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人物评说·张邦昌

2008-06-13 22:45 | 作者:晨暮随心 | 散文吧首发

写完狄青以后,有一个朋友告诉我,说不明白我在说什么。我仔细地看了一天,发现整篇文章颠来倒去的思路,看了连我自己也要犯糊涂。既不象故事,又不象牢骚,更不是议论文,只象是漏了水的尿壶一样滴滴嗒嗒,光顾着翻来覆去地兜售自己的愤青嘴脸,却全没有顾及文章的逻辑有没有问题。

我想,大该是因为写到了我所不熟悉的事物的缘故。对于武人,象我这样拿了半辈子笔杆的人来说,看来真是遥远了。那么,还是说点其他的吧。这一章里,我想试着说点张邦昌。

张邦昌这个形象,在那本流传深远的《说岳全传》里已经奠定了他在民众心里的基调,是个大大的坏蛋。《宋史》里将他归入叛臣里,从官方的角度认可了他是一名有污于宋庭的文人。对于他这个人,我其实很不感冒,但是既然写宋朝的故事,这些著名的人物不写他一写,又显得我老人家有眼无珠,不识贤愚。那么,照老规矩,在评价他之前,也先说点关于他的事吧。

根据《宋史》的记载,靖康之变时,太上皇宋徽宗和皇帝宋钦宗被俘虏,金人团团围住了京师,命令那些没了主子的一殿文臣选出个不是姓赵的头儿来,任务是负责帮他们搜刮金银财宝和美女。在尚书员外郎宋齐愈的建议下,曾任“割地使”的张邦昌被一致推举为头。张邦昌圆满完成了金人布置的各项任务,金兵表示满意,于是发文任命他为皇帝,国号大楚。金兵走了以后,张邦昌听从劝告,迎来哲宗皇帝的废后当做太后垂帘听政,派人找到了赵家的唯一漏网之鱼、南逃的康王赵构,接着赶到南京朝见赵构,“伏地恸哭请死”。于是赵构即皇位,随即按照李纲等人的强烈要求,给予张邦昌赐死处理。前前后后,张邦昌当皇帝大约个把月,比命皇帝袁大头还要少。

从上面的历史记载看,他干的活主要就是为金兵打工,站在宋的角度,说张邦昌是个叛臣完全不错。因此,不管他当上这个傀儡皇帝心里其实愿还是不愿意,用纸条写了“臣邦昌谨封”贴宫门和龙椅、恸哭请死是真心还是做样子,我老人家对他也是一样绝无好感。我以为,他有三大问题:一是他为虎作伥不知廉耻,二是他无胆无识堪称软骨,三是他愚蒙短视毫无主见。因此,他的死纯属自找,并不可惜。

曾经看过几篇替张邦昌翻案的文章,包括我这本书的重要信息来源之一、虞云国教授的《细说宋朝》,都说张邦昌是在社稷危难之际、明知必死却挺身而出,精神可嘉,不该担当骂名。尽管说得不无道理,但我认为这种论点主观意愿太强。我以为,他虽然不值得同情,但是也不值得褒奖。骂他固然是片面,捧他也是毫无理由。依我看来,他既不是奸臣,也不是叛臣,更不是英雄,说到底,他只是一个可怜虫,一个政治舞台上的小丑,是宋庭文人们权力斗争的牺牲品,他贪生怕死,懦弱无能,不过,由此背了几百年千夫所指的奸臣骂名,却也相当可叹。

为什么我老人家说他不是奸臣,不是叛臣,不是英雄,而只是一个牺牲品?这是根据科学的道理分析出来的。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选举时的形势。“金人陷京师,帝再出郊,留青城。”很显然,这是一座已经被攻陷了的城池,皇帝被俘虏,满城的官兵和平民都已经是金人案板上的肉了。选不选,也就那么回事,不选,死是一定的了;选了,说不准还混条命。那当然是要选。

再来分析一下选举的性质。选举是金兵的要求。为什么要选举头儿?因为金兵毕竟人数不多,又是远征军,虽然宋政府投降了,但金兵其实心里还是虚的,忌惮民众可能组织自发的游击战和巷战,虽然纠缠起来输的总是宋人,但金兵统帅粘罕已经急着要回金庭邀功,可以想见,他们是不愿意再费时间了。因此,他们要求宋人选个头儿,目的很明确,就是让他来牵头搜刮,就是要求在他们里面选一个替罪羊。因此,也就是说,对于宋的大臣而言,被选上的这个人,就是宋朝的叛徒,就是让他去做傻事的。

也许你认为这是我的主观意见,那好,我们退一步说话。假定当时群臣们看到皇帝被捕,于是同仇敌忾,要选出一个明主来。那么,现在我们来看看张邦昌的资格情况。张邦昌是一个主和派,原来官至太宰,并兼任与金朝谈判的“割地使”。就在这场战争之前,张邦昌因为和谈不力,从太宰被免为“观文殿大学士、中太一宫使”。也就是说,他是一个刚刚犯了错误的人,是皇帝不喜欢的人,何况根据野史的记载,在当权的时候,他还是一个很喜欢玩的人,好冶游,善巴结,也比较风流。这样的人威望自然也就谈不上了。撇开野史不谈,从正史看,做为主和派的主力人物,他没能与金庭达成和谈,反而造成金兵大肆南下,甚至连皇帝都成了俘虏,这实在是罪莫大焉。如果大家真的要选举众望所归的人,无论如何,在这个时候是轮不到他的。因此,反过来说,从他这样的一个人当选上的情况看,也说明这个头儿是绝没有一丝含金量的。

接下去,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被选上的。史书载得很清楚:“齐愈书‘张邦昌’三字示之,遂定议,以邦昌治国事。”这段话很明了,张邦昌自己并不知情。从他得知被选上的激烈反对的反应看,他也是事先不知道的。也就是说,他是在缺席的情况下被选上的。这里面有一个伏笔,就是在选他的时候,官方记载的史料这么说,只有一个时任御史中丞的秦桧在反对,个中颇有奥妙,含义十分深刻,请大家自己分析,呵呵。对于缺席选举的事,我想大家都知道从以前时代流传下来选举右派的故事,这种事肯定不会是好事。如果是好事,只会争得头破血流,还会你推我让么?唔,离题了,打住。

现在,条理基本上都很清晰了,我们可以来猜测为什么要选他。

从客观上看,一是他当过割地使。“割地使”这个官,顾名思义,当然是负责与金庭举行割地求和谈判具体工作的,和金人比较熟悉,加上他谈判不成功,选他的话,金人同意的胜算大。二是他当过太宰。虽然已经被贬了官,至少他在与金人谈判的时候是太宰的身份,搞一个过气的领导糊弄金人,使他们误以为果然大家是认真选了异姓新主,以为大家对他心悦诚服,从此不把姓赵的记在心里了。实际情况确实也这样,金人对于张邦昌比较满意。

从主观上看,我以为,一个是他性格懦弱,比较好摆布。如果是硬汉子,碰上这种糗事,自然会奋起反抗,再怎么也会冲出去杀他几个金兵,也不枉黄泉路上有人伏侍,正象俗话说的,死也要拉个垫背的。实在不行的话,也会一刀了断是非,以死证明自己的清白。二是他没有市场,人缘不好。一伙宋臣,谁都知道那是一堆大便,大家异口同声地要他去吃,并无别人帮腔,连假惺惺地同情一下也没有,除了今后的卖国贼秦桧“抗言请立赵氏宗室”(呵呵,奥妙吧)。三是他不识时务。许多替他翻案的文章说,他是考虑到满城百姓的生命,因此委曲求全。如果真是这样想的话,那么他也是抱定必死之志了,金兵一退,就会挥刀自刎,以一死谢万民。这样的结局,即使象我老人家这样没心没肺之徒,读史至此也要泪流满面,肝肠寸断,更何况当时受益的生灵。可是,根据我掌握的资料,金兵退后,他不仅没想过死,连立即摘帽也没考虑过,反而还琢磨起其他长治久安的问题来,这不是一般的不识时务,只好说他智商太低。四是没胆略。古人说,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既然逼上绝路,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玩也要玩个心跳,就来个弄假成真,把那群玩弄他的权谋家折腾一番。这虽然是下策,而且让人不耻,我看总比坐着等死强。而且,关于成王败寇的先例,他的书读得就算少,想来比我老人家总多得多得多,连刘邦都可以下流成英雄,老张鱼死网破地垂死挣扎几下,说不准也改变历史哦。可是,他委屈地受命之后,却做出一副忠心耿耿的样子,在金兵解围之后,他又称“予”,又偏坐,这时候倒是显出一副很有自知之明的样子来了。五是没主见。当了皇帝,生活很丰富,他显然是很受用的,正喜滋滋地快活着,被吕好问的一句话(“人情归公者,劫于金人之威耳,金人既去,能复有今日乎?康王居外久,众所归心,曷不推戴之?”)刺激了一下,立马紧张起来,按照他的意图,就去找个太后供着,还要找赵构。六是没远见。在他去找赵构的时候,王时雍就劝过他:“夫骑虎者势不得下,所宜熟虑,他日噬脐,悔无及已。”可是他还是放不下奴才身份,屁颠屁颠地找赵构领死去了。七是,呜呼哀哉,伏维尚飨。

其实,在那本官方《宋史》里,就已经明明白白地透露了一个信息给我们,张邦昌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张邦昌的死,罪名是僭逆,在古代,这是抄家灭九族的大罪。就算赵宋一朝确实有不杀大臣的祖宗家法,这个罪名也是不能免死的,而且已经够剐了。再退一步说,即使赵构宽宏大量,个人私情重,体察到他当时的处境、看在他是丈人的份上,不想杀他不抄他的家、不灭他的九族,但他替金兵干了那么多令人发指的勾当,不杀他不足以平民愤;作为金庭扶立的伪皇帝,他已经羞辱到了赵宋皇权的尊严。即使仅仅为了赵家皇权的名誉起见,赵构个人即使想保他也是保不住了。可是,尽管他的罪名已经够他死好几次,《宋史》里居然还记载了他另一个足以再死好几次的大罪:玷污皇帝的老婆。言外之意是什么?当然是告诉我们这些后来的人们,你看,这小子实在是卑鄙无耻,人神共愤,死其所矣,居然还保一个全尸,简直就是空前绝后的仁慈了。我以为,恰恰是这个画蛇添足的罪状,透露了宋高宗和他的大臣们的心虚,于是除了僭逆,还加上了这么一个生活作风问题、臣淫君妾的国体伦理问题。嘿嘿,以张邦昌那点能耐,敢和皇帝的老婆有一腿,那才叫借来的胆了。

孔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鲜不及矣。俚语曰:欲享非份之福,必遭无妄之灾。我老人家进一步指示曰:没那么大肚子却吃那么大堆屎,活该被屎撑死。张邦昌是个可悲的角色,既无才,又无识,既无胆,又无德,文不能唱戏,武不能杀鸡,被推进火坑再踹上一腿,还自以为得计,虽然还算体面,死了个全尸,却留下了千古骂名,实在是愚蠢至极,可怜至极,可叹至极。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