。这种强烈的自责感,使得我有很长一段时间很消沉、慌乱和迷茫。我想解释,想重塑自己,但事情并非如人愿。我越是想证明和洗清自己,而事情反而演变得越来越糟糕......

几番折腾之后,我幡然醒悟:这是在中国。中国人的思想向来是这样的......

说到底,我总不能为了向人证明自己,而特意将事情扩大化吧?就像有人菜园子里丢了一只南瓜,我为洗脱嫌疑而为此搬家一样?这样严重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我是不会做的。我想: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而我虽也是中国人,但思想多少是有点西化的。我多少是有些开放的。诚如,我虽是良家女,但我却能接受夜莺这一行业一样;我看重荣耀,但我却认为生命更重要一样;我虽不圆滑,但却欣赏变通;我虽不拜金, 但我却认为女人只有经济独立才能人格独立......

细心的亲们不能发现,我的文章里有愧意——是对某人的。

但我想这会是我最后一篇致歉文章。我不再奢望谅解,也不再奢望重塑形象——事实是,现实生活中我从不“戏说”,所以,也就没有什么“底线”的问题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