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诗歌的——写给学妹社长的一封信

2012-12-12 23:59 | 作者:苏雨莫 | 散文吧首发

看了学妹发的一首获奖诗,确实是首想象力丰富的诗歌,诸多精彩的地方美妙而且值得回味反复再思索。但通过这首诗我也看到了最担忧的问题。传统文学意象的解构和自创意象的无节制滥用导致读者的接受上必须承受苦难,在解读时必然产生不可瓦解的困难。 虽然从当代朦胧诗歌之后起,无论是70‘团体还是非非还是现在的“今天”,中国诗歌依然处在迷惘、混沌、困顿的沼泽中。这一切不得不归咎于朦胧诗在创作时的对文学意象地解构对当代诗歌创作产生的巨大影响。说白一点,就是现在谁也不知道诗歌该朝哪走。

以前自己的诗歌给倪卫平老师看过,当时与老师的交流确实也应证了我的迷茫和一直以来奉为圭臬的坚持——那就是诗歌要真正对其完整、完美的解读就必须先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否则就是面对一堆混乱的意象胡乱揣测,读诗因而居然变成了一件痛苦的事,这是不可理喻的。当诗歌变成了纯粹的文字游戏时,那谁还会有心思来读诗呢,没有了读者受众群,我们这些业余创作的人也就失去了“市场”和依托,只能靠着一腔热情和精神慰藉默默地“打单机”。这其实也映射了当代中国诗歌的发展问题。这个题目大了去了,在此笔者不多赘述,也没资格“胡说八道”。

当然,面对解读困难的意象问题,有人也提出了“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的看法。笔者对此基本持赞成意见。不过纵然读者在解读时大可凭空臆想,贯穿线索,我还是觉得最好能得到作品创作的相关背景资料,这样有助于诗歌的理解和解读,更有助于读者的接受和思考。

其实说实话,笔者到现在依然对诗歌创作出于非常迷茫的状态。同时也纠结这篇文章到底该不该写,有些话该不该说,俗话覆水难收,笔者很担心写了这篇文章让大家对诗歌创作产生畏惧感,将迷茫和个、悲观的情绪传染出去,从而磨灭了相当的激情,这样就实在得不偿失。

接下来笔者还是回归到我们这一辈人创作的问题。因为是工科学校,那么专业和深度的局限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所谓诗歌,不是外界来定义的,作者说是,那就是之。我们这辈人还难以将作品融合进对人生的深度思考,也没法涉及复杂的人性问题,更何谈所谓文学的终极问题。笔者曾试图用一个人类永恒不变的终极话题来救赎诗歌创作,不过尚未成功

除了人性,赞美诗、抒情诗也是吾辈创作源发的重要起始点。配合闻一多先生的“三美”理论,简单而不矫揉造作,赏心悦目即可,诗歌之美之意义也可体现,从而创作这一活动因此而被赋予了意义。《落叶之歌》便是这样一首诗,所谓内涵,强求之不得,苦吟之无味,那就不要深沉的内涵也罢,所谓生命的意义岂是吾辈三言两语即可表达的。缘事而发,缘情而发,就自然避免了矫揉造作,虽然内容可能略显陈乏浅鄙,但赏心悦目即可,所谓简单,难道不就是美吗?

其实诗歌创作,说白了,还是关乎于热情。无论你会不会写诗,能不能写诗,一开心,挥手“彩云飞”,一失落谁都能成为“人间惆怅客”。写诗对我们而言还是要回归到“创作欲”,有人说这等同于性欲,不全对,生理层面上来讲呢,确实是的,但这个理论忽略了理性在文学创作中的影响。不过我还是坚持一点,写诗切忌矫情,当然也不是一定要你细腻、多愁善感。有感而发即可,喜怒哀乐皆诗歌。只不过诗歌把这一切一切的感情都埋进字里行间和树啊啊风车啊星星之类的意象当中去了。

诗歌在高校中依旧面临专业以及心理层面上的隔阂,再加上传播平台的囿制局限,诗歌要在高校中像星星一样点燃,像野火一样燃烧,像阳光一样温暖人心还是走一段很长很长的路。

之前星空诗文社的倒闭,不得不说是归结于大家读书和思考的太少,强烈的激情互相碰撞最终导致了翻车。我们学校不乏喜欢写诗的人,只是缺乏能凝聚起来的旗帜和力量。诗书画印社虽然只是顺带了诗歌,但我还是觉得这是个很不错的交流平台,大凡读书之人都有血气方刚之时,大凡读书之人都有自大矫情之虚荣,“顺带”诗歌,我看就不错,淡淡的喜欢就好,何必争个你长我,何必为了一些无聊的事情冲煞了大家对诗歌的热。文学理论,本来就是相互依托却又相互矛盾的,笔者看来,为此争执是愚蠢的,因了解的浅薄而为海子的争执不欢而散更是愚昧至极的。我相信,诗书画印社不会,我相信诗书画印社会越办越好。

谨以此文互勉共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