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记趣

2012-12-20 15:03 | 作者:洞箫老人 | 散文吧首发

儿时记趣

姥爷膝下有二女四男,母亲占得先机力拔头筹为老大,我姨排行老五。而父亲那头我未出生祖父母走的早,唤不来直接视觉印记了。我年幼时母亲帮姥爷打理店里的事,我也常住姥爷家。姥爷经营生意,节假余暇除了教我打算盘数数外,再有就是带我外出串门或游玩。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和姥爷来往的多是生意人。外出串门很是引我好奇,当时我总觉得好笑,为何姥爷见到老朋友总是上演像武侠“华山论剑”的起势一样碰面双手抱拳“久仰久仰”,我的智商把它理解成福州话的小号酒杯(酒囝),自以为是地猜想过一会儿便可以和大人们一起在桌面上找好吃的了。果然不出所料,姥爷和老朋友喧叙过后携我在主人家里或就近的酒店好菜好饭了。

串门次数多了,“不耻上问”的我也从大人谈吐中揣摩知道了“久仰久仰”“总角之交”“义结金兰”等等的意思了。

我姥爷带我外出游玩常缘启于他面带笑容的这句问话:“外甥猴,某某地方你去了没有?”点头YES摇头NO,当我摇头后,欣赏我的机灵的姥爷就把手上事情安排好,并带上大舅家的表弟一同去。我记得有时我二姐和表姐也有去的企图,都被姥爷“一票否决”了。

我和姥爷去过于山、鼓山、西湖、南公园……次数最多的是澡堂。

外出过程那当然收获多多,我们吃好喝好,偶尔还有纸皮脸谱、竹骨风筝、泥巴扑满(储钱罐)和木头手枪等玩具捎回,乳酸蛋疼快活的难与君说,大家都有童年,可以凭借已有生活经验替我自由想象去。

不过,那次鼓山归来,我却惹了祸,自讨苦吃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刻骨铭心的教训倒是有必要说与各位听听无妨。

人生识字糊涂始,早慧的我待到与同龄幼学破蒙年纪已识字多多,贫贫碎语了。

记得读一年级时放寒假接近年关的日子,姥爷带我和表弟游鼓山,姥爷的身子骨实在硬朗,我和表弟爬山爬得气喘吁吁,姥爷却乐呵呵无事一样,告诉我什么“行百里者半九十”辛苦在后头。我们终于在叫苦不迭中到了“涌泉寺”的山门外。当年商业不发达,进山沿途没有卖饮料食品的店铺摊位,姥爷就从那呢大衣衣袋里掏出草纸严严实实包裹的一块家里带来的风干的硬硬的年糕,姥爷用他的嘴沿年糕的边沿啃噬下碎年糕,和着唾液送与我和表弟分食。饥饿后所得食欲倍增,味美无比。我一边嚼食一边抬头看那山门形制,这个山门形制对我后来阅读《水浒传》等书提到的“打破山门”“轰出山门”很有帮助。我同时发现山门有一副对联,写着“空门不用关,净地何须扫。”数年后才知道按由右到左仄起平收要求我把这副对联念反了。

为何我对这幅对联印像这么深刻呢,我上面提到的刻骨铭心的故事接着展开了。

福州习俗,家家户户为了迎新年,都要在除夕前进行卫生大扫除,方言叫“筅堂”,待家家户户做好卫生后,很重要的就是给堂屋前部的柱子贴楹联,就是贴联。看着干干净净的家庭环境,我踌躇志满地告诉父亲我们家新春联用“空门不用关,净地何须扫”再好不过。当我话语刚落,“啪”的一声脆响。我赶紧一手捂住嘴巴,一手摸着热辣辣的脸腮。晕乎乎的不知道我何以招致父亲盛怒。

今天孩子备受大人呵护,大人打孩子很犯法。可忆昔当年峥嵘岁月还没有“未成年保护法”,我被父亲打骂那是家常便饭,那种指尖重重点额头被拧被掐可以忽略不计,可我为何平白无故遭此毒手呢?

原来逢年过节最是忌讳,尤其年关最怕不吉利的话语冲犯成谶。当下谁还管你什么“童言无忌”。原来深究“空门净地”指代佛门禅院。我望文生义以为是盛世太平,不闭户,空门不用关;洒扫庭除,干净过年,净地何须扫。生吞活剥,张冠李戴,文不对题,委实谬矣谬矣!含恨蒙冤,找骂挨打实因祸从口出,咎由自取。此番皮肉受苦买教训,实在应该也活该!

注:“人生识字糊涂始”,最早见著于鲁迅先生发表于1935年5月《文学》月刊。原意是谴责那些让青年人在读书和识字时学一些似懂非懂的书是“糊涂”的根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