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片微言

2013-02-27 12:23 | 作者:不亦快斋 | 散文吧首发

题记:电影,尤其是精良的大片好看。那些情节震撼、艺术感染、视觉冲击都令人大快朵颐。喜欢那里的干练的人物、唯美的画面、 睿智的对白。比对起来,那些片子堪称经典

这里,就喜欢的几部,随便说说我的印象。

一、角色的拿捏。以前,不喜欢张家辉,感觉他塑造的角色缺少厚度,几乎都是呜呜喳喳的人。近几年,尤其是在新片《大追捕》里,他的演技大有突破。不但宽厚,更深入人心。整部片子里他没有一句台词,但每个观众都听得懂他的心语,也让人看到了那个刑满释放的一个男人深埋的父以及对恶的满腔仇恨。邂逅女儿时,期盼、疼爱和纠结的面孔;见到仇人时,凶狠、冷酷和犀利的眼神,以及替罪坠楼的一瞬间淡定而惬意的笑。一张脸,呈爱恨情仇诸多内涵;一双眼,感悲欢离合太多故事;一丝笑,叹生死宿命几多扼腕。从表情到心理都拿捏得恰到好处,既有感染又有震撼。

二、情节的跌宕。为排遣,这些天迷上了电影,想方设法地找些好片。昨晚,看了很多,也看到很晚。晨起竟想不起看的都是什么了。而那些经典片子却不时地在脑海里闪现。前几日,《海上钢琴师》优雅的风度,超脱的眼神,旷世的才华,果然美到了极致,并深深印在记忆的深层里。那段精彩的“斗琴”一节更是跌宕起伏,可圈可点。钢琴师是一个被弃于船上的男婴,他生于海上,长于海上,最后死于海上。他有一个很特别的名字:“1900”。正当1900的琴艺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而声名遐迩时,爵士乐创始人谢利大为不服。他听说1900可以把十种爵士乐混合在一起弹奏,便决意一较高下。其实,他的目的不过是想提高自己声望罢了。对于这种对手,无欲无求的1900给足了机会和面子。起初并没有拿出真功夫与之较量,但介于谢利的一再强势逼迫和好友的不解与埋怨,1900用自己精湛的琴艺震撼了全场听众。这里有一个细节,是对于一支香烟的特写:谢利在弹奏前点燃一支烟,放在吧台上。当他自信而不屑地弹奏完一曲,在接受全场的热情掌声与拥戴后,那支烟还在燃烧,好像在轻蔑地看1900的笑话。于是,1900也要了一支烟,不过他并没有点燃,而是将那支烟放在钢琴案上的一角,这个举动与咄咄逼人的谢利相比虽是风度翩翩但似乎有些谦恭。随即,1900坐定琴前,以极快的速度弹出一曲曲妙响,此时,他纤长的十指仿佛幻化成千百个灵动的音符,飞射出令人心旷神怡的旋律。那声音耳目一新,那气势荡气回肠,那情形叹为观止。当包括谢利在内的所有观众还陶醉在那无限的遐想时,这段音乐结束了。1900站立起来,拿起琴角那支香烟在被弹得热而发红琴弦上轻轻一划,烟着了,冒起一缕缕青烟。

三、电影的精炼。观看《肖申克的救赎》不禁与长达4季近百集的《越狱》联系起来。同是越狱,感觉却大相径庭。据说,《越狱》是受《肖申克的救赎》的启发改编而拓展的。《越狱》里迈克的果敢、智慧令人称奇,剧情环环相扣扣人心弦。屏前,我们似乎永远都在等待下一集。为此,以继日,废寝忘食。《救肖申克的救赎》却不同,一个多小时,将一个服刑者漫长的牢狱生涯浓缩成一段发人深省的故事,给人的是对人性对社会深刻的思考和更多的启迪。当安迪预谋多年而潜出监狱时在里对着夜空振臂的呐喊;当老布放飞那只养了多年叫做小杰的鸟;当越狱者开着车奔向自由的海洋……感觉,天是蓝的,海是蓝的,呼吸也是蓝的。

四、人格的力量。一个天的浅夜,树先推荐影片《放牛班的春天》。看完已是深夜,无眠。感慨有三:第一,关于教育。并不是所有的辛苦付出都能培育出好孩子,劳心和劳力之前一定要有宽博的爱心与灵活的技巧;第二,还是教育。但这是个细节,就是合唱的力量。代课老师马修以引导那些被“弃管”的心理畸形的孩子们唱歌而唤回了他们蕴藏心灵最底层的美好与良知,他利用音乐课,针对那些孩子自己作词谱曲召集大家合唱,唱着唱着孩子们就唱到了一起,心也贴到了一起。用中国话说,这叫施教于乐。歌声中,他拯救了孩子;第三,还是关于教育。是师德,是老师的德行问题。马修老师是真正全身心地投入,无私地奉献,施恩而不图报,甚至在孩子的误解和捉弄以及非礼前不激不励。因为,他懂孩子,他懂孩子是因为他心里装着孩子。若施教者都能读懂这部片子,家庭和社会都会很放心。教育官员会很省心,会更好地静下心来做学问和研究百年大计。

五、时空的交错。朋友力推《返老还童》。情节大致是:他生下来就是个老头,逆时针生长,越长越年轻。用流行的话说:越成长越萌。最后,长成了婴儿,静静地死在老妻的怀里。全剧构思奇特却不是哗众取宠和滑稽搞笑,细品之,乃是对人性对生死对亲情爱情的双向剖析。他和她因时空的交错走到一起而相爱,她问:“当我老了,你会不会嫌弃我脸上的皱纹?”他回:“若我长到孩子,你会不会给我换尿布?”一个温暖的画面定格在我混杂的记忆空间,却清晰可辨:一个老妇领着一个男孩走在青草和丛林间,他不是她的儿子,她也不是他的妈妈。他俩曾是一对相濡以沫的夫妻。

六、青涩的橄榄。冰柠说,一定要看过那部影片再读她写的那首叫做《那一年,那些年》的诗才有味道。于是,《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让我重温了那些幼稚的年代。玩味之余感到自己竟也是幼稚,回想起那些年的幼稚,真是好笑。那些年,那是一枚青涩的橄榄。后来,阿童在我的微博里留言说:“大舅,那是一部青春偶像剧啊。”

又记:电影是奢侈品,奢侈得几乎把所有艺术手段都用上了。

2012年5月29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