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的背影

2008-06-13 22:45 | 作者:晨暮随心 | 散文吧首发

??一??《施琅大将军》似乎已经远远超越了那时历史时期的上层建筑,赋予了新的思想,激发了新的内涵,也让当时历史一系列人物在国的坐标上发生了错乱。看了朱大可先生的《施琅”和“郑成功”的历史对决》,更让引发我对施琅将军的卖国者还是爱国者的思考?抵抗侵略、维护国家独立与尊严,这是每一个爱国者的本能。可是回首那时历史前后一百年来看,盲目排外与民族气节、一味封闭与抵御外侮、正常交往与卑躬屈膝、审时度势维持对已有利的和局与卖国投降等等问题都交织在一起,让人昏昏的理不清头绪。这不单纯只是“忠君”与“爱国”之间的模糊问题。由此历史上的被受仰慕的爱国者都要登上质疑的审视台。以史为鉴,可知得失。引发一些新的思考,也不见得就是坏事。??历史有的时候也常常出现绝妙的讽刺功能,看当时袁崇焕与洪承畴,谁个爱国,谁个卖国。袁崇焕之死可谓是继南宋将领岳飞含冤受害之后的又一桩著名冤案。崇祯三年八月,袁崇焕肢解于市中心,京城百姓广受蒙蔽,指忠为奸,惟有袁崇焕的部下佘义士冒死偷出其头颅,掩埋在自家后院;可是那洪承畴呢?洪承畴是明朝万历年间的进士,到崇祯时已是兵部尚书,同时封为蓟辽总督,崇祯把一个朝廷的命运都交到了他身上。崇祯十五年,督师与清军死战于松山,兵败被俘,消息传到京师,说洪承畴已经殉国,崇祯大痛,亲自设灵祭悼洪的亡灵。??更有讽刺效果还是过了几十年,清兵入关南下,洪承畴领兵镇压反清义士,抓到一名头目完淳。??对夏完淳的审讯开始了,主持审讯的正是招抚江南的洪承畴。洪承畴知道夏完淳是江南出名的“神童”,用一副温和的语气说:“我看你小小年纪,未必会起兵造反,想必是受人指使。只要你肯回头归顺大清,我给你官做。”夏完淳假装不知道上面坐的是洪承畴,厉声说:“我听说我朝有个洪亨九(洪承畴的字)先生,是个豪杰人物,当年松山一战,他以身殉国,震惊中外。我钦佩他的忠烈。我年纪虽然小,但是杀身报国,怎能落在他的后面。”这番话把洪承畴说得啼笑皆非,满头是汗。旁边的兵士以为夏完淳真的不认识洪承畴,提醒他说:“别胡说,上面坐的就是洪大人。”夏完淳“呸”了一声说:“洪先生为国牺牲,天下人谁不知道。崇祯帝曾经亲自设祭,满朝官员为他痛哭哀悼。你们这些叛徒,怎敢冒充先烈,污辱忠魂!”说完,他指着洪承畴骂个不停。洪承畴汗如下,坐不安席。??1647年九月,十七岁的少年英雄夏完淳就义于南京西市;临刑时,昂首挺立不跪,刽子手战战兢兢,不敢正视,过了很久,才持刀从喉间断之而绝。??我们在秦淮名妓李香君、柳如是身上也可以找到某种品格。当浩浩荡荡的清军入关,大明江山已经是雨打飘摇如风中莲叶,可就在这样一个低贱的妓女身上也闪着光点。这光点过了几百年之后,我们不仅要质疑,是不是不知时务?是不是看不到历史的发展?是不是某种愚忠?连同那文天祥、史可法我们也要质疑了。他们的爱国只不过是一个虚无的概念。我们敬仰的他们的的什么呢?想来想去也只是那“气节”。??几千年的封建历史永远伴随着“打破压迫--反抗--改朝换代--新的压迫--新的反抗”的循环之中,直到鸦片战争以后被列强的枪炮激发了新的新代爱国意识。不样的爱国意识重新的又诠释了清明之交的历史,在针对“台湾”这个烫手的问题上演绎了《施琅大将军》,施琅大将军就肩负了新时代对台湾的呼唤。新时代的新问题去审视那个时代的故事,也难怪电视刚刚上演不久,天涯网站上都立了头条话题,“民族英雄还是卖国贼?”两方的辩论真到的白热化的地步。??我们不妨先还原一下那时候历史,自后金建立以后,那么它和大明就一个两个国家。皇太极改大清后对明朝边界进行了一系列的大规模的战争,显然就是侵略不是什么友好访问。只不过公道不是人心,是非全在实力。实力高的征服了低的站在高度,之后整合思想,进行新一论的诠释。否则被打回去,如日本侵华一样。那个时代国民政府与明末一样是一盘散沙,他在这个时间进行侵略,只不过他被赶了回去。如果如清朝一样征服了几百万平方公里的江山,那么今后爱国又要被诠释。大和民族也是一个新的大民族中的一个成员。??国家主义为此增设了第二定律来弥补第一定律的逻辑缺陷:凡是在异族尚未占领和统治中原之前,一切针对“他者”的抗击活动,皆应视为爱国行为,屈原、岳飞、文天祥和史可法就此被纳入了国家英雄的光荣谱系;而一旦外族一旦完成民族征服和国家接管,则“他者”就转换成了“自者”,也即合法的统治者,而此后所发生的任何抗争活动,都应被视为叛逆和分裂。??纵观中国历史,清朝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部分,元朝也是一样。以至于有些人常回味道:“想当年我们元朝,那是什么样的版图,其他的国家都算是什么啊?”我想,凡是元朝版图上的现在国家是不是都有这样的感叹。俄罗斯人也可以感叹,“想当年,元朝那时候是多大的版图啊。”??千年的历史里,一个朝代被一朝代推翻,一个民族被另一个民族征服.我们有的时候欣喜若狂,有的的时候痛心疾首,情感的认同成一个圆圈一样,爱国的坐标不断定位。??施琅在当时两国之间,放去正统反统。无所谓投奔谁算是弃暗投明,只不过自己的一个厉害审视了。不过更残酷的是他和“台湾”问题打上线,如果打不上,如洪承畴、祖大寿、范文程一样很难在被提起了,也不用被推上舆论的审视台,挣扎于是非之间。他只不是过是一个历史的过度人物,一个知道时务,不喜欢杀戮出现,期盼和平场面出现的一个和平将军。????二??前些天电视里一个有头有脸的人物说,“踢足球吧!看足球比赛吧!不看就不爱国啊!”不过我想这足球与爱国也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那顶多算是一个球迷。我当然希望中国足球在世界杯上能一展风光,不过有的时候这个奖杯只是一个面子的问题,试想一个人关注奖杯比人命都重要,是否算是爱国呢?也并非奖杯才能体现爱国,关键注重它的精神含义。有一个国家的一流足球运动员,嫌弃自己国家给的报酬太少,一股脑的去了西方、美国去一表风采,刹时间的身价涨百倍,那奖杯不知道有多少?这样的人爱国是不是建立的钱财之上的,哪个国家给我钱我就给人踢,他有“祖国”这个概念吗?爱球是好物,爱钱是好利。一个人仅仅以好物好利为人生目标,他心理能有爱国的概念吗?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国际主义精神。??爱国思想和国际主义精神是不互相发生冲突的,都是建立在人道主义与宗教关怀的基础之上。就有的人在祖国正能用到他的时候,他去国外,明明是自了汉,可偏偏把自己标榜成一白求恩式的摸样,真是天大的可笑。他能像裴多菲是一样发自肺腑的说道:“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我也不愿离开我的祖国,纵使我的祖国在耻辱中,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这样的话吗?正如李存章先生写道“不管一个人是双重国籍,还是只拥有一个国籍,他的祖国只有一个,所以,我认为,‘爱国]’一词,应该包含‘热爱祖国’的内容,才够全面。”??一个人绝不应该忘记最初补语自己的那块土地,那块土地,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她是那样的神圣,不论她怎样的贫穷,怎样的落后。“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苏洵语)“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语)“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岳飞语)“苟利家国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语)??爱国是一种气节,不过气节有的时候不是一种爱国。有的时候让人困惑,那是不是意气用事。气是一种浩然之气,一种敢做敢为。节用礼仪衍生出来的君子不所不为,想那方孺死不从燕王,建文帝自焚后的第二天,朱棣登上了奉天殿,立即召见了方孝孺。没想到方孝孺却穿一身孝服,痛哭失声来见朱棣。朱棣却显得大分地有忍耐,还是和颜悦色地请他起草一篇诏文。方孝孺执笔写了,写的却是大大的“篡”字,并说:“万世之后,脱不得此字。”朱棣听了也没发火,好言相劝说:“此吾家事。我请你来,是想让你替我草拟一个诏文,告示天下。”“我不会!”“你真的不会?“真不会!”方孝孺便是骂不绝口。朱棣再也坐不住了:“你不怕杀头株连九族?”“灭十族也不怕!”??撞死华表柱前绝命词云: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三纲易位兮死维不修。骨肉相残兮至亲为仇,奸臣得计兮谋国为囚。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有何求。呜呼哀哉,庶不我尤。??可是这种死让后人如何评价呢?他的节重于他的气。对知识分子这种种表现,也可以理解,但是那时候一个东湖僬夫,日负薪入市,口不贰价,闻燕王即帝位,恸哭投东湖死。而温州乐清亦有樵夫,闻京师陷,其乡人卓侍郎敬死,号恸投于水。二樵皆逸其名。(可见明史卷一百四十三列传三十一王艮廖升等)真是荒诞中带着几分自嘲,他们的死是为国,还是为君呢???在解放前,中华民族在西方人眼里是一个劣等民族,有些国外华人也是自卑不尊。吉洪昌将军被国民党政府派美国考察,在国外,人家总问他是不是日本人,他就生气地写了一块牌子挂在胸前,牌子上写着“我是中国人!”五个豪迈的大字。那牌子上的字虽然不会光照史册,但是现在想来,也是历史的见证吧!那个牌子不是为是什么政府为挂的,而是为一个民族。现在想想这个故事让人振奋,可若回到古代,势必会是“我是大唐人”、“我是大宋人”、“我是大元、大明……”这样的称谓,也难免不让交替中的人出现情感的错乱,让人这么去审视这样的个变更,那么“我是中国人”这个概念一出,我们不会被政府的变更而在国家的情感上出现分裂,有一个共同的认知“我是中国人”。??在世间上唱的最响亮,最持久,最令人振奋的就是爱国者之歌。没有祖国,就没有幸福.每个人必须植根于祖国的土壤里,为祖国,为人民谋福利。一个漂泊者走到哪里都要思念自己祖国。??一个爱国者爱最初哺育自己的那块土地,关心那里的民生、民权、民主,以及代代相传的优秀文化。??

评论