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80后文坛两大风云人物的自我评定

2012-12-29 13:54 | 作者:秃笔写手 | 散文吧首发

今天,我要触及一个近几年文坛倍受争议的话题,一个媒体界大吵大作的话题,那就是对韩寒和郭敬明的评价问题。韩寒与郭敬明同为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同为80后文坛风云人物,却风格迥异、价值取向截然不同,网络与媒体对其二人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今天,没有对谁的崇拜也没有对谁的鄙薄,我只想平静地说一说我所看到的和我所了解到的。

初读韩寒,是他的《杯中窥人》与《书店》,第一感觉是没有藻饰的绮丽言辞,却有着独到的见解,以漫画式的笔调勾勒社会的病态。初读其文,确实没敢相信是出自一位80后作家之手。而读郭敬明就要晚的多了,主要原因是他的书名都渗着几分妖娆与几分阴柔,我怕我还没有安全形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迷乱于他虚拟的风花月中。

后来随着我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成熟,也随着网络和媒体对韩、郭二人的争议日趋严重,我开始深入地阅读和对比此二人的文风与性格。

韩寒形象在我心中的基本确立是通过他的《通稿2003》。

中国人首先就没有彻底弄明白学习和上学,教育和

教材完全是两个概念。学习未必要在学校而在学校里往

往不是在学习。

————《通稿2003》

而那些学文科的,比如什么摄影、导演、古文、文学

评等等(尤其是文学类)学科的人,自豪地拿出博士甚至还

加一个后的文凭的时候并告诉人们在学校里已经学了二十年的

时候,其愚昧的程度不亚于一个人自豪地宣称自己在驾校里已

经开了二十年的车。

————《通稿2003》

这两段话节选自《通稿2003》的序言,其独具风格的理性与幽默诙谐的讽刺给了我足够读下去的信心和理由,我也正值年少,叛逆且锋芒毕露,看到他这样的文字总觉得大快人心。

后面的篇章也没有让我失望,从《教师的问题》到《学校的问题》,从《语文的问题》到《诗歌的问题》,他都表现得直率、锐利;他不惧权威,以巧妙的类比辩驳了权威们堂而皇之的谬论。他用坚硬的笔头来表达自己自由独立的人格与叛道离经的个性。

而了解郭敬明那个“寂寞时就会仰望天空的小孩”是通过他的《左手倒影右手年华》,第一影响就是无数次重复出现的“寂寞”,随便摘录几句:

然而大多数时候我的心情是不好的。寂寞。苍凉。

————-《一个仰望天空的小孩》

于是我知道了,原来我身体里流淌的血液是如此的寂

寞。冰蓝色的血液最寂寞。

————-《一个仰望天空的小孩》

同样,你永远也看不见我最寂寞的时候,因为我只有在你

看不见我的时候,我才最寂寞。

————-《一个仰望天空的小孩》

那些字都是用黑色的钢笔书写的,那些花瓣也是黑色的花

朵,阴暗而诡异,可是仍然寂寞地开放,然后凋零。

————-《一个仰望天空的小孩》

————

他的文字里像这样的“寂寞”俯拾即是,他善于将青期所特有的那份暧昧与疼痛无限度地放大,他是一个“善于在幻觉中沉沦的人”,“失落是他行的锦衣”。他在一代还未完全认识社会与竞争的少女心中建造了一座华丽而又忧伤到极致的透明幻城,他用“忧伤弥漫的笑容”遮挡了看清现实的眼神,他用幻化的华美与忧伤扼杀了年轻的血气方刚与豪情万丈。他迷失在自己内心深处“长满阴影的角落”,还吸引了一大批未成熟的少女陷入这阴影,无法自拔,最后致使他和那些被他误导的少女们的生命只有黑色,只有“无穷无尽的绝望和汹涌”。

单从文字方面来说,韩寒的文章确实没有郭敬明的那么优美那么动情,然而一个真正的写作者的终极目的绝不会仅仅停留在优美的煽情。郭敬明用他的内心的阴影里繁华的苍凉迎合着当代学生忧郁的心理,而韩寒却在青少年最忧郁最迷茫的时刻给予其最清醒的刺激;郭敬明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多愁善感的孩子,剥开忧伤,顾影自怜,而韩寒是一个冷眼旁观、直言揭露的斗士,桀骜不驯,刚毅独立。韩寒与郭敬明之别,恰如鲁迅与琼瑶之别。若无鲁迅,我们失去的将是一个民族的魂魄,而无琼瑶,只是少了些茶余饭后的谈资。

本不想带任何情绪,只想平静地说点我自己看到的和自己理解到的,可写到此处一回眸才发现已经灌注了太多的个人情绪,然文章的动人处也在于其情其理,我想读者也会原谅我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