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

2009-12-08 17:49 | 作者:鲁公青夫 | 散文吧首发

两千六百多年前,辅佐齐桓公成为秋第一霸主的大政治家管仲说过这样一段话:“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能知天之天者,斯可矣。”意思是:对于统治者来说,老百姓是最重要的,对于老百姓来说,粮食是最重要的,如果能够了解把握老百姓最看重的粮食,那麼这样就可以(实现王道)了。这在以农业为主的封建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衰。其实,就是工业现代化的今天,像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粮食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始终是把粮食当作第一要务来抓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种庄稼是很辛苦的,在化肥、农药、农机、水利都不很发达时,那时在北方一亩地的产量也就是一百多斤,遇到灾年有时只能收获几十斤,甚至颗粒无收,几千年前的农耕估计也顶多是这样。“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庄稼人虽说一年到头辛苦,但还是充满希望。陶渊明的诗就表达了这种情感:“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勿违。”农夫是不辞辛苦的,就是为了一个好收成,但很多时候是“水即害我菽(豆),蝗又食我里粟。”(宋诗)

经历过上世纪六十年代大灾荒的这一代,应该对粮食的重要性理解最深刻,那时,不单粮食,其他的食品,包括肉、蛋、蔬菜,供应都非常匮乏,连豆腐也得凭票供应。小时候奶糖是吃不到的,也买不起,偶尔得到几块硬水果糖,兄弟姊妹多,每人分一块是不够的,母亲会用牙咬碎,给我们公平的分开,其实那时的硬水果糖才一分钱一块。大哥的最大愿望是什么时候可以猛吃一顿爆米花;二哥最愿意吃红糖,他的愿望是什么时候可以大口大口的吃红糖。多年后我们说起此事都哈哈大笑,现在的年轻一代,大概怎么也想象不到当时的情景。记得大姨妈来找妈妈串门,每次都是带着两个玉米面饼子作为午饭,那时面粉、大米供应也是有限的,主食就是玉米面。在我十几岁时,正赶上了全国大饥荒,当时城市里有很多农贸市场,那时叫“自由市场”,有时在市场卖食品的摊位前馋的流口水,那时的价格很高的(相对来说),也没有钱!有一位好像有点残疾的人,突然扑到食品前,抓起来就往嘴里送,摊主赶快过来抢夺,那人就在食品上吐唾沫,摊主只好不要了,挨几拳头也是少不了的,那人就在一边慢慢的吃了。如果不是饿了,大约不会有人干这种事,事情已经过去近五十年了,由于是亲眼目睹,所以印象很深。司马迁在写《史记·货殖列传》时引用了管仲的另一段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史记》里还有一段记载,说的是楚庄王围宋,宋城被楚包围半年之久,城内没吃的、没烧的了,最后到了人吃人的地步,原文是:“析骨而炊,易子而食”,也就是劈人骨烧炊,互相交换孩子吃,大概是不忍心吃自己的孩子,这是多么惨烈的事,文中没说交换的是活孩子还是饿死的孩子,不管是死是活,读到这里感到非常震惊。西方攻击中国的人权,中国回应“人权首先是生存权”,看《史记》这段记载,我深以为然,人的生存权都不保证了,何谈“礼节”与“荣辱”!我也不认为宋城的人没人性,人大概到了这种地步,求生是第一位。我们的历史上多次记载因战争和灾荒发生人吃人现象,而一些昏庸的统治者坐在高高的庙堂上,体会不到人民的痛苦,晋惠帝就说了一句遗笑天下的话,《资治通鉴》记载:“时天下荒饥,百姓饿死,帝闻之,曰:何不食肉糜?”肉糜就是肉粥,百姓都饿死了,而晋惠帝却奇怪老百姓为什么不食“肉粥”。

“民以食为天”是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特别是在饥荒的年代,这句名言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而在改革开放几十年之后,饥饿与穷困逐渐离我们远去,“民以食为天”的现实意义也随之减弱。没有人现在还在饿肚子了,即便是乞丐,你给他一个馒头,他大概也会向你翻白眼表示不满,如今的市场经济,他每次如果只乞讨到一个馒头,是没法生活下去的,大概会要了他的命,而在饥荒年代,一个馒头能救一条命的。现在的人,想得更多的是怎样减肥、怎样降低高血脂、高血糖,这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天在游泳时遇到一位来自四川的老板,带着十几岁胖墩儿子来青岛度假,他说他儿子一顿饭吃掉一只烤鸭。这种吃法不说是暴殄天物,至少也不科学、不养生,但现在人们都见怪不怪了,这和我们小时候一块硬水果糖咬开分着吃,有着天壤之别,不!比天壤之别还要大,只是找不到更合适的形容词。朱伯庐治家格言说得好:“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的古人为了温饱,与大自然抗争了几千万年,就是到了朱伯庐的清初年间,这一粥一饭和半丝半缕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猪、羊和家禽的饲养也不是轻松的事。因此朱伯庐告诫后人:“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现在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一顿饭就要吃掉一只烤鸭,朱伯庐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虽说时代不同了,物质丰富了,我们也不应该把艰苦奋斗、勤俭持家这种传统丢到脑后。

前几天,随旅游团去韩国旅游,韩国所有厕所都备有大卷卫生纸和香皂,很多人体验过内急而没带卫生纸的尴尬和狼狈。当时就在想,我们的城市厕所不知什么时候也能做到备有卫生纸和香皂的地步,个别备卫生纸的厕所,也曾有人扯一大堆卫生纸带走的现象,我们的厕所才刚做到不收费了,要做到像韩国那样,估计还得一段时间。在韩国还碰到一位青岛老乡嫁到了韩国,感到很亲切。我问她韩国的一般工人每月能挣多少钱,她说大约合人民币一万多元,而且只要肯出力(当然是指体力劳动),就会挣得多,不像国内,体力劳动工资是不高的。扯走卫生纸的人要是也能工资一万元,他大概不会丢人显眼的扯一点卫生纸带走,这是否是贫穷与富有的差距?这是否应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

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经济成就举世瞩目,去贫致富的速度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但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经济单极的飞速发展,经济的崛起如果不能带来文化的崛起,就不能视为真正意义上的崛起。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能或缺的正是中华文化的复兴与崛起。强国必先富民,一个强大国家的人民,必定是衣食丰足,安居乐业。其实“仓廪实,衣食足”并不是“知礼节,知荣辱”的必然条件,最多只是个重要条件,也就是说“仓廪实,衣食足”只是个前提,在这个基础上去展现“知礼节,知荣辱”,这实际上是国民文化素质的体现,我们的国人还需要为“仓廪实,衣食足;知礼节,知荣辱”付出艰辛努力。

林林总总说了这么多,还是回到主题,让一首唐诗作为结束语吧。“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009-12-1

修改于2010。5。15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