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荷才露尖尖角

2008-06-13 22:45 | 作者:晨暮随心 | 散文吧首发

??唐代的诗人们,在精心构建上层诗歌殿堂的时候,偶尔也把目光投向了民间。他们在为生活而奔波的时候,顺便也吸收了大量的民间歌词到自己的诗中,或者写写歌词自娱自乐,或者给一些歌女们乐工们写点成名的资本。但他们并不把这作为主要的任务,只是一种消遣而已;他们不会承认这种歌词,世人也是这样。??只有那些仕途不顺或看破红尘的诗人们才喜欢这样的民间歌词。既然他们承认这个社会的不可理喻,那自然也就不必去承认这个社会对诗歌地位的膜拜,虽然他们也写诗。他们是将渔樵中的闲散歌词进行吸收,或摘抄,或修改,或编曲。在他的天地里,歌词已是他们的主要好,他们一定是编撰了不少歌词,肯定也是有许多隐逸诗人编了不少歌词集。不过,他们一旦入定了要脱离红尘,自然就不在意歌词的未来了,也没有想到要流传后世。编就编点,也就是自己高兴,或者教育一下孩子,让他们学点诗词,增强一点文学素养罢了。??其实,从盛唐开始,上层人物就开始喜欢歌词了,唐玄宗充分发挥了教坊的作用,将民间歌词搜集并整理,将当代诗人的诗歌改编成词,为自己的开元盛世歌功颂德;李白还给贵妃写过《清平调》三首。可是,喜欢归喜欢,他们还是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将这种饮宴时用的民间歌词大力捧扬起来。他们还是要装模作样,巩固诗歌的领袖地位。因为,他们也怕,怕一旦过多涉及这类歌词,会被世人指责为不务正业或堕落或醉生死等等;他们当然不会为点嗜好而损坏了自己的名誉。??当然,对待民间歌词,那些诗豪们自然根本不在乎,像刘禹锡,就编写了大量的民间歌词,诸如《竹枝词》什么的;他是不会注意自己的什么名誉,他天生就是个“刺头”,不抗上,不抗世,他就闷得慌。虽然人们都视他为虎,但他的民间歌词还是在社会上很刮了一阵风的。??到了唐末,人心如乱世,及时行乐的思想泛滥,诗也不再是为了济世救民,而更多是为了泄愤泄闷,词开始兴盛,那些民间的文人也无心去作诗,而是随波逐流,却写些俗称小曲的词了。歌词宴会风行,词开始侵入上层。有些人已经不再蔑视词的世俗地位,渐渐承认,当然还有一些诗歌的捍卫者,还是视词为洪水猛兽,不承认它的独立地位,称词为诗余。??五代,更是乱的不可开交,军阀林立,文人死伤殆尽,残存的诗人也躲入相对稳定的几个小国了却一生。大多已经不再做官,而是与飞禽走兽为友,鱼虾为侣。即便是作官的,也不再以忠臣自居,而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今朝有酒今朝醉;也就是陪君王喝喝酒,唱唱歌,看看舞蹈,只要哄的君王高兴,也就罢了,别的还重要么???西蜀与南唐,一长江头,一长江尾,相对稳定,也便成了文人的聚居地,诗没落了,词走向了一时的鼎盛。尤其是南唐,更是在李氏皇族的推波助澜下,词学一时大盛,但这时的词还只是展露头角,鼎盛是在几十年后的北宋。??五代,只是词向文坛吹起号角的前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