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离不弃,天老地荒

2012-12-12 09:34 | 作者:曹操长弓 | 散文吧首发

谨以此文献给为保家卫国的将士做出牺牲的军嫂们

1976年,他和她经人介绍,相识相了,那年他18岁,她17岁。

那时的相爱,没有现在年轻人那种浪漫,偶尔也只是偷偷的约会,谈些家长里的话题,嘱咐些知冷知热的话语,没有卿卿我我,山盟海誓,爱,藏在心底,没有挂在嘴边。

那年季,他应征入伍了,临行前,她到武装部为他送行,她送给了他一支笔,一本精美的笔记本,还有一双绣着花的手绢。

她望着他登上远去的汽车,在寒风中像尊雕塑伫立着,直至汽车在远处消失。

在书信的来往中,他们诉说着衷情,在去秋来的时光中,他们等待着相聚的日子。

1979年,他给她来信说,他要上前线了,去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她给他回了信,嘱咐他要小心,要平安的回来。信寄出许多日子,他也没回信,她也不知道他收到没收到她的信,她在为他纠着心,时常中惊醒。

一天,他的家人捎信说,他负伤了,在部队疗伤。她心里一咯噔,泪水夺眶而出。

她和他的家人到部队探望他。在部队的医院里,她见到了他,只见他头上缠着纱布,沙哑的声音很微弱。他说自己可能失明了,劝她再找个好人家。她眼里流着泪,但没敢哭出声来。她说着宽他心的话,她说她要等他,那怕双目失明,四肢不全,她也要等他,她要做他的眼睛,做他的拐杖,牵扶着他,走完人生

1980年,他带着失明的双目,从部队复员了。

在 1980年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他和她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她天天牵扶着他,到田间干活,她天天牵扶着他在院中散步,她天天将饭送到他手里,她天天照顾着他的起居。原先她给他买了台收音机,让他听新闻,让他听戏曲,后来有了电视机,她买了台电视机,天天晚上陪他看电视,她给他讲着电视中的画面,她唯恐他不开心,天天逗着他,在愉快和欢乐中他们渡过一个个日子。

他们有了儿女,他们更开心了,在艰苦的日子里,他们的儿女长大了,她牵着他,一同将儿女送进小学,送进大学。她牵着他的手走上了婚礼台,接受孩子们的磕拜。在听着孙子甜甜的童音里,他和她感到生活的欢乐充实。

她看到了他鬓角头发的斑白,他看不到她鬓角斑白的头发,他心里的她还是那充满朝气,俊秀倩丽的小姑娘,他不愿意她老,他祝福着她青春常在,他把她美丽少女的身影永远留在记忆里。

去年,他病了。他躺到病榻上再也没起来,她日照顾着他,尽管开始他肥胖的身子她搬动时非常吃力,但她还是天天搬动他,给他擦脸,给他擦身子,给他喂饭,给他倒屎倒尿,她没有呵斥过他,她有时还给他哼小曲,逗他开心。

他最终没有起来,他牵着她的手,不情愿的离开了这个世界。她哭了,哭得那样凄惨,哭得那样动人心魄。儿女们哭了,在场的人哭了,那场面不由你不落泪

她将他送到了坟地,凄凄惨惨的又哭了一场,在亲友们的搀扶下,她离开那座新坟。。。。。。。

写在后面的话

这个故事就这样草草收官了,但仍扔不下鼠标,有些话还需要给读者一个交代,因此又赘述了下面的话。

这个故事源于几年前的一则新闻报道,说的是开封某乡村一位大嫂,精心照料多年病瘫在床的退伍军人丈夫的事迹。因为相隔时间太长,具体的人名姓氏也记不得了,索性就用他和她写军嫂的大爱和崇高。

这个故事源于真人实事,但又没有拘泥于真人真事上,在真实故事的基础上给以升华。故事中的他和她在我们的周边时常可以捕捉到他们的身影,这个一个民族的精神,是中国女性的伟大。

写完这个故事我平添了一丝忧伤,产生了一种崇敬,得到了未有的感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